科研产出
一株新型大口黑鲈双RNA病毒巢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预防大口黑鲈双RNA病毒(largemouth bass birnavirus, LBBV),实验针对LBBV保守基因VP1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重组质粒pMD-LBBV-VP1,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建立了大口黑鲈双RNA病毒的巢式RTPCR检测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实验室2017—2020年收集的304株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巢氏引物F1/R1、F2/R2最佳工作浓度均为4×10-12 mol,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64.1℃和61.5℃,当巢氏RT-PCR扩增35个循环时,可以检测质粒最低浓度为4.15个/μL拷贝数,最低模拟样品浓度为102 PFU/mL,与第1轮PCR相比,灵敏度均提高了10 000倍,同时检测9种不同病毒,仅LBBV出现明亮特异性条带,在304个样品中,第1轮PCR检出阳性样品14株,检出率为4.60%,巢式RT-PCR检出阳性样品28株,检出率为9.21%;本实验建立的巢式RT-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且特异性好,可用于LBBV的早期检测及防控。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双RNA病毒 巢式RT-PCR 检测方法


替米考星在养殖水体和鲫鱼组织中残留分布及代谢消减规律研究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21
摘要:通过检测养殖水体及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组织中替米考星残留水平,探究了替米考星在鲫鱼体内的代谢消减规律及药代动力学特征。将鲫鱼暴露于2个实验组(0.15 mg/L和1.50 mg/L)中,在不同时间点对养殖水体及鲫鱼血液、鳃、肝脏、肾脏、肌肉5种组织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替米考星含量,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水体中替米考星均于12 h时残留浓度最高,随后整体呈下降趋势。鲫鱼组织中替米考星残留量于第8/9 d达到峰值,说明在给药初期替米考星被鲫鱼组织不断吸收并富集。替米考星在鲫鱼肾脏中残留量最高,肝脏、鳃次之,肌肉和血液中均未检出,且相比肝脏,肾脏中消除半衰期短,消除速率快。尽管鲫鱼肌肉中未检测到替米考星残留,但由于渔用抗菌药残留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在"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背景下,应严格监管替米考星等抗菌药用于杀藻、净化水质等。
关键词: 替米考星 鲫鱼 养殖水体 组织分布 代谢消减规律 药代动力学特征


锦鲤microRNA-137系统进化、靶基因验证及表达分析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microRNA-137(miR-137)与锦鲤体色形成的关系,实验对已报道的14种鱼类miR-137前体序列(precursor miR-137, pre-miR-137)进行比对,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 MLE)构建系统进化树,同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分析其在体色发生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并预测其靶基因,随后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最后通过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37-3p与靶基因的靶向关系,并分析miR-137-3p与靶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锦鲤与鲤的pre-miR-137序列相似度最高,且pre-miR-137序列在所有鱼类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对miR-137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多个靶基因富集在色素沉积、色素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定量结果显示,锦鲤出膜后11 d(day post hatching, dph) miR-137-3p表达量达到最高,随后显著降低;miR-137-3p在锦鲤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眼和肌肉中表达量较高,在皮肤和鳍条等色素细胞存在的组织中也有较高表达,且白色组织表达量显著高于红色组织。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miR-137-3p可结合在mitfa 3′-UTR上并抑制其表达,但对sprb并无显著抑制作用;miR-137-3p与mitfa和sprb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显著负相关,但在组织中不存在相关性。本研究发现,miR-137在鱼类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与锦鲤体色形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可靶向调控mitfa参与体色的形成,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讨miR-137在锦鲤体色形成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锦鲤 miRNA-137 进化 表达 靶基因 体色


网箱养殖鱼类起捕技术现状
《水产养殖 》 2021
摘要: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渔业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以海水养殖为重点的海洋渔业迅猛发展,网箱养殖是我国海洋渔业生产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网箱总数超过200万只,其中深水网箱约1万多只。养殖产量的大幅增加对捕捞、起运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成鱼销售时,必须适时地把活鱼起捕上来,并保持较高的成活率,因此,


大菱鲆体重和体尺性状联合GWAS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重和体尺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探寻用于改良目标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候选基因,本研究以大菱鲆育种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其体重、体长、体宽和尾柄宽性状的表型值,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2b-RAD)获得相应基因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筛选与大菱鲆体重和体尺性状显著关联的数量性状核苷酸(Quantitative trait nucleotides, QTNs)遗传位点。结果显示,以多性状线性混合模型(mv LMM)对体重–体长和体长–体宽–尾柄宽2个性状组合进行多性状GWAS分析,分别检测到9个和2个一因多效QTNs;以单一性状线性混合模型(LMM)对各个性状进行GWAS分析,在体重性状中检测到4个与之显著关联的QTNs,在体长和体宽性状中各检测到1个QTN,而在尾柄宽性状中则没有检测到显著的遗传位点。比较2种模型的结果,发现mvLMM相较于LMM能够检测到更多QTNs,且检测到的QTNs为更具生物学意义的一因多效QTNs。本研究首次利用mvLMM和LMM对大菱鲆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联合GWAS分析,共筛选到17个显著的QTNs,其中,有4个QTNs被重复检测到。以这些检测到的QTNs为探针,在大菱鲆全基因组上找到了距离其最近的12个候选基因,它们可能是影响大菱鲆体重和体尺性状的重要候选标记和功能基因,本研究为大菱鲆体重和体尺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了理论素材和参考。
关键词: 大菱鲆 体重和体尺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多性状线性混合模型


海洋渔业自主卫星通信系统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渔业经济 》 2021
摘要:本文围绕自主卫星通信系统在渔业领域的应用,结合前沿技术及行业发展动态,通过文献归纳、案例分析等手段,分析了卫星通信在海洋渔业领域应用需求与前景,归纳总结了自主卫星通信系统的渔业应用现状,提出了我国自主卫星通信系统在海洋渔业领域应用的发展趋势和措施建议,为我国建设自主卫星通信系统并开展在海洋渔业领域的相关应用提供了参考借鉴。


腌制方式对卵形鲳鲹理化指标及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对卵形鲳鲹的理化特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实验对腌制加工后鱼肉的基本营养成分、盐含量、pH、硫代巴比妥酸(TBA)值、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在腌制加工后,卵形鲳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升高、而水分含量下降,其中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中水分含量分别为53.71%±0.97%、61.45%±0.72%和59.29%±1.41%。与卵形鲳鲹原料相比,干腌、超声波辅助腌制、湿腌鱼肉中盐含量增加,依次为(3.29±0.15)、(2.64±0.02)和(2.15±0.11) g/100 g,而在腌制加工后鱼肉的pH值下降。在腌制加工后,卵形鲳鲹的脂质发生氧化反应,TBA值增加,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的TBA值分别为(0.80±0.07)、(0.55±0.09)和(0.73±0.08) mg MDA/kg,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冻藏保鲜、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中分别检测出54、56、62和5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醛类、醇类和酮类,对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作用。研究表明,卵形鲳鲹经3种不同腌制方式加工后,干腌鱼肉水分含量最低,而盐含量和TBA值最高;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醛类、醇类相对含量最高,而pH值最低。本研究可为腌制加工及生产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微藻种类识别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微藻的光学图像进行采样,并结合国内外专家对微藻鉴定的经验知识,制作了微藻图像数据集,并进行数据增强处理。借助深度学习的原理和方法,构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型(AlexNet),对模型进行训练,并利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确保模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模型的训练精度为97.86%±1.63%,测试精度为85.86%±0.80%,达到了预期效果。利用AlexNet模型训练得到的参数,对预留的280个样本图像进行实际测试,7个藻种的平均精确度、平均召回率和调和平均数分别为83.3%,84.4%和83.3%,表明深度学习方法是鉴定微藻的一种有效方法。


长牡蛎食物组成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加细致地甄别滤食性贝类的食物组成,于2019年8月,以北方规模化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长牡蛎的胃含物及所处养殖水体中的真核生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扩增18S rDNA V4区平均得到111,359个有效序列短片段,在97%相似性水平上划分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后得到239个类别.其中,长牡蛎胃含物中的真核生物分属于34个门,绿藻门(Chlor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链形植物(Strept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原生动物(Protozoa)等为主要类群.所处养殖水体中的真核生物分属于37个门,绿藻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藻门和硅藻门等为主要类群.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是长牡蛎的主要食物来源,链型植物和原生动物也有一定的贡献,分别占总食物贡献量的10.43%和4.11%.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态学及其在养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 胃含物;18S rDNA;高通量测序;长牡蛎;桑沟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