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可捕量评估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广东省1961—2018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一种包含协变量的剩余产量模型(a surplus-produc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covariates,ASPIC)和Catch-MSY模型对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5个重要经济类群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以及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ASPIC与Catch-MSY模型的评估结果相近,广东海洋渔业资源MSY约为164×104 t,1996—2006年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当前产量低于MSY.Schaefer与Fox模型评估的MSY相差不大,且B/BMSY与F/FMSY的历史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是评估的渔业现状差异较大,Schaefer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当前渔业状态较差(B/BMSY<1且F/FMSY>1),而Fox模型表明当前渔业状态良好(B/BMSY>1且F/FMSY<1).综合两个模型结果显示,带鱼类MSY为14.62×104~15.08×104 t,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MSY为3.82×104~6.78×104 t,鲳类MSY为5.77×104~6.21×104 t,鲷类MSY为4.16×104~4.54×104 t,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MSY为17.68×104~19.84×104 t.5个经济类群中日本鲭和蓝圆鲹处于过度捕捞后的衰退状态,而带鱼类、鲳类和鲷类在近年来遭受过度捕捞.研究结果可为广东海洋渔业限额捕捞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ASPIC;Catch-MSY模型;可捕量;过度捕捞


中国淡水养殖装备发展和利用情况研究
《河北渔业 》 2021
摘要:回顾了我国淡水养殖装备的发展历史,结合调研介绍了我国淡水养殖目前装备的配备和能耗情况,总体来说,我国淡水养殖装备取得一定成果,但发展不均衡,捕捞及辅助装备严重缺乏,信息化程度也不高,根据这种情况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甲壳类水产品中氨基脲研究进展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 2021
摘要:针对养殖的甲壳类水产品多次被检出未使用呋喃西林但氨基脲质量分数超标的现状,为解决呋喃西林特征性代谢产物氨基脲内源性和外源性无法区分的问题,本文对氨基脲的本底质量分数、氨基脲来源与产生机制、呋喃西林代谢物残留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对甲壳类产品中氨基脲本底质量分数、甲壳类产品中氨基脲来源及产生机制、呋喃西林代谢物残留检测技术、存在问题及展望进行综述,并对内源性氨基脲干扰导致的假阳性问题,寻找内源性氨基脲形成机制,筛选检测呋喃西林药物的标志物,建立有效的检测方法。该综述为后续研究呋喃西林代谢物的检测方法和解决氨基脲假阳性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甲壳类水产品 呋喃西林 氨基脲 氨基脲来源 检测方法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及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财会学习 》 2021
摘要:随着2017年新《政府会计制度》政策的出台,我国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框架被大致确定,也为今后事业单位的发展点亮了明灯。但即便如此,《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也并不适用于所有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因此本文分析了传统《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并总结出改革的主要特点,以便于事业单位抓住改革机遇的同时,制定属于自己的改革应对方案,从而充分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福音。


广东江门市主要淡水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门主要淡水河流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该研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对江门市的西江、潭江和银洲湖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流域内共分布有浮游动物157种,其中轮虫74种、原生动物43种、枝角类21种、桡足类19种。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651个·L-1和0.80mg·L-1,其中原生动物的密度最高(1 164个·L-1),轮虫和桡足类的生物量最高,分别为0.37和0.31 mg·L-1。大型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历史水平出现较显著下降,而小型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历史水平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浮游动物密度较历史水平显著增加,而生物量较历史水平显著减少。各采样点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05~4.36,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3~1.15。研究区域共有30种优势种,以原生动物最多(15种);优势种中有10种为富营养水体指示种,全部为轮虫。优势种中富营养水体的指示种仅分布在潭江和银洲湖,表明西江水体质量最优。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潭江 银洲湖 西江


抗弧菌杀鱼假交替单胞菌2515的潜在毒性及热处理脱毒后抗菌效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一株具有弧菌拮抗功能的杀鱼假交替单胞菌2515 Pseudoalteromonas piscicida 2515 (以下简称"菌株2515" ) 对海水养殖动物的毒性, 并确定一种有效的热处理脱毒方法, 在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育苗水体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05、 106、 107、 108 CFU/mL的菌株2515, 测试其对中国明对虾受精卵孵化及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体中添加浓度高于105 CFU/mL的菌株2515后, 显著降低了无节幼体变态发育至蚤状幼体的成活率 (P<0. 05); 分别应用血平板及显微观察法测试菌株2515对羊、鱼及对虾血细胞的溶血活性, 结果显示, 该菌对羊及鱼红细胞均具溶血活性, 而对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无溶血活性; 设置不同温度 (40、 45、 50、 55、 60、 65、 75℃) 热处理菌株2515及其破碎液,结果显示, 55 ℃ 1 h能够灭活该菌, 且失去对鱼类红细胞的溶血活性, 而抑菌物质活性可提高55. 8%.研究表明, 菌株2515对鱼虾具有潜在毒性, 选择适当热处理, 既能灭活溶血活性还可提高抗菌活性.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稻田水产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QuEChERS作为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检测稻田水产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氟甲腈、氟虫腈砜、氟虫腈亚砜残留的方法。样品通过体积分数为0.10%甲酸-乙腈溶液及陶瓷均质子旋涡振荡法提取,由0.15 g乙二胺-N-丙基硅烷分散萃取净化后采用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2.1 mm×100.0 mm,1.8μm)进行分离,电喷雾负离子模式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后运用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稻田水产品中氟虫腈、氟甲腈、氟虫腈砜和氟虫腈亚砜的平均回收率在85.2%~112.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2%~12.4%之间,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质量浓度0.5~100.0 ng/mL之间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1.0~1.5 μg/kg、定量限为3.0~5.0 μg/kg,二者均低于GB 2763—2019《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对禽肉中氟虫腈最大残留限量10 μg/kg的规定,实验方法简单、快速、灵敏,能够满足稻田水产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检测需求。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 稻田 水产品 氟虫腈及其代谢物


池塘淤泥变废为宝转化利用探析
《渔业致富指南 》 2021
摘要:淤泥是造成池塘尾水排放超标的重要始作俑者,既污染了环境,又提高了尾水治理成本;淤泥还给清塘、消毒、捕捞等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甚至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天气变化时引起水体对流,容易引起泛池,造成规模性死鱼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