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一氧化氮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处理对100mmol·L-1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NO提高了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的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和光化学速率(Prate),降低了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N)、天线热耗散速率(Drate)和PSⅡ激发能压力(1-qP),同时降低了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不平衡性。表明外源NO通过减少过剩激发能的耗散,提高光合电子传递效率,可有效缓解盐胁迫对番茄PSⅡ系统的伤害,进而在缓解盐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一氧化氮 NaCl胁迫 番茄幼苗 叶绿素荧光特性 光系统II


猪瘟病毒E2蛋白A/D区单抗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初步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将猪瘟病毒E2蛋白部分基因插入到载体pGEX-4T-1中构建重组质粒pGEX-4T-E(A),在大肠杆菌Rosetta中表达融合蛋白GST-E(A),以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经克隆化和间接ELISA筛选,获得了C3、A1两株稳定分泌抗猪瘟病毒E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ELISA结果显示,其腹水效价为1∶128000和1∶256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单克隆抗体C3和A1能与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fever virus,CSFV)发生特异性的反应,表明该单抗是针对猪瘟病毒E2蛋白的保守线性表位。


甜瓜杂交种制种技术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个甜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方式和杂交授粉方法对甜瓜杂交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均以单蔓双果的整枝方式为最佳;设施栽培条件下,秋季制种的种子产量明显高于春季;春季的杂交授粉时期以5月中下旬为宜;蕾期授粉有利于提高坐果率和种子产量,可广泛采用;坐果灵能显著提高坐果率,但对种子的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


虫草产品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测定-UPLC检测
《食用菌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本实验采用超高压高效液相检测法(UPLC)分离测定了多种虫草产品中腺苷和虫草素的含量。在最优化条件下,以ACQUITY UPLC C18为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和水,等度洗脱,上述各组分在4 min内可基本实现基线分离。各组分浓度与峰面积在1~17.5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检测下限(S/N=3)分别为0.10μg/mL和0.12μg/mL。采用该方法成功测定了多种虫草产品中腺苷和虫草素的含量。


贴壁细胞不添加CO_2培养初步探索
《上海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Marc145细胞分别置于5%CO2培养箱和普通培养箱,连续同步培养3代后检测细胞成活状态和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普通培养箱中的细胞成活率显著高于5%CO2培养箱中的细胞成活率,生长状态也优于5%CO2培养箱中的细胞,当细胞完成消化状态后不添加CO2环境中的细胞比处于5%CO2环境中的细胞增殖早,恢复快,细胞存活时间长。


室温下龙须菜多糖提取工艺及免疫活性研究
《食品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对室温下龙须菜多糖浸提工艺、分离纯化及多糖免疫活性进行研究。L9(34)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是影响多糖得率的主要因素(p<0.05),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20(m/V)、提取时间12h、提取次数3次,多糖得率为9.96%;蛋白去除实验结果显示:Sevag法处理5次效果较好,去除率达32%。免疫活性实验显示,室温下浸提多糖(GCp)刺激小鼠淋巴细胞增殖作用优于同浓度下采用高温提取工艺(100℃)和高压提取工艺(121℃)浸提多糖。采用冻融、超滤和Sevag法对龙须菜粗GCp进行纯化,获得GCp-1、GCp-2、GCpF1、GCpF2和GCp-S五种多糖。免疫活性研究表明,6种多糖均具有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且表现剂量依赖性,其中GCp和超滤获得的多糖GCpF1、GCpF2优于冻融多糖GCp-1、GCp-2和除蛋白多糖GCp-S。


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进展
《上海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转基因植物疫苗的获取方法和一些重要人用和畜禽用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免疫原性和现存问题。


NaCl胁迫对茄子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能量分配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茄子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加剧,最大荧光(Fm)、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o)、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天线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和PSⅡ激发能压力(1-qP)均上升;光化学反应的能量(P)在叶片所吸收的光能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减少,天线色素耗散的能量(D)表现出和P相反的趋势,非光化学反应耗散的能量(E)变化不稳定,天线热耗散是耗散过剩能量的主要途径。表明NaCl胁迫下,茄子幼苗光系统反应中心受到损伤,光合电子传递过程受到抑制。


一种医用消毒擦片的辐照灭菌剂量确定
《核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ISO11137-2:2006方法一、ISO11737-1:1995、ISO11737-2:1998,采用薄膜过滤法系统研究了一种医用消毒擦片的辐照灭菌剂量,内容包括初始污染菌数测定、验证剂量(无菌保证水平为10-2所要求的剂量)辐照、辐照后产品无菌检验等。结果表明,医用消毒擦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稀释液用量为400ml/片时抑菌活性可被消除。本试验条件下,医用消毒擦片的平均初始污染菌数为5.36CFU/片,查对ISO11137-2:2006表5得到验证剂量为4.6kGy,无菌剂量为16.8kGy(无菌保证水平为10-6所要求的剂量)。消毒擦片经验证剂量4.6kGy辐照后,100件单元产品的无菌检验的阳性个数小于2,达到ISO11137-2:2006要求,无菌剂量16.8kGy成立。研究还根据中国药典(2005)规定,对所建立的初始污染菌数测定方法和无菌检验方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无菌消毒擦片接种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后,利用初始污染菌数测定方法检测到的回收率均高于70%,初始污染菌数测定方法可行;接种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后,利用无菌检验方法均检测到良好微生物生长,无菌检验方法可行。
关键词: 医用消毒擦片 辐照灭菌 剂量 初始污染菌数 方法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