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化感物质己二酸二异丁酯对茄子黄萎病及幼苗生长的效应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化感物质己二酸二异丁酯对茄子黄萎菌及茄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己二酸二异丁酯在黄萎菌培养的前阶段极显著地抑制了菌丝的生长,培养7d时,1.0mmol.L-1的抑制作用最大。田间抗病试验结果表明,各浓度己二酸二异丁酯均提高了茄子幼苗对黄萎病的抗性,其中以0.5mmol.L-1处理最好。己二酸二异丁酯低浓度时促进了茄子种子的萌发,增加了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和地下部干鲜质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而随着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或者表现出抑制作用。低浓度的己二酸二异丁酯对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起化感抑制作用,并随浓度增加作用强度增大;但浓度增至1.0mmol.L-1时,表现化感促进作用。


菜薹抽薹性状的ISSR和SRAP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早抽薹品种CT07和晚抽薹品种T0601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采用分离集团混合分析法(Bulkedsegregant analysis,BSA)筛选与菜薹抽薹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用45条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引物和20对SRAP(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筛选,其中UBC834、UBC876、E13M4和E5M7对亲本和DNA池的扩增图谱表明,4个引物的差异条带均出现在早抽薹品种CT07和早现蕾(抽薹)池中。经F2代群体单株验证,4个标记均与早抽薹基因相连锁,且标记E13M4最近,距离为16.8 cM,这为菜薹抽薹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菜薹 抽薹性状 ISSR SRAP 分离集团混合分析(BSA)


基因组水平上杨树NAC基因家族的初步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其他物种的NAC蛋白,构建NAC结构域的位置特异得分矩阵(PSSM).用PSSM搜索整个杨树PopulusL.基因组,获得编码杨树NAC结构域的DNA片段在基因组上的位置信息,然后运用Perl脚本语言从基因组相应位置提取包含基因全长的序列,推测NAC基因的全长、氨基酸序列及其结构特征,并对得到的杨树NAC基因家族进行了系谱发生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中至少存在132个非冗余的NAC基因,系谱分析表明这些NAC基因归属于14个亚家族,同一亚家族内各基因编码NAC结构域的外显子数量和结合位置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NAC 基因家族 杨树 结构域 系谱发生


农艺措施对线状匍匐茎蔗草发生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摸清线状匍匐茎蔗草田间发生消长动态和分布型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茬口模式、翻耕深度等农艺措施对线状匍匐茎藤草出苗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状匍匐茎蔗草在水稻播种后即出苗,3个月内持续快速增长,每周平均增加391.57株/m^2;线状匍匐茎藤草在田间呈集群分布;与水稻-麦子-水稻茬口相比,西瓜-麦子-水稻茬口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蔗草发生量85%以上;线状匍匐茎藤草随土层翻耕深度的增加发生数量逐渐减少,使用农机具田间翻耕深度14~16cm较浅耕(8~10cm)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藤草发生量64.4%.


ITS-RFLP及SRAP标记在灰树花种质评价中的应用
《食用菌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25个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菌株的子实体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ITS扩增后对产物进行酶切,25个菌株的ITS条带处于同一位置,酶切后部分菌株呈现不一样的切点,可将这些菌株大致分为三类。应用扩增清晰、多态性高的47对SRAP引物对这25个菌株进行SRAP分析,共得到138条多态性条带,树状图显示,这些菌株在相似度77%水平上可分为三类,与ITS-RFLP的分析结果类似。SRAP分析结果显示,有10个菌株可以被有效的区分,15个菌株未能找到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带,说明ITS-RFLP和SRAP标记可以应用于区分菌株,进行种质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