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稞品种资源粒型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粮油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测定了121份青稞品种资源在2个不同地点的6个籽粒表型性状和11个品质性状,通过对青稞粒型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为我国青稞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1份青稞品种资源千粒重、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戊聚糖、不溶性膳食纤维、β-葡聚糖的变异系数比较大,多样性丰富。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籽粒表面积、周长、籽粒长、籽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品质性状无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把17个性状筛选为6个主要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6.5%。聚类分析将121份青稞品种资源划分为5类,第Ⅰ类群淀粉含量高,第Ⅱ类群品质性状比较好,第Ⅲ类群粒重、粒型和品质好,第Ⅴ类群粒重和粒型比较小。
关键词: 青稞 粒型性状 品质性状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适收期油菜茎秆离散元仿真参数标定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在联合收获时油菜脱粒仿真过程缺乏准确可靠的接触参数和粘结参数的问题,该研究以联合收获适收期油菜茎秆为对象,利用离散元仿真(enhance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EDEM)软件构建油菜茎秆离散元模型,对模型的接触参数和粘结参数进行标定与优化。针对接触模型参数,依次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完成油菜中部茎秆仿真接触参数的标定,并得出其数学模型以及模型的一组最优解;针对粘结模型参数,先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影响最大弯曲破坏力的显著因素,再通过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找出二次回归方程,借助优化求解工具,求出显著因素的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在接触模型中,茎秆剪切模量、茎秆-钢板的静摩擦系数和茎秆-茎秆的静摩擦系数对接触模型影响显著(P<0.05),分别为17.251 MPa、0.353、0.383,在优化的参数下堆积角仿真值与实际堆积角相对误差为0.36%;在粘结模型中,单位面积法向接触刚度、单位面积切向接触刚度对粘结模型影响显著,分别为1.89×1010、1.54×1010 N/m3,在优化的参数下弯曲仿真试验表现与实际试验表现一致,最大弯曲破坏力仿真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为0.47%,可较好表现适收期油菜茎秆受击打而弯曲折断的力学特性,该研究可为优化油菜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的结构参数和研究油菜收获过程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基于高光谱的土壤有机质及全氮估测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土壤高光谱数据经不同形式变换后与不同建模方法构建土壤有机质与全氮估测模型的精度,建立快速、稳定的估测模型,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暗室中使用ASD Field4地物光谱仪测量处理后的土壤样品光谱。将原始光谱进行断点拟合与Savitzky-Golay(S-G)平滑滤波校正处理,对校正后光谱(R)进行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 FD)、对数的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 of logarithmic,(lgR)’)、倒数的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 of reciprocal,(1/R)’)、多元散射校正(Multipication scatter correction, MSC)4种变换,分析5种光谱数据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筛选特征波段,基于特征波段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BP神经网络(BP)和随机森林(RF)3种方法,分别建立土壤有机质、全氮的估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精度与稳定性。【结果】光谱经不同变换后,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且特征波段更为明显,一阶导数与倒数的一阶导数变换优于其他变换,FD-PLSR模型预测有机质精度最高,Rv2、RPD分别为0.89、2.63;(1/R)’-PLSR模型预测土壤全氮精度最高,Rv2、RPD分别为0.83、2.42。【结论】基于高光谱技术与机器学习模型可以估测博州耕地土壤的有机质与全氮含量。
关键词: 高光谱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光谱估测 偏最小二乘回归 随机森林


不同相态娄彻氏链霉菌A144挥发性物质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效果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相态下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 A144挥发性物质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壳囊孢Valsa mali的抑制效果,并进行体外检测,确定具有抑菌活性挥发性物质种类。【方法】采用平板对扣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0、10、20、25、30 d)娄彻氏链霉菌A144挥发性物质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效果,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分别采用平板对扣法和涂抹法得出液态和气态处理下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挥发性物质。【结果】当娄彻氏链霉菌A144生长至20 d时,菌株A144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为100%;生长至20 d的菌株A144共产生了63种挥发性物质。当浓度为62.50μL/L时,愈创木酚、1-辛醇和二甲基三硫气态熏蒸处理仍能完全抑制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生长;将原液稀释8倍后,即体积分数为12.5%的1-辛醇和二甲基三硫液态处理仍能完全抑制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生长。【结论】挥发性物质单体化合物1-辛醇和二甲基三硫具有显著抑制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能力,有潜力作为抗苹果树腐烂病的重要开发农药药剂来源。
关键词: 娄彻氏链霉菌 生长时期 挥发性物质 苹果树腐烂病菌


新疆棉田废旧地膜机械化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新疆棉田废旧地膜机械化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选取新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加工厂,实地跟踪调查,并根据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办法。【结果】棉田地膜大多采用厚度≥0.01 mm的常规地膜或高强度地膜,各县(市)的残膜回收力度平均60%~80%。北疆、南疆残膜再利用企业基本以造粒为主,颗粒价格在4 000元/t左右。【结论】北疆典型回收残膜加工技术现状:湿式造粒技术、多级残膜处理技术、废旧地膜热熔加工技术;南疆典型回收残膜加工技术现状:风选式残膜清理及再利用技术,以人工为主导的废旧地膜清理模式,区域性残膜加工技术。


浅析智慧农业:技术进展与实践案例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包括物联网、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以及大规模技术,以及在农业管理水平的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分析智慧农业的实践经验和启示。【方法】文献资料收集、汇总与整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案例。【结果】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农业的基石,用户可以远程监控作物生长状况和环境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管理。传感器技术用于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和生物信息,农业传感器是数字农业、信息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源头技术。遥感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宏观的监测手段。【结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为智慧农业带来智能化的决策支持,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农业中扮演着分析和决策支持的角色。


多元统计方法对北疆地区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种子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北疆的20份甘蓝型油菜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及聚类分析,以期筛选综合农艺性状良好的种质资源。结果表明,20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0.83%~39.09%,变异系数前三位为单株产量、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根据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出综合隶属函数值,采用聚类分析法将20份甘蓝型油菜分为四大类群,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表现最优的种质资源1份,为Y2,该品种的单株产量适中,角果粒数、单株角果数、每厘米角果数、主序角果数最大,主序长度最长,茎粗最粗,株高最高,分枝高、分枝数相对较大,综合表现较好的种质资源9份。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Y2品种综合指标优秀,可用于北疆油菜育种中品种产量和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


棉花MYB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前,传统育种手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棉花市场及生产的需求,可以利用分子生物技术来加快棉花品种的更新,转录因子为棉花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帮助。MYB转录因子家族作为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多种植物中存在,并且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行使着多种功能。MYB转录因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模式植物中的功能已经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非模式植物,特别是棉花中的研究仍然较为有限,大多集中在陆地棉中。为进一步了解MYB转录因子,对部分植物及棉花中MYB转录因子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涵盖了它们的分类依据、结构特点、进化方式以及在响应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棉花纤维发育和次生代谢等方面的作用,并对目前已知的棉花MYB转录因子的相关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综述,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棉花MYB转录因子的了解,为后续研究不同棉种中MYB转录因子以及深入研究它们的功能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新疆南疆小麦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品质特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述新疆南疆小麦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南疆小麦单产水平提升对策。【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访谈交流等方法,梳理形成南疆小麦产业发展现状。【结果】“十四五”以来新疆小麦年播种面积均保持在113.33×10~4 hm2(1 700×10~4余亩)以上,南疆五地州是新疆小麦主产区,主要以冬小麦种植为主,2021~2023年平均播种面积60×10~4 hm2(900×10~4亩)左右,占全疆小麦播种面积的50%以上;总产330×10~4 t以上,占全疆小麦总产量的50%以上;单产370 kg/667m2以上,略低于全疆小麦平均水平。南疆主栽小麦品种有新冬20号、新冬22号、新冬60号、新冬55号和新冬40号,“十三五”以来新疆南疆共审定小麦新品种14个,育成品种在产量方面取得了较大提升,但新育成品种早熟性不突出,品质大多属于中筋水平。【结论】南疆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在新疆小麦生产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单产水平低于全疆小麦平均水平。目前南疆小麦主栽品种仍以新冬20号和新冬22号为主,新审定的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尚不大,尚未形成品种的更新换代。


冠菌素对'火焰无核'葡萄内源激素及花色苷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疆主栽红色葡萄品种‘火焰无核’为试材,于果实转色初期(花后47d)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冠菌素(coronatine,COR)不同浓度溶液进行蘸穗处理,研究其对果实品质、果皮花色苷、内源激素及花色苷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以期探明COR促进葡萄果皮花色苷积累,改善果实着色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OR处理均可以改善果实品质,显著提高果皮花色苷含量,提高部分时期生长素(IAA)、赤霉素(GA)、茉莉酸(JA)含量和转色后期脱落酸(ABA)含量,以及花色苷合成关键酶PAL、CHS、CHI、F3H、DFR、ANS和UFGT的活性,促进花色苷的合成积累,改善果实着色。其中COR稀释3 000倍处理效果最佳,花后57 d,与对照相比,总糖含量提高了12.34%,总有机酸含量降低了22.40%,固酸比提高了44.70%,花色苷含量提高了56.88%,JA含量提高了80.04%。相关性分析表明,JA含量与大多数时期的花色苷合成关键酶活性呈正相关,JA含量及关键酶活性与花色苷含量基本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果实转色初期外源COR处理主要通过促进果皮JA合成,进而提高花色苷合成关键酶活性,促进果皮花色苷合成,改善着色。
关键词: 葡萄 着色 冠菌素 花色苷 内源激素 花色苷合成关键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