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光质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叶片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光质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叶片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和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为天山北麓产区优质酿酒葡萄的生产管理供理论依据.[方法]以 8a生"厂"形树形赤霞珠葡萄为研究对象,从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采用6 种不同色泽(白色、紫色、蓝色、绿色、黄色、红色)彩旗布进行光质调控,在果实成熟期分别测定穗重、果穗紧实度、粒重、籽粒数、皮果比、籽粒、果重等外观指标,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果皮、种子和酒中总酚、总黄酮、类黄酮、黄烷醇、原花青素、单宁和花色苷等理化品质指标,并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其光响应曲线.[结果]在 6 种不同光质处理条件下赤霞珠葡萄的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及光饱和点等光参数有所下降,其中,白色和蓝色处理条件下赤霞珠葡萄光合能力最好;不同光质处理对果皮、种子和酒体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均有较大的影响:分析白色和红色处理条件下,皮果比增加,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无显著影响,提高了果皮中类黄酮、黄烷醇和原花青素含量及酒体中总酚、总黄酮、黄烷醇、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含量,但是,红色处理对光合能力的抑制作用较大.[结论]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采用白色旗布进行光质调控,能够保持赤霞珠葡萄的最大光合能力,并提高果皮和酒体中酚类物质含量.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 光质调控 光合特性 果实品质 酚类物质


不同滴施量艾氟迪对棉花光合特性及成铃规律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AFD)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棉花光合特性、成铃规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宜的艾氟迪滴施量。于2021年4—10月进行田间试验,设置0 g/hm~2[对照(CK)]、1 050 g/hm~2(A)、1 350 g/hm~2(B)、1 650 g/hm~2(C)、1 950 g/hm~2(D)、2 250 g/hm~2(E)、2 550 g/hm~2(F)7个处理,分别于始花期7月6日(15%)和盛花期7月14日(85%)滴施2次,分析不同滴施量对棉花光合特性、成铃规律及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7月10日起至8月10日SPAD值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8月1日各处理基本达到最大值,表现为D>E>C>B>A>CK>F;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叶面积指数(LAI)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盛铃期时各处理基本达到最大值,表现为D>E>C>F>B>A>CK;花铃期时棉花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均大于盛铃期,花铃期时随着艾氟迪用量的增加Pn基本呈增加的趋势,而Ci呈相反的变化规律;艾氟迪在促进棉铃成铃率和抑制棉铃脱落率方面效果明显;当处理水平为1 650 g/hm~2时,单株铃数和单铃质量较CK有显著提高,同时获得的籽棉产量最高。综合考虑,艾氟迪滴施量以1 650 g/hm~2最佳。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艾氟迪 棉花 滴施 光合作用 成铃规律


有机液体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滴灌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有机液体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于2021-2022年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单施常规化肥(纯N 33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120 kg/hm2)(CF),60%常规化肥+225 L/hm2海藻酸原液+150 L/hm2利果浓缩液(LF1),60%常规化肥+450 L/hm2海藻酸原液+300 L/hm2利果浓缩液(LF2),60%常规化肥+675 L/hm2海藻酸原液+450 L/hm2利果浓缩液(LF3),60%常规化肥+900 L/hm2海藻酸原液+600L/hm2利果浓缩液(LF4)5个处理.[结果]干物质累积量和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随液体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增长速率LF3较CF低2.99%,LF4较CF高7.34%.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随液体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除蕾期外,叶面积指数LF1和LF2显著低于CF,LF3与CF无显著变化,LF4显著高于CF;SPAD值LF1和LF2显著低于CF,LF3、LF4与CF无显著差异.花铃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随液体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胞间隙CO2浓度随液体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单株铃数、单铃重和产量均随液体肥用量增加而增加,LF1、LF2显著低于CF,LF3、LF4与CF无显著差异,各处理LF1、LF2、LF3、LF4和CF籽棉产量分别为6012.5、6528.5、7274.5、7568.5和7383 kg/hm2.纤维长度、强度随液体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LF3、LF4与CF无显著差异.马克隆值随液体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除LF1与CF差异显著外,其他与CF无显著变化.[结论]适量的液体肥替代部分常规化肥能够促进棉花生长发育,适当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本研究中综合考虑各指标LF3为最佳处理.


新疆滴灌机采棉生长及产量的最佳水氮组合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机采棉最佳水氮投入组合,实现机采棉节水提质增效.[方法]以膜下滴灌机采棉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3个灌水水平(3 000、3 525和4 200 m3/hm2)和4个施氮水平(0、168、240和312 kg/hm2),研究机采棉的株高、茎粗、SPAD、叶面积指数等指标与不同水氮组合的响应机制.[结果](1)施氮量和灌水量的增加会使株高、茎粗、SPAD和叶面积指数增大,过量的施氮量和灌水量会使棉花的茎粗减小.(2)灌水量一致时,不施氮处理的耗水量明显低于施氮处理,且施氮量为240 kg/hm2的处理的耗水量最大;施氮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比不施氮处理高,且灌水量为3 000和3 525 m3/hm2时,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3)施氮168 kg/hm2的处理,灌水量的增加会促进机采棉的氮肥生产率,施氮量为312 kg/hm2的处理,灌水量增加会使氮肥生产率降低.(4)灌水量为3 525 m3/hm2,施氮量为240 kg/hm2时,膜下滴灌机采棉的水分生产效率、单株有效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均最高,为当地适宜的水肥组合.[结论]灌水量及施氮量对机采棉的生长、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及产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灌水量为3 600~4 200 m3/hm2、施氮量为160~312 kg/hm2时可使籽棉产量、WUE、PFPN同时达到最大值的80%以上,是试验研究区机采棉最适宜的水氮组合区间.


冬小麦籽粒主要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小麦籽粒品质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和营养价值的重要因素。挖掘与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及候选基因,为拓宽对小麦品质性状遗传机理的理解和分子标记辅助优质小麦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来自国内外259份冬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籽粒硬度等5个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并结合90K SNP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将定位到的显著性关联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5个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且在不同环境间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沉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20.11%—24.42%)。各性状在基因型、环境、基因型×环境间均呈现出极显著差异(P<0.001),广义遗传力为0.77—0.84。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44个与5个性状显著关联(P<0.001)的位点,分布在除1D和3D染色体外的其他19个连锁群。在2个及以上的环境中均稳定存在的位点18个,涉及蛋白质含量(12个)、湿面筋含量(9个)、淀粉含量(11个)、沉降值(12个)和籽粒硬度(7个)等5个性状,能解释遗传变异的4.27%—10.98%。其中13个为多效应位点,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淀粉含量等性状相关联的多效应位点最多(7个)。位于2B、2D和3A染色体的GENE-0762_631、IAAV7742和RAC875_c66845_466位点同时在2个环境和BLUP值下被检测到,表型贡献率的范围为4.32%—7.07%。通过对多环境下存在且表型贡献率高的多效应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在5D染色体的D_GDS7LZN02F4FP5_176位点发掘到与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淀粉含量等性状显著相关的Hap1、Hap2、Hap3和Hap4等4个不同单倍型,其中,Hap1是高淀粉含量单倍型(P<0.001),而Hap2和Hap3均为高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的单倍型(P<0.05),4个单倍型分别占74.22%、16.21%、6.92%和2.65%。对不同来源冬小麦的单倍型分布频率进行分析,其中,高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单倍型Hap2的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为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国外品种>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对稳定遗传的位点进行候选基因的挖掘,筛选到10个可能与小麦籽粒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结论】检测到18个与籽粒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稳定位点,鉴定到4个不同单倍型,筛选出10个与籽粒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冬小麦 品质 SNP标记 GWAS 单倍型 候选基因


谷朊抗冻多肽对面团冷冻保护作用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旋转流动仪、SDS-PAGE凝胶电泳和原位拉曼光谱等手段探究谷朊抗冻多肽对面团流变特性、蛋白分子质量分布和分子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过冷冻(冻融和冻藏)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加入谷朊抗冻多肽的面团黏弹性有所下降,谷朊抗冻多肽可以抑制冷冻过程中GMP的解聚.谷朊抗冻多肽的添加有效维持了面筋蛋白的二级结构和分子排列的有序性,与对照相比,在经过反复冻融和恒温冻藏处理后,α-螺旋结构的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 3.1%、2.5%,二硫键g-g-g构型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 8.8%、9.8%,同时使得氨基酸侧链中I850/I830值下降、I760值提高.当谷朊抗冻多肽的质量分数为0.5%时最有效地抑制了冷冻过程中冰晶生长对面筋蛋白网络结构的破坏,谷朊抗冻多肽保护了面筋网络结构的完整性,维持了面筋蛋白在面团中的骨架作用.


基于GC-IMS技术分析不同品种沙棘真空冷冻干燥果粉挥发性成分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品种沙棘果粉挥发性香气成分,为沙棘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分析不同品种沙棘果粉的特征香气.[结果]6 个品种沙棘果粉共检出 56 个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定性了 38 个物质,主要为酯类、醇类、醛类等;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贡献率分别为44%和26%,累计贡献率为70%,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品种沙棘果粉的差异.[结论]6 个品种沙棘果粉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黄色果沙棘果粉和黄色袋果沙棘果粉,状元黄沙棘果粉和红色大果沙棘果粉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较为相似.
关键词: 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C-IMS) 沙棘果粉 挥发性成分


基于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评价不同甜菜品种的生态稳定性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新疆北疆不同生态区甜菜的生长发育特性,筛选优质甜菜品种,通过探究20个甜菜品种在3个不同生态区的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的变化,使用适定性参数法和变异系数法分析不同甜菜品种的稳定性,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个甜菜品种在3个生态区的光合性状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品种间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态区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各参试品种间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但3个生态区之间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光合性状、甜菜产量和含糖率存在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昌吉、石河子和伊犁3个生态区分别提取到了 4、3和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了 63.50%、68.70%和63.65%;主成分综合得分显示,甜菜品种'BeTa379''KWS9968''KWS5599''KWS6637'在3个生态区的综合排名都处于较高位置,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为102 000.45、88 613.85、96 501.90和95 214.90 kg,平均含糖率分别为15.19%、15.08%、14.29%和14.14%,表明这3个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相对较好,具备在生产中推广的潜在优势.


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引进大豆品种适应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引进12份大豆品种在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大田的适应性,为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推广的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稳定性参数,高稳系数、变异系数,分析参试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参试品种合交02-69,210.868 kg/667m~2,比对照增产28.36%,HSC居第1;绥农14,219.217 kg/667m~2,比对照增产31.09%,HSC排名居第4。合交02-69、黑农69、黑农71、绥农14、黑农63为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较对照分别晚14、13、13、10、8 d;中黄901较对照早9 d,属于中早熟品种;株高在90~105 cm的品种有3个,分别是中黄901、黑农63、合交02-69。【结论】外引的12个品种在新疆伊犁河谷地区能正常开花结荚成熟,多数表现较好,其中合交02-69、绥农14、东农53、黑农69适应性较好。


赛买提鲜杏整果热风干燥特性及水分迁移规律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赛买提杏整果在热风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及分布规律,以赛买提鲜杏为原料进行干燥试验,探究整果在不同热风干燥温度(40、50、60℃)下的干燥特性,建立杏整果干燥动力学数学模型;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F-NMR)和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测干燥过程中杏整果横向弛豫时间(T2)和峰面积的变化以及MRI成像伪彩图的变化。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干燥速率呈“W”型动态波动变化,无恒速阶段,温度是影响干燥速率的重要因素。根据干燥过程中水分比和干燥时间的关系拟合数据,发现三次多项式数学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2=0.997 0)。经验证,该数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和预测杏整果热风干燥过程。LF-NMR实验表明,新鲜赛买提杏中存在结合水T21(1~10 ms)、不易流动水T22(10~100 ms)、自由水T23(100~1 000 ms)3种水分状态,其中含有95.95%的自由水。在热风干燥过程中,温度为40、50、60℃时干燥至终点分别用时为124、48、32 h,随着温度的升高能够显著提高干燥速率,促进其内部的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的迁移。干燥前期一部分T23先于T22和T21被脱除,部分T23转化为T22和T21,同时杏核内部水分作为补充逐渐扩散到杏肉中,干燥后期,水分扩散速率降低,T21与T22相互转化并逐渐脱除。该研究结果可为控制赛买提杏整果热风干燥过程及预测水分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赛买提杏整果 热风干燥 数学模型 水分迁移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