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0种杀菌剂对中华蜜蜂的急性毒性测定及风险评估
《环境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型粒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00 g/L氰霜唑悬浮剂、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2%春雷毒素水剂、12.50%腈菌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和15%咪鲜胺微乳剂等10种杀菌剂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的急性毒性,并评价其对中华蜜蜂工蜂的风险性。在室内采用摄入法和点滴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中华蜜蜂工蜂的急性经口和接触毒性。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啶酰菌胺,腐霉利等7种杀菌剂对中华蜜蜂的急性毒性均为低毒;腈菌唑和丙环唑对中华蜜蜂的急性经口毒性和急性接触毒性均为中毒,咪鲜胺对中华蜜蜂的急性经口毒性为高毒,急性接触毒性为中毒;这3种杀菌剂且均属于中等风险性。建议禁止咪鲜胺在蜜源作物开花授粉期施用,慎重选择中等毒性杀菌剂腈菌唑和丙环唑,尽量选择对蜜蜂低毒的杀菌剂,以保护中华蜜蜂的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菠萝鲜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菠萝是中国热带地区重要的热带水果,其种植效益和出口贸易情况直接关系到热带地区的农民收入及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研究中国菠萝鲜果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力,对准确把握中国菠萝鲜果产业发展趋势、提升中国菠萝鲜果产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构建菠萝鲜果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中国菠萝鲜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7个菠萝主产国中,哥斯达黎加菠萝鲜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最强,国际竞争力指数为1.70;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1.53;中国排名第5位,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4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海藻糖合成酶基因(MaTPS5)生物学及表达特性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香蕉Ma TPS5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探讨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在香蕉植株抗逆反应中的作用。利用随机克隆测序法从香蕉根系转录组中获得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命名为Ma TPS5。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a TPS5全长c DNA序列3 081 bp,完整开放阅读框2 559 bp,编码852个氨基酸;Ma TPS5蛋白属于不稳定、疏水性蛋白,等电点p I6.52,有两个结构域GT1-TPS和TPP,定位于细胞质中,含2个跨膜区域,不存在信号肽;与已知植物TPS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77.31%;进化分析表明,香蕉Ma TPS5氨基酸序列与野蕉TPS氨基酸序列聚为一类,说明二者亲缘关系较近,具有共同的祖先。组织特异性表达研究表明Ma TPS5在球茎、叶、花中表达量较高,在根中表达量最低。q RT-PCR分析表明,Ma TPS5响应激素ACC和盐的处理,表达量在24 h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Foc TR4病原菌处理后,表达量升高,并在3个时段保持一致。结果表明,Ma TPS5可能依赖乙烯信号传导途径诱导自身表达,合成海藻糖,参与香蕉抗逆反应。
关键词: 香蕉 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基因5(TPS5)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滩区不同刈割期对热研4号王草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找到热研4号王草(Pennisrtum purpureumxp typhoidevm‘Reyan No.4’)在河南省黄河滩区营养和产量俱佳的刈割利用方式,从苗高80cm开始,在留茬15~20cm的情况下,采用每隔30d、40d、60d和全年1次性的刈割方式,研究不同刈割方式对王草生长、产量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为当地草食家畜的发展提供优质且稳定的饲草。研究表明:刈割会限制茎长,增加茎粗,有利于植株的分蘖及降低倒伏率;过频刈割会降低茎叶比(S/L ratio),叶面积指数(LAI)和生长速度,不利于饲草生产;适度的刈割有利于提高鲜干比(F/D ratio)、单株分蘖数和生长速度,有利于牧草的高产。另外,刈割次数对热研4号王草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粗脂肪、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影响不显著,多次刈割会提高粗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每隔30d与40d刈割1次与1年仅割1次相比,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5.47%(P<0.05)和2.80%,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6.67%(P<0.05)和5.54%(P<0.05),而每隔60d刈割1次和1年仅割1次相比,饲草营养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每隔60d刈割1次,一年刈割2次,留茬15~20cm,牧草生长良好,粗蛋白质含量可达到13.01%,全年产草量达到29.83tDM·hm-2,均达到理想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丙甲草胺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异丙甲草胺在甘蔗种植区3种代表性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方法】采用批量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其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淋溶特性。【结果】异丙甲草胺在广西来宾壤土、扶绥壤质粘土和安徽萧县粉砂质壤土中的吸附规律均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较好描述,土壤有机碳归一化吸附系数(KOC)分别为75.71、35.80和34.93,吸附常数(Kf)分别为7.58、3.06、3.12;表明异丙甲草胺在壤土中较难吸附,在另两种土壤中属难吸附;吸附自由能(△G)为-10.73、-8.87、-8.81 KJ/mol,均属于物理吸附;【结论】异丙甲草胺在粉砂质壤土中可淋溶,在壤土和壤质黏土中为较难淋溶,其在粉砂质壤土中移动性较壤质粘土和壤土强,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59~2013年海南岛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均匀分布在海南岛的7个国家标准气象站1959~2013年逐日降水量观测数据,采用一元线性趋势、5 a滑动趋势、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反距离空间插值(IDW)等方法 ,对海南岛大雨和暴雨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尽管大雨和暴雨不是海南岛的主要降水形式,但大雨和暴雨雨量对年降水量的贡献较大,合计超过65%。(2)海南岛平均大雨和暴雨日数在中部山区多、西部沿海少;大雨强度各地差异小,暴雨强度则于西部沿海最强。(3)过去55 a,大雨强度波动减弱趋势微弱,暴雨强度增强趋势显著;大雨和暴雨日数自21世纪以来增多趋势明显。大雨强度、暴雨日数和强度分别在1984年、2004年和1988年前后发生突变。大雨日数和强度的变化周期分别集中在12 a和21 a左右;暴雨日数和强度的变化周期均集中在7、14、21 a左右。(4)大雨日数呈增多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东北部和南部,大雨强度于中部山区以北区域呈减弱趋势;暴雨日数增多趋势最明显的区域分布在海南岛西北部和南部,而暴雨强度在东北部和南部增强趋势最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胞杆菌VD18R19在胡椒上的定殖动态及促生作用和对胡椒瘟病的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防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定殖能力是决定其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芽胞杆菌在胡椒上的定殖情况鲜有报道。本研究以生防芽胞杆菌VD18R19为对象,研究其在胡椒根系和叶片表面的定殖动态及其促生长作用和对胡椒瘟病的防治效果。首先利用荧光质粒p AD43-25标记菌株VD18R19;然后通过荧光观测和平板计数方法检测标记菌株在胡椒根系和叶片表面的定殖形态和数量动态;最后通过盆栽试验分别评估了该菌株的促生长作用和对胡椒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VD18R19荧光标记成功,且标记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120世代后高达85.33%);该菌株在胡椒根际偏好于根毛区定殖,定殖数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处理后第9 d的定殖数量最多(9.88×106 CFU/g),整个30 d的定殖密度均维持在106 CFU/g水平;叶片定殖呈迅速下降趋势,处理后第9 d的定殖密度仅5.13×104 CFU/g,在21 d后基本检测不到该菌株;在不接种病原菌的情况下,菌株VD18R19处理的胡椒苗的株高、叶片数和地上部分鲜重等均显著好于对照,其促生率分别为61.71%、36.18%和106.43%;胡椒瘟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叶片接种后,菌株VD18R19处理的胡椒苗在发病率和病斑大小上均显著低于对照,对胡椒瘟病的防治效果达76.86%。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芽胞杆菌VD18R19在胡椒上的定殖动态及其防治效果,对该菌的开发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个木薯细菌性萎蔫病菌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鉴定及插入位点基因的分子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地毯草黄单胞木薯萎蔫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manihotis)侵染引起的细菌性萎蔫病是世界范围内木薯种植中的重要病害,也是为害中国木薯最严重的病害。目前,国内外有关该病病原菌致病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制约了相关防控工作的开展。本项目组在前期构建国内菌株Xam GX11的转化子库的基础上,开展了7个致病相关突变体的分子鉴定、表型变异评价、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分离和相关基因的分子分析等研究,发现氨基转移酶、葡萄糖-果糖氧化还原酶等基因可能参与病原菌的致病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等病原菌的抑制活性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增加生防制剂的有效成分来源,从食物黄豆酱中分离筛选得到4株拮抗细菌,以香蕉枯萎病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抑菌谱,获得1株具有稳定抑制活性的拮抗细菌。通过鉴定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 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初步确定该拮抗菌株Y-4是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并测定在不同状态和处理操作下菌株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菌株Y-4对香蕉枯萎病等12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强抑制活性,抑菌率为53.33%~86.67%。其中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病原菌的抑菌率为63.33%,其发酵液也具有一定抑菌活性,对粗蛋白进行不同浓度活性测定,在2 000μg/m L时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的抑制效果最佳。乙醇萃取物对峙12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最高达70%。从食物中分离出的菌株Y-4具有稳定的抑菌活性,为香蕉枯萎病生防制剂的研制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胶孢炭疽菌T-DNA标记基因Lv1初步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实验室已构建的胶孢炭疽菌T-DNA突变体库中各突变体致病力的测定,获得致病力丧失突变菌株T-900,利用TAIL-PCR克隆标记基因侧翼序列,进行比对和序列分析,获取假设基因Lv1的全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Lv1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最后通过敲除野生型菌株RC178中的基因Lv1进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获取的假定基因Lv1全序列共4 450 bp,基因预测显示T-DNA侧翼序列位于预测基因的1 727 bp处,正好处于预测基因的第1个外显子内;并且推测该基因为组蛋白H3基因,含有2个内含子,3个外显子;功能验证结果发现敲除突变体△T-900-16与T-900致病力表现一致,推测Lv1基因与RC178的致病力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