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春兰根状茎增殖与分化培养
《上海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以10种培养基进行了春兰根状茎增殖培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增殖率有明显影响,以White+NAA 5 mg/L培养再转入1/2 MS+NAA 5 mg/L培养基,可获得较高的平均生长速度,但获得的根状茎总量以2号培养基最多。春兰根状茎的最适增殖条件为:1/2 MS为基本培养基,不加或添加少量NAA,60 d为1个增殖周期;5种培养基分化培养结果表明,根状茎分化受BA浓度影响较大,当BA浓度达3 mg/L时,经45 d培养平均每g根状茎可分化出20个芽,每芽重约0.15 g。活性炭的存在会抑制分化。


不同土壤环境因素对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氮素释放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模拟4种不同的土壤环境因素(含水量、温度、质地、微生物),研究其对3种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M、L、H)氮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和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35%~100%时,对3种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土壤质地和水分条件不是影响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氮素释放的主要因素。但土壤温度和土壤微生物对3种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影响显著,培养温度由25℃升高到35℃,其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增加27.65%,10.16%和20.32%;与不灭菌处理相比,土壤灭菌时其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降低43.28%,45.16%和28.27%。说明在适合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活性对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具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 土壤条件 氮素释放


阿维菌素土壤吸附特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方法】应用平衡法研究了阿维菌素在5种土壤上的吸附特性。【结果】土壤对阿维菌素具有很强的吸附特性,且随着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土壤对阿维菌素的吸附性有着明显差异;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Fruendlich方程,其吸附常数Kaf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阿维菌素在土壤上的吸附自由能为10.9859~25.1538kJ·mol-1。【结论】阿维菌素在土壤上的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水稻土、菜地土和山地红壤上吸附的阿维菌素具有显明的增溶作用,而对山地黄壤和盐碱土则有着增加土壤对阿维菌素的吸附能力的影响。


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基因vp1的表达与应用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体外克隆口蹄疫病毒vp1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vp1。将此重组质粒转化到受体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分析表明,诱导5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表达产物大小约为33Ku~40Ku,表达蛋白能与口蹄疫病毒阳性血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经HPLC纯化后,以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检测VP1蛋白抗体的ELISA方法,检测猪牛血清样品,免疫抗体检测结果与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检测结果呈正相关,能反映出免疫抗体动态变化,对临床样品口蹄疫病毒血清抗体检测,两种方法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显著。所以以重组VP1蛋白为检测抗原的ELISA方法有望用于口蹄疫免疫抗体监测。


NaCl处理对抗感赤霉病小麦种子发芽和生根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NaCl处理后,不同小麦品种的胚根、胚芽生长和发根数的促进、抑制率为指标,研究了抗、感赤霉病品种对不同NaCl预处理及NaCl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经0.5%NaCl预处理种子后置于1.5%NaCl培养基上和3.0%NaCl预处理种子后置于1.0%NaCl培养基上的发根数受到明显的促进,感病品种则受到抑制.


提高粳稻花药小孢子离体培养反应的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田种植的粳稻品系为供试材料,比较了基因型、离体穗低温预处理和诱导培养基中0.5mg/L2,4-D、2,4,5-T与50g/L蔗糖、麦芽糖配合使用、渗透压以及添加0.5mg/LNAA对粳稻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培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敏感性与迟钝型在愈伤组织产量和绿苗数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对离体穗进行5℃8d低温预处理培养效果比5℃4d的好;诱导培养基中0.5mg/L2,4,5-T和50g/L蔗糖搭配获得了最佳的培养效果.以05P-27和05P-40为供试材料,培养其游离小孢子,获得了大量胚状体和绿苗.


法氏囊活性肽对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弱毒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
《上海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将7日龄黄羽肉鸡300只均分为5组,即对照组、常规疫苗剂量配合活性肽组、常规疫苗剂量减半配合活性肽组、生理盐水组和活性肽组。通过间接ELISA测定血清抗体水平及计算法氏囊指数等试验方法,研究活性肽和传染性法氏囊弱毒疫苗联合应用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常规免疫剂量配合活性肽组和疫苗剂量减半配合活性肽组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常规免疫剂量配合活性肽组的血清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常规剂量减半组与对照组在血清抗体滴度上差异不显著。说明活性肽对传染性法氏囊弱毒疫苗有免疫增强作用,疫苗剂量减半配合法氏囊活性肽应用能达到常规疫苗免疫效果。


不同供体细胞及其处理对猪核移植重构胚体外发育的影响
《遗传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探讨了体细胞的组织来源及培养代数对猪核移植重构胚发育的影响。体外成熟培养40~44h的猪卵母细胞去核后,将经血清饥饿(0.5%FBS)培养2~9天、0.1mg/LAphidicolin(APD)培养+0.5%FBS培养2~9天或一般培养法(10%FBS)培养的卵丘细胞、颗粒细胞、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直接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质中,或注射到卵周隙中,再经电融合(100V/mm,30μs,电脉冲1次)构建重构胚。重构胚以钙离子载体A23817或电脉冲结合6-DMAP激活处理,体外培养6天。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0.1mg/LAPD+0.5%FBS培养处理后的重组胚卵裂率,均高于血清饥饿和一般培养处理的同种供体细胞(P<0.01)。卵丘细胞、颗粒细胞经0.1mg/LAPD+0.5%FBS处理后进行核移植的分裂率和发育率均高于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P<0.05)。以猪颗粒细胞为核供体时,电融合法的重构胚分裂率显著高于胞质内注入法(P<0.05),但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培养3代和6代的猪颗粒细胞以及培养6代和10代的耳皮成纤维细胞,其具有正常二倍染色体的细胞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这2种细胞不同培养代数做供体进行核移植时,各代之间核移胚的体外分裂率、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1)猪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培养传代所建立起来的细胞系相对比较稳定;(2)0.1mg/LAPD预培养处理供体细胞能提高猪体细胞核移植的效果,血清饥饿培养则无明显效果;(3)猪颗粒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等均可做供核细胞,核移植后都能得到体细胞克隆的囊胚,但前者的效果略优于后者,且其核移植效果不受供核细胞培养代数的影响;(4)电融合核移植胚胎的发育率高于胞质内直接注入法,但两者的总体效率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