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河北省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病原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河北省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种类,在不同种植区采集储藏期和育秧期病样,描述其症状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基因序列确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在储藏期甘薯发病可导致薯块表面腐烂的占总病薯的59.09%,端部腐烂的占40.91%;薯块带有褐色轮纹病斑的占61.36%,病斑没有轮纹或者轮纹不明显的占38.64%;发病初期薯块内部病斑浅、黑褐色的占27.27%,发病后期薯块内部形成空腔、布满白色菌丝的占72.73%;病斑带有苦味的占59.09%,病斑没有苦味或苦味不明显的占40.91%;在育秧田发病导致薯秧溃疡,表现为主茎基部呈点片发生黑色或者褐色病斑,部分有开裂。分离的病原菌能够同时侵染薯块和薯秧;病原菌单瓶梗产孢,大型分生孢子稍弯,两端钝圆,多数3~7个分隔,顶细胞钝圆,基细胞足跟较明显。其rDNA-ITS、EF-1α、β-tubulin基因序列与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同源性分别为97%、99%和98%。初步确定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病原菌为茄镰孢菌F.solani。

关键词: 甘薯 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 茄镰孢菌 症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7个主要极端温度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河北省近34年来主要极端温度指数的变化规律和形成原因,提高该区域极端温度事件的预测,为全区农业气象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北省21个观测站1980—2013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观测资料,选取7个主要极端冷(暖)指数,研究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其特征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极端暖指数均呈增加趋势,极端冷指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炎热日数增加速度最慢,闷热日数增加速度最快,冰冻日数减少速度最慢,霜冻日数减少速度最快.23个极端暖指数中,炎热日数和闷热日数的线性趋势都是正值,前者从东北到西南在逐渐增大,而后者恰好相反.极端高温事件日数线性趋势有正有负,且除了沿海地区外,从东北到西南线性趋势逐渐减小.34个极端冷指数线性趋势均有正有负,且负值区均大于正值区.冰冻日数线性趋势除了秦皇岛地区外从东北到西南递增,而其余3个指数日数线性趋势变化复杂.4极端冷(暖)指数的变化受区域气候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近年来对区域气候增暖停滞现象的响应.5海拔是极端冷(暖)指数日数及线性趋势变化的重要原因,湿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只不过影响程度较海拔要小得多.

关键词: 河北 极端冷指数 极端暖指数 区域气候 海拔 湿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钾肥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棉花产量品质和棉田钾素平衡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钾肥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棉花产量、纤维品质、钾肥利用率和棉田钾素平衡的影响,确定钾肥正确的用量和合适的施用时期,可为棉花主产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连续2年在山东平原县、河北威县、新疆昌吉市进行田间试验。钾肥用量试验山东设K2O 0、30、60、120、180、240 kg/hm2,河北设K2O 0、37.5、75、150、225、300 kg/hm2,新疆设K2O 0、18.75、37.5、75、112.5、150 kg/hm2。钾肥施用时期试验3地点均设不施钾(CK)、钾肥100%基施、钾肥50%基施+50%花期追施、钾肥50%蕾期+50%铃期追施、钾肥50%蕾期+50%吐絮期追施、钾肥50%花期+50%吐絮期追施。【结果】山东、河北、新疆试验点上棉花开花期后累积的钾占整个生育期钾素累积量的54%62%、70%73%、49%67%。施用钾肥增加皮棉产量和收益,钾肥用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2013年比2012年明显,三个地点钾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新疆>山东>河北,其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142、240、174 kg/hm2,经济最佳施钾量分别为136、212、150 kg/hm2。钾肥不同用量除影响某些纤维指标外,对品质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秸秆不还田时,山东和河北试验点钾肥用量180 kg/hm2和150 kg/hm2时可以维持棉田钾素平衡,而在新疆所有钾肥用量下棉田钾素都是负平衡。河北和新疆50%钾肥蕾期+50%钾肥铃期追施、山东50%钾肥基施+50%钾肥开花期追施的皮棉产量、钾肥的农学效率和施钾经济效益高于其他施用时期。钾肥施用时期影响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或纤维伸长率,但因地点和试验年份而不同。施钾时期对纤维整齐度和马克隆值没有显著影响。【结论】钾肥用量对棉花纤维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主要影响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山东试验点钾肥的适宜用量为K2O 180 240 kg/hm2,最佳施用时期为钾肥50%基施+50%开花期追施;河北试验点钾肥的适宜用量为K2O 150 180 kg/hm2,最佳施用时期为钾肥50%蕾期+50%铃期追施;新疆试验点钾肥的适宜用量为K2O 112.5 150 kg/hm2,最佳施用时期为钾肥50%蕾期+50%铃期追施。

关键词: 棉花 钾肥用量 施钾时期 皮棉产量 纤维品质

转iaaM高衣分棉花种质IF1-1杂种优势分析及育种应用

河北农业科学 2016

摘要:转iaa M(色氨酸单加氧酶基因)高衣分棉花种质已经培育出来,但应用于育种研究较少。我们利用转iaa M高衣分棉花种质IF1-1做父本、16个陆地棉品种(系)做母本,分别配制杂交组合,检测了亲本及其F1和F2群体的iaa M遗传;田间调查了材料的抗病性及农艺性状,室内考查了产量构成因子,同时进行了产量统计分析;通过系统选育结合分子辅助选择对杂交后代进行定向培育,获得了新的高衣分种质,实现了该种质的育种应用。结果表明:(1)FBP7-iaa M是1对显性基因;(2)与高衣分亲本IF1-1相比,F1和F2代衣分不具备超中与超亲优势,但与16个母本品种(系)相比,却能明显提高现有品种(系)的衣分率;(3)F1代产量尤其是皮棉产量具备较明显的超亲优势,皮棉产量优势值为13.4%,这就意味着可以选择生产上产量较高的品种与IF1-1配制杂交组合,选择高优势杂交种直接利用;(4)F1和F2代抗病性明显好于IF1-1,但与母本相比较差,所以,在杂交后代的选择中应注意观察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情况,选择抗病性好的后代;(5)子棉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铃重和单株铃数的增加来实现,皮棉产量的增加则是通过子棉产量与衣分的共同提高来完成;(6)杂交后代具备选择出高衣分新品系的潜力。本研究实现了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得的第2代转基因棉花种质应用于棉花育种,对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IaaM(色氨酸单加氧酶)基因 IF-1种质系 杂种优势 育种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地区冬小麦杂草秋治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2016

摘要:冬小麦是华北地区主要栽培作物之一,小麦的稳产、丰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实施的"渤海粮仓"建设工程中,小麦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小麦杂草为害是制约其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再加上农民重病虫防治,轻杂草防治,近几年麦田杂草种类不断增多,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为害有所加重,使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津轻’系苹果品种选育概况

中国果树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津轻’是日本1973年育成的苹果中熟品种,其果实风味、品质上等,生理落果较少,但成熟期不一致,采前落果较重,多年来,国内外以该品种为亲本选育出新品种30多个。主要介绍了津轻芽变系品种及其作父母本、其子代作亲本育成的苹果品种,同时初步分析了其作为较好的品种改良材料的原因。

关键词: 苹果 品种 选育 ‘津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地区地膜残留及典型覆膜作物残膜系数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华北地区残膜污染现状及当年地膜残留系数,2008-2011年采用问卷调查及样方检测方法对华北地区主要作物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2011-2014年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典型覆膜作物(花生、棉花)的地膜残留系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土壤耕层地膜残留强度分布范围为0.2~82.2 kg/hm2,其平均值为26.8 kg/hm2。区域内不同作物和不同省份间地膜残留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生和棉花地膜残留强度较高,分别为32.0和31.8 kg/hm2;华北地区所有省份中,河北省农田地膜残留强度最高,为36.8 kg/hm2。2011年,华北地区农田地膜残留总量为14.8万t,其中地膜残留总量居前3位的作物是蔬菜(5.5万t)、棉花(3.9万t)、花生(3.0万t),占残膜总量的83.8%。3 a的地膜残留系数定点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和棉花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9.7%和14.3%,如果一直沿用目前的地膜使用模式,预计到2021年,花生地和棉田的地膜残留强度将会达到69.1和70.4 kg/hm2,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值标准,成为残膜污染区域。研究可为华北地区残膜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膜 土壤 作物 华北地区 地膜残留系数

防止葡萄裂果的方法

河北果树 2016

摘要:2016年7月以来,河北省出现了5次较大范围降水,分别发生在7月11-12日、14日、18-21日、23-25日和30-31日,其他时段降水主要是局部的雷雨天气。全省月平均降水量达239 mm,比常年同期偏多48%。除张家口、承德、沧州、衡水四市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00 mm外,其他地区降水量一般在300 mm以上,其中石家庄、邢台、邯郸三市西部及保定、唐山、秦皇岛三市局部降水量超过400 mm。7月份大棚葡萄和露地早熟葡萄陆续进入果实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浇一水条件下丰产冬小麦耗水特性与生育性状

山西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明确春季浇一水稳产6.0 t/hm2冬小麦耗水特性与生育性状,选用衡观35小麦品种,于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小麦生长季节降水量分别为126.0,142.3 mm条件下,在河北低平原缺水区采取大田跟踪对比调查,研究春季水分运筹对冬小麦耗水与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农田蒸散量419.76~424.29 mm,产量水分利用效率14.58~19.08 kg/(hm2·mm);农田蒸散量较大的时期出现在播种到返青期和拔节到开花期;水分利用效率和农田蒸散量与栽培环境密切相关。受群体影响,同一处理,2 a产量表现有所不同,2014年群体较小,以I0405处理产量较高;2015年群体较大,以I0420处理产量较高。这可为指导小麦春季水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春季 冬小麦 水分运筹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膜对夏播谷子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机制及其相关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地膜覆盖技术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明确地膜增产机理,为夏谷区节水栽培提供技术支持。试验于2015年在石家庄栾城郄马试验站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覆膜方式(不覆膜和覆膜),副区为品种(冀谷19、冀谷36和冀谷38),测定了不同处理谷子抽穗期植株形态特征、旗叶SPAD值、旗叶净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并对各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覆膜与不覆膜相比,谷子顶三叶叶面积增加了12.83~26.36 cm2,叶绿素SPAD值增加了8.2%~17.1%,净光合速率增加了34.9%~44.5%,产量增加7.3%~10.8%。各品种间产量表现为冀谷36显著高于冀谷19和冀谷38,覆膜显著提高了谷子产量,以冀谷38提高得最多。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的是倒二叶叶面积、旗叶净光合速率、顶三叶叶面积和;倒一叶(旗叶)叶面积与单穗粒重及穗长显著正相关。因此,覆膜技术通过提高抽穗期顶部叶片特别是旗叶的生长及生理状况,进而影响穗部的发育,最终影响谷子产量。

关键词: 谷子 覆膜 生长发育 产量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