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瓜数量性状遗传距离及杂种优势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为研究西瓜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对8份西瓜亲本采用NC-II设计配制16个杂交组合,对杂交组合的7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坐果节位和单果重显著正相关,中心可溶固形物含量和边部可溶固形物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主蔓长度、坐果节位、单果重、果皮厚度、中心可溶固形物含量、边部可溶固形物含量和果形指数7个数量性状可以综合成为3个主成分,且3个主成分构成的信息量可以解释总信息量的87.3132%.8个亲本间遗传距离介于0.3315-1.5121之间,A02×B04组合的单果重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最为突出,分别达到42.47%和37.38%.
关键词: 西瓜 数量性状 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蒙古蒿挥发油对三种主要枸杞害虫的控制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障枸杞产品质量安全,采果期不受化学农药干预,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蒙古蒿挥发油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蒙古蒿挥发油对棉蚜的LC50为7.82 mg/mL;对枸杞木虱的LD50为2.89μg/头;对西花蓟马的LC50为2.80 mg/mL,均低于对照药剂印楝素提取物,其中胡椒酮、PPG2-甲醚和桉油烯醇起主要杀虫作用。利用响应面分析,蒙古蒿挥发油制备成8.5%蒙古蒿挥发油微胶囊剂,该制剂在质量浓度6 kg/hm2条件下,药后1 d,对枸杞蚜虫、西花蓟马和枸杞木虱的防效分别为75.95%、58.81%和32.14%,高于对照0.3%印楝素乳油,杀虫效果一直持续到21d。本研究将蒙古蒿挥发油微胶囊应用于枸杞园采果期防治主要害虫,持效期长,具有进一步开发成高效植物源农药的潜力。


沼液配施化肥对土壤质量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沼液配施化肥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土壤养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配施化肥及单施沼液均能降低土壤真菌数量和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其中45%沼液配施55%化肥处理真菌数量较常规施肥显著降低66%,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增加160.3%、312.5%.沼液配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脲酶、磷酸酶及蔗糖酶活性,但过氧化氢酶含量变化不明显.施用沼液可有效促进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增加,且差异显著.沼液配施化肥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MB)和有机碳(SOC)含量,其中45%沼液配施55%化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生物量磷(SMBP)和有机碳(SOC)含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显著增加70.0%、195.6%、91.6%和71.6%.施用沼液降低了SMBC/SMBN值,而土壤微生物熵(qMB)和土壤SMBN/TN值均增加,且随着沼液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MB与土壤有机质、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均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不显著.沼液配施化肥对玉米生长及光合作用有显著促进作用,以45%沼液配施55%化肥处理最佳,随着沼液配施比例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45%沼液配施55%化肥处理最高,较常规施肥显著增加40.9%.综合分析,45%沼液配施55%化肥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可作为沼液配施化肥的最佳比例.


外源碳氮输入对沟道底泥反硝化潜势与阈值影响-以宁夏引黄灌区排水沟为研究对象
《中国环境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宁夏引黄灌区排水沟道底泥,开展上覆水土柱培养试验,分别模拟0,5,10,20mg/L4种外源氮输入梯度和0,100mg/L2种外源碳输入梯度处理下沟道水质的变化情况.在水力停留培养47d内对上覆水NO3-N、NH4+-N、DOC及反硝化速率进行测定,并计算氮素消纳量以评估底泥反硝化脱氮潜势与阈值.结果表明:上覆水NO3--N浓度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0.01),且同时段内上覆水NO3--N浓度在外源碳添加较无碳源条件下显著降低(P<0.05),试验末期NO3--N浓度在无碳源和添加碳源条件下分别下降52.1%,93.6%;添加碳源条件下上覆水NO3--N浓度在20d时已稳定至较低水平,而未添加碳源处理NO3--N浓度在试验47d后仍有较大消纳空间;无碳源和添加碳源条件下底泥反硝化氮素消纳量阈值分别为263.7,865.6μmol/L,氮素累积消纳量占培养柱体系内总氮量的比率随外源碳氮的增加而增大(P<0.05),未添加碳源条件下反硝化过程可以消纳培养土柱体系内10.3%~11.4%的氮量,而在添加碳源后提高至17.7%~37.3%本研究可为引黄灌区农业面源污染高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15N示踪的酿酒葡萄氮素营养需求分析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在不同时间对氮素营养的需求迥异,为掌握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氮素分布特征和营养需求规律,以7年生"赤霞珠"为研究对象,每株施氮255.10 g(15N-硫酸铵10 g+普通硫酸铵245.10 g).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施氮后35、70、105、140和160 d采集土壤和酿酒葡萄根、茎(茎分为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果,对其15N丰度和全氮量进行测定分析.计算不同时间各器官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分配率、氮肥利用率、残留率以及损失率.结果表明:根、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和果的干物质量均在施氮后70~105 d明显增加,施氮后105 d的干物质量较施氮后70 d分别增加了95.19%、4.23%、6.51%、58.58%、30.00%和219.84%.在施氮后70~105 d,根、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和果的Ndff值明显上升,施氮后105 d的Ndff值较施氮后70 d分别增加了6.38、5.89、5.87、7.25、4.34和7.01个百分点.根的15N分配率在施氮后35 d高于其他施氮时期,为1.46%.主干、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的15N分配率均在施氮后160 d高于其他施氮时期.根、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和果的15N分配率在施氮后70~105 d均明显增加,施氮后105 d的15N分配率较施氮后70 d分别增加了5.26、0.52、0.24、2.55、3.70和3.21个百分点.综上所述,酿酒葡萄在施氮后70~105 d为氮素吸收峰值期,在此期间应注重氮肥的施入.整个施氮时期酿酒葡萄的氮肥利用率为38.97%,氮肥残留率为17.77%,氮肥损失率为43.25%.
关键词: 贺兰山东麓 酿酒葡萄 15N示踪 氮素利用 营养需求


真盐生植物盐地碱蓬资源特征与利用开发研究进展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22 CSCD
摘要:盐地碱蓬为藜科碱蓬属一年生真盐生植物,能适应特殊的盐碱生境,具有典型的摄盐性和集积特征及种子二型性.本研究简要介绍了盐地碱蓬的生物学特性,重点概述了盐地碱蓬在盐碱地、重金属污染、石油污染、水体污染等生态价值,系统地综述了在食用蔬菜、黄酮类和多糖类、食用油和生物柴油、色素、膳食纤维、植物盐和植物碱、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沿海滩涂景观、生物碳和活性炭等经济价值的研究进展,同时对盐地碱蓬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科研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促进人们提高对盐地碱蓬资源的认识,以期开发利用盐地碱蓬的生态与经济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盐生植物;盐地碱蓬;生物改良;开发利用


宁夏草原蝗虫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宁夏四类主要草原的蝗虫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对天敌、植被、土壤及其气候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响应,2019―2020年在宁夏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草原化荒漠四类草原对蝗虫及天敌物种进行了调查采集,通过物种数、个体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性指数分析蝗虫、天敌和昆虫的多样性,并就草原蝗虫优势种和多样性对天敌、植被、土壤及气候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采集鉴定草原蝗虫和天敌个体数分别有743头和3592头,物种数分别有27种和24种;温性草原上发生的蝗虫和天敌物种和数量均最多,蝗虫和天敌的物种分别为23种和21种,数量分别为432头和1682头;温性草原化荒漠上发生的蝗虫和天敌物种和数量均最少,蝗虫和天敌的物种分别为8种和7种,数量分别为34头和132头。蝗虫优势种有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短星翅蝗Calliptamusabbreviatus和亚洲小车蝗Oedaleusasiaticus三种,天敌优势种有直角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gebleri、麻步甲Carabus brandti和短翅伪葬步甲Pseudotaphoxenus brevipennis三种。温性草原无论是在草原蝗虫群落中,还是整个昆虫和天敌群落中,其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类草原;草原蝗虫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与天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天敌优势度指数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短星翅蝗和亚洲小车蝗发生均与天敌直角通缘步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白纹雏蝗与禾本科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菊科植被盖度、生物量、频度、高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质、碱解氮、海拔和降水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p H、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草原蝗虫 多样性 环境因子 气候 土壤 植被 响应


宁夏地区牛源产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差异比较
《动物医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明确宁夏地区牛腹泻源与健康源大肠埃希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及非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差异.采集牛肛拭子样本277份,采用麦康凯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进行筛选,进行生化鉴定和PCR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用ESBLs表型检测方法进行产ESBLs菌株的筛选.结果显示,分离得到142株大肠埃希氏菌,腹泻源分离株74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68.92%(51/74);健康源分离株68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51.47%(35/68).腹泻源菌株多数呈耐药状态,对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较敏感,产ESBLs株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株,差异不显著(P>0.05);健康源菌株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呋辛较敏感,产ESBLs株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株,差异不显著(P>0.05),对头孢氨苄耐药率差异显著(P<0.05).分离株多重耐药现象普遍,腹泻源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情况最严重.腹泻源与健康源产ESBLs株耐药率水平基本相当,腹泻源非产ESBLs株耐药率高于健康源非产ESBLs株,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
关键词: 牛;大肠埃希氏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腹泻;健康


麦豆长期轮作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陕西杨凌开展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对土壤碳氮养分及麦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不还田相比,半量还田处理0~40 cm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比不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0.51%、11.58%、15.71%、35.68%,全量还田处理比不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9.61%、21.84%、26.50%、40.77%。秸秆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比不还田处理分别增加4.10%、14.58%,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2.01%、6.68%,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6.71%、7.67%。土壤全氮、硝态氮、矿物质氮含量表现为9—12月份较高,3—5月份较低,微生物量碳、氮变化趋势与之相反。0~20 cm土壤中碳、氮各组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显著,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半量还田处理大豆、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63%、5.44%,全量还田处理分别增产19.69%、10.38%。长期麦豆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措施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


限制哺乳对安格斯犊牛生长性能、血清免疫与抗氧化指标以及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限制哺乳对安格斯犊牛生长性能、血清免疫与抗氧化指标以及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初生重相近、健康的安格斯初生犊牛24头,分为3组,每组8头.对照组随母哺乳,试验组限制哺乳(试验Ⅰ组每日哺乳2次,试验Ⅱ组每日哺乳3次),犊牛10日龄早期补饲,35日龄开始限制哺乳,90日龄断奶试验结束.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犊牛每日哺乳3次极显著提高了90日龄体重(P<0.01),显著提高了90日龄体长、胸围及61~90日龄平均日干物质采食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犊牛每日哺乳3次极显著提高了血清葡萄糖(GLU)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P<0.01);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分别较对照组降低24.95%(P>0.05)和42.70%(P<0.05).3)与对照组相比,犊牛每日哺乳3次极显著提高了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1).4)限制哺乳提高了血清抗氧化水平,总体呈试验Ⅱ组>试验Ⅰ组>对照组的趋势.血清GSH?Px活性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SOD活性2个试验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MAD含量试验Ⅱ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5)限制哺乳对母牛产后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每日哺乳3次母牛产后首次发情时间最短.综上所述,安格斯犊牛35日龄以后每日哺乳3次,其他时间离母,可使机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有所提高,促进犊牛生长发育最好,且母牛产后首次发情时间最短.因此,可考虑断奶前逐渐减少犊牛哺乳次数,以进一步提高犊牛饲料利用率、缩短母牛产后发情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