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生物菌剂撒施对宁夏石嘴山盐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CSCD

摘要:盐碱地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后备耕地资源,土壤微生物群落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指标之一。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测试样本的ITS和16S rRNA序列,剖析2种菌剂撒施处理对宁夏石嘴山地区盐碱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菌剂YF和JF撒施可以降低盐碱地pH,改良土壤营养状况;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增加;真菌的镰孢属(Fusarium)及曲霉属(Aspergillus)丰度下降达40%以上,细菌的节细菌属(Arthrobacter)、多食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monas)和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的丰度增加8.0%以上。微生物菌剂撒施降低了盐碱地真菌和细菌群落的独有分类单元OTU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数量,硝态氮、有机质、K、C、N、P、pH等环境因子对不同处理之间的微生物群落也有显著影响。因此,2种微生物菌剂撒施处理可以改善宁夏石嘴山地区盐碱土壤质量,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撒施 宁夏石嘴山 盐碱地 微生物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GATA12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ATA转录因子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植物中的转录因子,GATA转录因子具有锌指结构,是锌指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为了进一步分析马铃薯中GATA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本研究以马铃薯(Solanum20tuberosum)栽培品种‘陇薯3号’为材料,克隆了StGATA12转录因子编码基因,分析了其序列特征、表达模式,并分析了该基因在马铃薯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马铃薯GATA12基因序列含有一个全长为12040720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437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分子量为49.2220kD、理论等电点为6.55的蛋白。StGATA12转录因子含有C-X2-C-X18-C-X2-C锌指环,属于GATA转录因子家族Ⅰ亚族。组织表达分析显示,StGATA12在马铃薯根、茎、花和叶中均有表达,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对GATA12基因的研究可以为作物增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铃薯 GATA12 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添加氨基酸锌对育肥羊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液和组织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氨基酸锌对育肥羊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液和组织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选择4月龄、体重为(29.00±0.61) kg的健康滩湖杂F1代公羊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饲粮锌含量为52.80 mg/kg (硫酸锌),其中不含硫酸锌的锌含量为18.02 mg/kg,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饲粮锌含量分别为对照组饲粮的1/2、1和2倍(氨基酸锌),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饲粮添加氨基酸锌显著提高了育肥羊平均日增重(P<0.05),以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最高,达到283.59 g/d。饲粮添加氨基酸锌对育肥羊屠宰性能、肉质理化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饲粮氨基酸锌添加量增加,试验组肉骨比、背膘厚、眼肌面积先升高后降低,GR值、肌内脂肪含量升高,剪切力降低;试验组血液锌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在同等锌添加量条件下,试验Ⅱ组血清锌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组间背最长肌、肾脏、心脏、肝脏及肺脏组织的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氨基酸锌添加量过高会影响肌肉、肾脏、心脏、肺脏中铁沉积及肝脏中铜沉积。综上所述,饲粮添加氨基酸锌可促进育肥羊生长,改善肉品质;在锌含量为18.02 mg/kg的基础饲粮中添加52.80 mg/kg锌(氨基酸锌)效果最佳。

关键词: 氨基酸锌 育肥羊 肉品质 微量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FvCB模型的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光合特性的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可为改善紫花苜蓿生长,修复生态环境,推动牧草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以'阿迪娜'为试验材料,设0 mmol·L?1(CK)、40 mmol·L?1、80 mmol·L?1、120 mmol·L?1和160 mmol·L?1共5个NaCl水平,使用Li-6400XT光合仪测定不同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光响应-CO2曲线,利用FvCB模型分析盐胁迫对紫花苜蓿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NaCl胁迫下叶片净光合速率(Pn)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CK相比,4个NaCl胁迫下分别降低1.44%、3.85%、7.21%和7.90%,均达显著性水平(P<0.05);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均呈迅速上升趋势,CK的Pn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与CK相比,40 mmol·L?1和80 mmol·L?1 NaCl胁迫增加了紫花苜蓿幼苗叶片的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但120 mmol·L?1和160 mmol·L?1NaCl胁迫显著降低了Vcmax和Jmax.3)叶肉导度(gm)和暗呼吸速率(Rd)随NaCl胁迫水平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与CK相比,40 mmol·L?1和80 mmol·L?1 NaCl胁迫的gm变化不显著,但Rd显著降低.120 mmol·L?1和160 mmol·L?1 NaCl胁迫显著降低了gm和Rd,且与CK、40 mmol·L?1和80 mmol·L?1 NaCl胁迫间呈显著性差异.4)验证FvCB模型中子模型估算植物叶片光合的精确度,发现FvCB模型对不同胁迫处理下Pn拟合时,引入gm模型模拟精度高,平均绝对误差低.5)紫花苜蓿幼苗耐盐临界值为80~120 mmol·L?1,随NaCl浓度的增加,光合限制因素由叶肉因素转变为光合机构受损.该研究可为我国西北地区盐碱地制定有效的调控措施以提高植物耐盐能力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盐胁迫 FvCB模型 最大羧化速率 最大电子传递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s1轮回选择的大豆新品系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加快大豆育种进程,选育出适合宁夏地区种植的大豆优良品种,对基于ms1轮回选择得到的40份春大豆新品系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以对其农艺性状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其中有效分枝的变异系数最大(60.59%),生育天数的变异系数最小(5.2%)。变异系数指标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有效分枝数>分枝数>单株产量>单株粒数>底荚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数>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农艺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豆单株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402 6)。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45处,40份品系可以分为两大类群。第Ⅰ类群有5个品种,该类群生育天数140~141 d,晚熟品种,产量较高,株高偏高、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生育日数长,该类群品种适合在宁夏引黄灌区作为晚熟高产品种单作栽培种植。第Ⅱ类群有35个品种,该类群生育天数130~136 d,植株较矮、分枝少、生育日数较短,适合宁夏灌区及南部山区单作密植栽培,也可作为与小麦、玉米、西瓜、果树等作物间作套种种植的品种。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3.92%;综合评价得分排序表明,前3位的分别为13LD-222、12LD-89和17LD-46,尤其是产量性状表现突出,与试验应用结果表现出较好的吻合性。最终筛选出适合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南北山区单种和宁夏间套作种植的优良品系13LD-222和12LD-89。

关键词: 大豆 ms1轮回选择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糜子生长、产量及土壤环境对不同覆膜种植方式的响应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宁南山区旱地糜子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旨在探索适宜宁南山区旱地糜子生产的有效栽培措施,为糜子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连续2年通过3种覆膜种植方式(膜上、膜侧及起垄覆膜),以未覆膜的露地平播为对照,研究分析不同覆膜种植方式下旱地糜子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起垄覆膜提高了糜子的株高和生物量,生育期明显缩短,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量始终大于其他处理,产量显著提高。覆膜种植明显改善了0~40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及有机碳含量,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变低;覆膜种植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起垄覆膜种植对土壤整体肥力的改善效果最明显。起垄覆膜种植方式可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是适合宁南干旱半干旱区糜子生产的有效栽培措施。

关键词: 糜子 生长 产量 土壤 覆膜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隐花色素CRY2基因表达对马铃薯抗逆性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隐花色素相关基因对植物发育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是改良作物农艺性状及抗逆性等性状的基因资源。基于已建立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将携带大豆隐花色素CRY2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earlygate104-Glyma.10G180600, pearlygate104-Glyma.20G209900)转化马铃薯栽培种‘大西洋’,经PCR、RT-PCR检测获得阳性株系25个,研究三种不同光照周期(长日照,中日照,短日照)和旱、盐胁迫处理对转基因株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转基因株系株高显著降低,叶片数量、叶面积、茎粗均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外源大豆隐花色素基因CRY2的表达提高了马铃薯对光信号的反应能力;以10%PEG和120 mmol/L NaCl分别模拟旱、盐处理,获得了株高、根长等生长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的转基因株系,脯氨酸、丙二醛等生理检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隐花色素基因CRY2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的抗逆性。研究结果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马铃薯抗逆种质材料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隐花色素基因 抗逆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菌剂拌土对盐碱地玉米茎基腐病的预防及促生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为了研制促进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玉米生长和预防茎基腐病的微生物菌剂。选取耐盐碱微生物为试验材料,采用平板拮抗法筛选镰刀菌等多种病原菌的拮抗菌、检测产酶能力及相容性,利用微生物菌剂田间拌土法测试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病及促生效果。从177株喜盐和嗜碱菌中筛选出4株拮抗菌,产酶能力较强,B-2和N-16鉴定为索诺拉沙漠芽胞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N-17为短小芽胞杆菌(B. pumilus)、B-26是副地衣芽胞杆菌(B. paralicheniformis);4株菌不互相抑制,以混合粉剂、土壤调节剂、微量元素和载体为主要成分的2种微生物菌剂JF和YF,拌土处理对宁夏玉米茎基腐病的预防效果在60%以上,具有明显的促生和增产效果。微生物菌剂JF和YF拌土可以促进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玉米生长和有效预防玉米茎基腐病,对于盐碱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盐碱地 玉米茎基腐病 预防效果 促生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果枸杞基因组SSR标记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发黑果枸杞基因组SSR标记并验证其有效性,为黑果枸杞SSR分子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对2年生的黑果枸杞Lr-01无性系的基因组进行PE150测序,用MISA软件对获得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检索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以18份宁夏枸杞、1份中国枸杞、23份黑果枸杞和6份其他枸杞种质为供试材料,利用Primer 3.0设计SSR引物,进行SSR引物筛选和多样性验证。【结果】在黑果枸杞中共检索到2 326条Scaffolds,含有2 494个SSR位点,每5.29 kb就有1个SSR位点,优势重复基序为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总SSR位点的59.18%,27.11%和11.75%。重复基元类型共21种,其中类型最多的为单核苷酸重复A/T,占总数的56.05%;其次为二核苷酸重复AT/AT,占总数的12.35%。从设计的SSR引物中,随机挑选合成15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出10对高多态性SSR引物,分析其在48份枸杞种质中遗传参数,结果共检测到186个等位基因,平均为19个;观察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615,0.834和0.817。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8份枸杞种质被分为2个类群,其中类型Ⅰ包括23份种质,全部为黑果枸杞;类型Ⅱ包括25份种质,主要为宁夏枸杞。分析结果显示,48份枸杞种质群体结构和群体种质资源遗传结构均可分为2个类群,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发黑果枸杞SSR标记是一种简单而高效途径,这些SSR标记为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遗传图谱构建等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记选择。

关键词: 黑果枸杞 基因组 简单重复序列(SS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2:5家系的籽粒品质性状及其QTL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间杂交F2:5家系的籽粒品质性状及其重要QTL,为宁夏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优异资源。【方法】以主要籽粒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及其杂交的248个F2:5家系为材料,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复合区间作图等方法对12个籽粒品质性状及其重要QTL进行研究。【结果】12个籽粒品质性状在F2:5家系中均出现明显分离,其中,水分含量、吸水率、沉降值、稳定时间和硬度指数的群体平均值均超过高亲亲本,超高亲比例为59.27%~92.74%;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出粉率和形成时间的群体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超中亲比例为42.34%~50.81%,超高亲比例为12.50%~27.42%;降落值、拉伸面积和容重的群体平均值均低于低亲亲本,超中亲比例为1.61%~33.87%,超高亲比例为1.61%~31.05%。基于籽粒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在欧氏距离为13时,可将248个家系分为六大类群,其中,类群Ⅱ平均湿面筋含量(32.16%)和降落值(363.55 s)最高,类群Ⅲ平均粗蛋白含量(14.89%)、吸水率(62.88%)、拉伸面积(152.28 cm2)、容重(779.20 g/L)、形成时间(4.15 min)和硬度指数(69.93)均居首位,类群Ⅴ平均水分含量最低(11.68%)、稳定时间最长(13.16 min),类群Ⅵ平均出粉率(68.86%)和沉降值(41.31 mL)最高。利用69个SSR分子标记构成的39个区间共检测到68个籽粒品质性状QTL,其中,与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出粉率、吸水率、降落值、沉降值、拉伸面积、容重、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硬度指数相关的QTL数量分别有5、2、4、9、2、12、4、4、1、9、9和7个,分布在1A~7A、1B、2B、3B、6B、1D、2D、3D、6D和7D共16条染色体上,LOD值最大为3.03,表型贡献率为3.17%~43.81%,加性效应为-14.8275~15.3442,同时,1A、2A、4A、7A、2B、3B、6B、1D、2D、3D、6D和7D染色体上检测到多个籽粒品质性状QTL,表明这12条染色体存在QTL富集区。【结论】小麦的大部分品质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间杂交F2:5家系中出现了较多超亲类型,其中类群Ⅲ为籽粒品质性状的最优类群。检测到的68个籽粒品质性状QTL可选择性地用于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关键词: 小麦 杂交后代 家系 品质性状 分子标记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