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广谱抗稻瘟病基因BSR-d1在75份北方粳稻品种中的多态性分布与表达分析

种子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利用分子标记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BSR-d1基因是对稻瘟病菌具有广谱抗性的一个重要基因。本研究利用PCR直接扩增的方法,研究广谱抗稻瘟病基因BSR-d1启动子的序列结构变异,同时验证其变异对靶基因的调控。结果表明,在75份北方粳稻品种中,仅有3份粳稻品种有BSR-d1基因的有利等位基因分布,此基因的突变降低过氧化物酶前体Os05g04470,Os10g39170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 粳稻 稻瘟病 BSR-d1 多态 定量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留茬高度对小叶锦鸡儿光合生理和生长特征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留茬高度小叶锦鸡儿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变化规律,揭示不同留茬高度下小叶锦鸡儿生长和光合能力的强弱,探索其平茬时的最适留茬高度,为寻求合理抚育管理措施、指导小叶锦鸡儿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3年人工种植小叶锦鸡儿为研究材料,设置未平茬(CK)、留茬高度5 cm(T1),10 cm(T2),15 cm(T3),20 cm(T4),25 cm(T5)共6个处理于2018年秋季进行平茬,分别测定次年生长季小叶锦鸡儿生长和光合生理指标。[结果]平茬能显著提高小叶锦鸡儿株高、冠幅、新稍长的增长;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净增长量均不同,留茬高度15 cm处理株高、冠幅长和宽度、新稍长净增长量值最高,分别较未平茬处理增加了203.44%,278.10%,292.59%,385.43%;留茬高度5,10和20 cm处理的净增长量次之,留茬高度25 cm的值最低,较未平茬处理分别增加了25.15%,26.38%,25.93%,88.48%;一定留茬高度平茬能显著提高小叶锦鸡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不同处理小叶锦鸡儿日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光合、蒸腾"午休"现象;留茬高度15 cm处理叶片Pn,Tr,WUE日均值均最高,分别比未平茬处理增加了2.52,0.37和1.52倍;留茬高度5,10和20 cm处理次之,留茬高度25 cm处理值最低,其Pn和WUE值分别比未平茬处理增加了0.45和0.32倍,而Tr值比未平茬处理降低了0.02倍。[结论]平茬后次年生长季内,留茬高度15 cm的平茬小叶锦鸡儿具有较强的生长补偿和光合能力,留茬5,10和20 cm植株的生长补偿和光合能力次之,留茬25 cm植株的生长补偿和光合能力最弱。

关键词: 生长指标 光合生理 留茬高度 小叶锦鸡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留茬高度对小叶锦鸡儿叶片部分光合指标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3年种植的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为研究材料,于2018年秋季进行平茬处理(留茬高度分别为5、10、15、20和25 cm),对次年生长季(5月至9月)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小叶锦鸡儿叶片部分光合指标和土壤含水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5个平茬处理中,留茬高度15 cm处理小叶锦鸡儿的株高在6月至9月均最高。7月,不同处理小叶锦鸡儿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9月,Pn值无"午休"现象且达到最高。5月至9月,平茬处理小叶锦鸡儿的Pn值显著高于未平茬处理。留茬高度5、10、20和25 cm处理的Pn日均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留茬高度15 cm处理的Pn日均值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不同处理小叶锦鸡儿的蒸腾速率(Tr)日均值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均值基本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留茬高度15 cm处理小叶锦鸡儿叶片Pn 5月至9月均值最高,分别较未平茬处理以及留茬高度5、10、20和25 cm处理增加了1.46、0.48、0.25、0.20和0.49倍;留茬高度20 cm处理的Tr 5月至9月均值最高,留茬高度15 cm处理的Tr 5月至9月均值次之;留茬高度15 cm处理的WUE 5月至9月均值也最高,分别较未平茬处理以及留茬高度5、10、20和25 cm处理增加了0.66、0.15、0.25、0.45和0.56倍。留茬高度15 cm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较大,6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尤为突出,这与其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相吻合。总体上看,留茬高度15 cm处理的小叶锦鸡儿次年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快速再生能力较强,建议小叶锦鸡儿的留茬高度为15 cm。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 平茬 留茬高度 光合特性 土壤含水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茨木霉M-17固体发酵及发酵产物浸提液对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西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测定哈茨木霉 M-17 对尖孢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抑菌试验测定菌株 M-17 在添加中药残渣固体培养基中发酵产物浸提液的抑菌作用,筛选对 5 种供试病原真菌具有抑菌作用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哈茨木霉 M-17 对尖孢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66.39%、66.18%、57.06%、66.38%和 51.29%;在添加中药渣固体发酵培养基上,菌株 M-17 的发酵产物浸提液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其中配方为甘草∶玉米粉∶木屑的固体培养基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配比为5∶4∶1 时,M-17 发酵产物浸提液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 76.89%;配比为 3∶5∶2 时,对木贼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 78.45%和 72.20%;配比为 7∶2∶1 时,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 77.19%;配方为板蓝根∶玉米粉∶木屑、配比为 3∶5∶2 时,M-17 发酵产物浸提液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 77.99%.不同固体发酵培养基和配方影响木霉 M-17 发酵产物对不同镰刀菌的抑菌作用,为木霉菌制剂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哈茨木霉;中药渣;固体发酵;镰刀菌;抑制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区域旱地冬小麦品种(系)生态适应性筛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及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于2019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合一年多点的统计方法及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选育的16个材料适应性、丰产性及抗逆性进行鉴定,以筛选出特征特性良好、丰产性状突出、适合宁夏南部雨养条件下不同生态区域的旱地冬小麦品种(系)。结果表明,‘9924’、‘Z0231-3-1’、‘Z0228-2-2’、‘长5385-1-2’、‘陇鉴103’和‘陇中1号’在原州区中河乡高坡村(E1)与彭阳县玉洼村(E2)两点同时增产,其中‘9924’、‘Z0231-3-1’、‘Z0228-2-2’、‘长5385-1-2’和‘陇鉴103’增产幅度大于10%;‘沧2007-1-1-1-1’在E1、E2两点同时减产,减产率分别为10.42%、11.24%;‘陇育0825’、‘Z0229-4-3’、‘Z0309-18-2’和‘Z0230-2’四份材料在E1增产,分别增产10.90%、9.94%、2.52%和5.39%,同时在E2减产,分别减产10.65%、14.20%、13.61%和17.16%;‘NB96022’、‘陇鉴107’、‘长5385-1’和‘2007-1-113’等4份材料在E1减产,分别减产15.81%、0.48%、20.84%和1.80%,同时在E2增产,分别增产12.43%、18.93%、18.34%和15.98%。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系)分为4大类。5个品种(系)在两个试验点适应性好(很好),1个品系在两点适应性较好,其他在E1、E2点都表现一般或较差。综上可知,E1和E2点环境差异明显,在两点选育的同时增产的品种广适性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同时应看到,品种间、品种与地点间互作均不显著,也就是说,参试材料中缺乏产量较突出的基因型,也缺乏具有特殊环境适应性的基因型。

关键词: 冬小麦 抗逆育种 生态区域 品种(系)筛选 宁夏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草原蝗虫适生区和分布区划分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草原类型多样,荒漠草原、干草原、草原化荒漠和山地草甸草原等均有分布,草原面积约212.63万hm2。近年来,随着气候和植被的变化,以及草原的过度开发利用,草原有害生物灾害频繁暴发,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据宁夏草原工作站统计,2019年宁夏草原虫害发生面积约14.30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6%。为能及时对草原害虫进行早期预防,于关键期精准施药,需要对蝗虫适生区进行判断,而适生区区划成果对开展天敌昆虫保育、生态区划方案制定和蝗区改造等工作有重要意义(王杰臣和倪绍祥,2001)。本研究应用ArcGIS软件通过模型构建对宁夏草原蝗虫适生区和分布区进行划分,以期为宁夏草原蝗虫的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精料水平和蛋氨酸铬添加剂量对舍饲滩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精料水平和蛋氨酸铬(Cr-Met)添加剂量对舍饲滩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脂肪沉积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饲粮精料水平和Cr-Met添加剂量,其中饲粮精料水平分别设为35%(低精料饲粮,饲粮精粗比为35∶65)和55%(高精料饲粮,饲粮精粗比为55∶45),Cr-Met添加剂量分别设为0、0.75和1.50 g/(d·只)。将60只雄性滩羊羔羊[平均体重为(21±1) kg]随机分配到6个试验组,每组10只。试验期为80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5 d。结果显示:1)与低精料饲粮组相比,高精料饲粮组滩羊的平均日增重、屠宰率、背膘厚度、肌内脂肪含量和后腿肉比重显著增加(P<0.05),但料重比与肌肉蒸煮损失、剪切力、pH、亮度(L*)值、红度(a*)值和黄度(b*)值则显著降低(P<0.05)。2)低精料饲粮组滩羊背膘厚度、皮下脂肪厚度、肌内脂肪含量和后腿肉比重随Cr-Met添加剂量的增加而线性降低(P<0.05),但肌肉pH则线性升高(P<0.05)。3)高精料饲粮组滩羊肋肉比重、腰肉比重以及肌肉剪切力和pH随Cr-Met添加剂量的增加而线性升高(P<0.05),而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肉a*值则线性降低(P<0.05)。综合本试验测定指标,建议在滩羊养殖中选择精粗比为55∶45的高精料饲粮,Cr-Met的适宜添加剂量为1.50 g/(d·只),且不建议在精粗比为35∶65的低精料饲粮中添加Cr-Met。

关键词: 舍饲滩羊 蛋氨酸铬 精料水平 生长性能 肉品质 脂肪沉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LATS1基因启动子转录调控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牛大肿瘤抑制基因1(Large tumor suppressor gene1,LATS1)的组织表达规律,并初步鉴定其启动子区关键转录因子,以期阐明其转录调控机制。【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LATS1基因在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皮下脂肪、背最长肌、大肠、小肠、大脑、皱胃及睾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克隆牛LATS1基因启动子的全长序列,通过逐段缺失PCR技术扩增7个缺失不同片段的启动子序列,并构建其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别转染小鼠C2C12和3T3-L1细胞系,通过检测不同缺失片段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活性,确定LATS1启动子核心区域。使用在线软件预测牛LATS1基因启动子核心区域的关键转录因子。【结果】LATS1基因在大脑、背最长肌、大肠、皱胃、肾脏中高表达。克隆了1 950 bp的LATS1基因启动子序列及其7个逐段缺失片段序列,并成功构建了pLATS1-1783/+167、pLATS1-1449/+167、pLATS1-1149/+167、pLATS1-837/+167、pLATS1-555/+167、pLATS1-298/+167和pLATS1-123/+167双荧光素报告载体。检测到牛LATS1基因启动子核心区域位于-298/-123区域。在线软件预测到牛LATS1基因启动子核心区存在肌细胞增强因子2(MEF2A)、转录激活因子5(STAT5)、同源异型盒基因5(HOXA5)、肌细胞决定基因1(Myod1)和靶向叉头框转录因子1(FoxO1)结合位点。【结论】克隆了牛LATS1基因启动子,明确了其核心区位于-298/-123区域;MEF2A、STAT5、HOXA5、Myod1和FoxO1可能对牛LATS1基因转录活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LATS1基因 启动子 转录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表处理措施对当年幼苗密度的影响

林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限制因素,探索寻找促进天然更新的实用技术,为改善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和林分结构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宁夏六盘山选择5个试验点,每个试验点按林冠郁闭度不同选择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类生境(近熟林的林冠下、林隙、林中空地、林缘和退耕幼龄林地),每类生境各设1块12 m×20 m样地,2018年10月中旬在每块样地设置割草、除落、开沟、挖穴和对照5种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区组平行于等高线排列,地表处理后撒播华北落叶松种子(100粒·m-2).整个试验共设置25块样地,每块样地5种处理,每种处理3次重复.在近熟林林冠下和退耕幼龄林生境设置防止鸟鼠采食种子的尼龙网覆盖和不覆盖2种措施.2019年6月计数存活幼苗,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覆网时,退耕幼龄林、林缘、林隙、林冠下和林中空地5类生境的幼苗密度均值依次为2.7、1.8、1.4、1.3和0.8株·m-2;开沟、挖穴、清枯、割草和对照5种处理幼苗密度均值依次为2.1、1.9、1.8、1.3和1.1株·m-2;每类生境的5种处理之间,最高的平均幼苗密度依次为林缘样地开沟4.1株·m-2、退耕幼龄林样地割草3.6株·m-2、林隙样地开沟2.4株·m-2、林冠下样地挖穴2.1株·m-2、林中空地挖穴1.3株·m-2.林地覆网能极显著提高所有处理的幼苗密度.近熟林内林冠下样地的幼苗密度均值提高幅度依次为清除枯落物2.3株·m-2、开沟1.0株·m-2、对照0.5株·m-2、挖穴0.5株·m-2、割草0.5株·m-2,即可提高0.5~2.3株·m-2;退耕幼林样地的幼苗密度均值提高幅度依次为清枯2.3株·m-2、开沟1.7株·m-2、挖穴1.3株·m-2、割草0.6株·m-2、对照0.3株·m-2,即可提高0.3~2.3株·m-2,与近熟林内林冠下样地基本一致.[结论]限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因素包括动物采食种子、过厚枯落物层阻碍幼苗根系进入土壤、病虫危害、杂草竞争和过密林冠遮荫等;建议采取的最佳复合措施为:通过间伐形成或选择业已存在的中等郁闭生境(如未郁闭幼龄林、林缘、林隙等),在林地部分区域全部清除枯落物或大面积开沟,下种后覆盖防止动物取食种子的尼龙网,这样可大幅提高林下幼苗密度.

关键词: 六盘山 华北落叶松 天然更新 地表处理 幼苗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藻土对烯唑醇防治枸杞白粉病增效作用及机理

农药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硅藻土对12.5%烯唑醇WP防治枸杞白粉病的增效作用及机理。[方法]田间进行小区试验,室内测定最大持留量和沉积量。[结果]在减少25%用量和相同剂量处理条件下,添加硅藻土3000 mg/kg可将烯唑醇对枸杞白粉病田间防效提高13.5%~16.4%,烯唑醇在枸杞叶片上最大持留量提高21.5%~29.0%,沉积量提高36.5%~60.6%。[结论]硅藻土是通过增加烯唑醇在枸杞叶片上的最大持留量和沉积量发挥的增效作用。硅藻土对烯唑醇防治枸杞白粉病的增效减药技术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硅藻土 烯唑醇 枸杞白粉病 田间药效试验 最大持留量 沉积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