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藜麦中齐墩果酸的含量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藜麦中齐墩果酸含量的方法.称取藜麦样品1.5 g,用甲醇40 mL和3 mol·L-1盐酸溶液10 mL溶解,超声提取20 min,再回流水解1.5 h,将其中的齐墩果酸转化成苷元,以排除杂质干扰.所得提取液以体积比为85:15的甲醇-0.1 mol·L-1乙酸铵溶液的混合液为流动相,采用HPLC分离并测定样品提取液中齐墩果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齐墩果酸的质量浓度在5~500 mg·L-1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3 mg·kg-1;对藜麦样品进行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齐墩果酸的回收率为98.0%~101%,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4.2%~7.5%.方法用于12个实际样品的测定,齐墩果酸的检出量为0.51~21.26 g·kg-1.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齐墩果酸;藜麦;酸水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南黄土区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粒度特征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宁南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粒度特征,旨在为更有效地指导该区域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标准化方法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利用Mastersizer 3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小流域9种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山杏林、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坝地、苜蓿地、撂荒地)216件样品,通过福克和沃德公式计算出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度等土壤粒度参数。[结果](1)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粒度组成均以粉粒和极细砂为主,以粉粒含量在各粒度分级中所占比例最大。黏粒、粗砂、极粗沙和中砂含量分层整体趋于稳定,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粉粒、极细砂和细砂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起伏较大,各层段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各粒级变异系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黏粒的变异系数最高,其次为砂粒,粉粒最小。(3)土壤平均粒径表现为:山杏×柠条林>沙棘林>山桃林>柠条林>山杏林>苜蓿地>山杏×沙棘林>撂荒地>坝地。撂荒地、山桃林和柠条林的分选性明显优于其他立地,沙棘林的分选性最差。[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土壤粒度分布主要受到植被类型及人类活动扰动等主要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土壤粒度 小流域 植被恢复方式 宁南黄土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化学杀菌剂与多抗霉素混配对压砂西瓜炭疽病的联合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

农药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化学杀菌剂与生物农药多抗霉素混配对宁夏压砂西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Wadley法和田间喷雾法,测定了4种化学杀菌剂对压砂西瓜炭疽病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效,并将活性较强、防效较优的化学农药与多抗霉素混配测定其对西瓜炭疽病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筛选出防治压砂西瓜炭疽病效果较佳的化学杀菌剂咪鲜胺、苯甲·嘧菌酯2种,并确定了其与多抗霉素的最佳质量配比分别为1∶2、1∶3,平均防效可达82%,均高于单剂防效。[结论]咪鲜胺、苯甲·嘧菌酯可作为宁夏压砂西瓜炭疽病防治的首选化学药剂,与多抗霉素混配对西瓜炭疽病防效优于单剂,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和减少农药抗药性,不同药剂组合可交替使用。

关键词: 压砂西瓜 炭疽病 杀菌剂 多抗霉素 联合生物活性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制降水梯度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植物叶功能性状随降水梯度的变化规律,对揭示干旱区优势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至关重要。以盐池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遮雨棚和喷灌系统控制降水梯度,分析了优势植物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及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叶功能性状变异,以及土壤水分、养分和微生物特性与响应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HW(增水50%)处理下3个植物LA(叶面积)、LDMC(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大,LW处理(减水50%)下短花针茅和达乌里胡枝子LA、LDMC显著减小,降水处理对短花针茅和达乌里胡枝子SLA (比叶面积)影响不显著,LW处理显著提高了蒙古冰草SLA;LW处理显著提高了蒙古冰草和短花针茅LNC(叶氮含量)和LPC(叶磷含量);HW显著降低了土壤C、N含量,LW和HW均显著减少了真菌数量,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N显著增加;3种优势植物LA均与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蒙古冰草和短花针茅通过提高SLA、LNC及LNP来适应干旱生境,蒙古冰草和短花针茅LNC及LNP是表征土壤P、微生物生物量有效性的关键指标,达乌里胡枝子通过自我调节养分利用策略来适应C、N、P含量和微生物活性较低的生境,从而决定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优势种 叶功能性状 土壤养分 降水梯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羊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

中国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隐孢子虫是可以感染小反刍动物的肠道原生生物,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学问题.隐孢子虫可引起人和动物的腹泻和肠道疾病,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死亡.被感染的动物可能是人畜共患型隐孢子虫的宿主,可引起公共卫生风险、农场利润减少和动物福利等问题.隐孢子虫病已被报道是新生牛、羊等反刍动物腹泻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认为是新生羔羊腹泻的第二大诱因,仅次于轮状病毒.羊隐孢子虫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现,不同程度地威胁着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基于此,现就隐孢子虫对羊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常用检测方法,以及我国羊感染的现状进行综述,为其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绵羊 山羊 隐孢子虫 风险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3种藜麦萌发期抗逆性综合评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藜麦种子萌发期的抗逆性,为藜麦抗逆机理研究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用-0.36 MPa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300 mmol/L的NaCl模拟盐胁迫,40 mmol/L的混合碱(NaHCO3和Na2CO3物质的量比为9∶1)模拟碱胁迫处理,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选择13个藜麦品系(南非1号、南非2号、陇藜1号、陇藜2号、陇藜3号、陇藜4号、HTH-y605、HTH-01、贺兰太行藜麦、DACE、钻石1号、嫁祺2号、青海1号)为材料,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总长和鲜质量等9个指标,结合主成分、热图及聚类分析综合评价藜麦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耐盐性和耐碱性。【结果】3种逆境胁迫对13种藜麦种子的发芽率影响不大,但对出苗后幼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抗旱性综合评价指标中,鲜质量和发芽势可作为藜麦萌发期抗旱性的主要鉴定指标;陇藜3号、钻石1号和嫁祺2号为高抗旱品种,南非1号、陇藜4号、HTH-y605和HTH-01为干旱敏感品种。在耐盐性鉴定中,根长、发芽率和干质量可作为藜麦萌发期耐盐性的主要鉴定指标;HTH-y605和HTH-01为高耐盐品种,陇藜3号为盐极度敏感品种。在耐碱性鉴定中,根长、发芽势和鲜质量可作为藜麦萌发期耐碱性的主要鉴定指标;陇藜4号、HTH-y605和HTH-01为高耐碱品种,陇藜1号和陇藜3号为碱极度敏感品种。种子萌发阶段,不同藜麦品系的耐盐性与耐碱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抗旱性与耐盐碱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对13种藜麦品种的抗逆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分别筛选出了抗旱、耐盐和耐碱的藜麦品种和鉴定指标。

关键词: 藜麦 萌发期 抗逆性评价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热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养殖环境中的空气颗粒物

中国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但在严峻的疫病防控形势下,动物健康与经济效益仍存在较大风险.空气颗粒物作为一种疾病的传播途径往往被忽视.现介绍养殖环境中空气颗粒物的概念、来源、危害及研究现状等,并进一步概述了相关的研究技术与方法,分析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为完善畜禽养殖业的疫病防控措施,改善养殖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畜禽养殖环境 空气颗粒物 危害 致病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米中合成着色剂亮蓝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含量测定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建立了一种黑米中亮蓝的提取与测定方法.采用NaHCO3为辅助提取试剂,样品经体积分数40%甲醇水萃取、离心,固相萃取小柱Strata-X-AW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经验证,样品中加入0.52 g辅助提取剂NaHCO3,40%甲醇水提取液,涡旋12 min后离心,3次重复,能够将黑米中添加的亮蓝完全提取出来.合成着色剂亮蓝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方法的检出限为0.02 mg/kg,定量限为0.05 mg/kg.加标回收率为81.70% ~91.52%,相对标准偏差为0.39% ~1.75%.该方法较GB 5009.35—2016操作方便快捷,简单准确,改进后的提取方法更适用于黑米及遇水易膨胀的谷物粉类制品中亮蓝的快速测定.

关键词: 黑米 亮蓝 碳酸氢钠 液相色谱法 固相萃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造林方式对宁南山区樟子松抗旱造林效果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定量评价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工程建设和造林初期的效果,为该区域筛选出较为适宜的造林处理技术措施提供实践指导依据。[方法]对该地区造林树种樟子松进行了覆膜+浇水、覆膜+不浇水、不覆膜+浇水、修剪和对照(CK)5种技术的处理对比试验,对造林初期的3个指标成活率、年均生长量及造林成本为衡量指标,应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定量的对其效果进行综合比较与评价。[结果]不同造林处理措施的成活率大小依次为覆膜+浇水(96%)>覆膜+不浇水(95%)>修剪(92.3%)>不覆膜+浇水(91.3%)>对照(CK,89.3%);保存率大小依次为覆膜+浇水(94.6%)>覆膜+不浇水(94%)>不覆膜+浇水(87.3%)>对照(CK,80%)>修剪(77%);年均生长量大小依次为覆膜+浇水(14.6 cm)>覆膜+不浇水(13.5 cm)>不覆膜+浇水(11.5 cm)>修剪(10.6 cm)>对照(CK,9.7 cm);造林成本的大小依次为覆膜+浇水(14 037.5元/hm2)>覆膜+不浇水(11 712.5元/hm2)>不覆膜+浇水(10 450元/hm2)>修剪(8 750元/hm2)>对照(CK,8 125元/hm2)。[结论] 5种造林处理方式的初期效果综合评价差异明显,由强到弱排序为:覆膜+不浇水(0.674 4)>覆膜+浇水(0.666 7)>修剪(0.508 1)>不覆膜+浇水(0.425 6)>对照(CK,0.333 3),因此覆膜+不浇水造林技术措施具备良好的造林成效,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 樟子松 覆膜 浇水 抗旱造林技术 隶属函数值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艺措施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组分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农6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施肥(磷肥)、灌溉和种植密度3种农艺措施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处理下,紫花苜蓿单位面积生殖枝数与种子产量关联性最大;在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每花序小花数与种子产量关联性最大;在密度处理下,每花序荚果数与种子产量的关联性最大。宁夏盐池地区紫花苜蓿种子生产,可在现蕾期和盛花期适当灌溉675 m3·hm-2;施磷肥180 kg·hm-2作为底肥,在种植第2年至第4年种子总产量达1 228.02 kg·hm-2;种植密度控制行距为60 cm,株距为30 cm,在种植第2年至第4年种子总产量达1 882.17 kg·hm-2

关键词: 磷肥 灌溉 密度 紫花苜蓿 种子产量 产量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