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果树基因组辅助育种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基因组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植物育种效率开辟了新的途径.基于基因组学的植物育种和遗传学研究的新方法,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基因组选择(GS),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应用于果树育种中.果树世代周期长、遗传杂合度高、基因组较大、童期长且生物学研究基础薄弱,果树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良进程受到极大限制.本综述分析了基因组学辅助育种的潜力,利用新的基因组学方法来克服传统果树育种的这些障碍.首先介绍了果树常规育种技术(如远缘杂交,突变等技术),随后对果树中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生物育种技术(如RNA干涉技术,同源转基因育种技术等)作了概述.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测序成本进一步降低,越来越多的果树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总结了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果树树种,并综述了 GWAS和GS的核心理论、主要模型、研究方法以及它们在果树育种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展望了基因组辅助育种技术在果树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果树育种 新生物育种技术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因组选择 统计模型


梨梢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对药剂敏感性研究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在中国新发现的梨梢枯病病原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var. pullulans)在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等培养条件和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明确病原菌的生长规律和死亡条件,并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该病原菌进行9种杀菌剂的毒力筛选。结果表明:梨梢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5 ℃,最适温度为20 ℃,温度高于35 ℃时,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产孢最佳培养基为OA培养基;甘露醇和酵母粉分别为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和氮源;菌丝可在pH 4~10条件下生长,pH 5为生长最适pH;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病原菌产孢,在光暗交替的培养条件下,菌落会形成明显的轮纹。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9 ℃。该病原菌对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的敏感性较高,其EC50 <0.01 mg·L-1;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和325 g·L-1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敏感性次之,其0.01 mg·L-1 <EC50 <1 mg·L-1。


浙江省猪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兽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浙江省猪源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和毒力基因特征。采用标准细菌学方法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2014-2021年共分离到137个携带ETEC黏附素或肠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其中禁抗后平均每年分离到的菌株数量是禁抗前的2倍。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表明,STb (129/137,94.2%)最常见,其次是STa (64/137,46.7%)和LT (62/137,45.3%);黏附素基因以F18 (56/137,40.9%)最占优势,其次为K88 (28/137,20.4%),未检测到K99和987P及F41等黏附素。上述137个临床分离株中共检测到16种不同的毒力因子模式,平均每8.6个菌株产生一种不同的毒力因子模式;其中39.4%的菌株仅携带肠毒素基因,检测不到经典的黏附素基因,而1.5%的菌株则与之相反。共有81株菌同时检测到肠毒素和黏附素基因,占检出总数的59.1%。在所有被检测的生长阶段,肠毒素STb均为检出率最高的肠毒素,且随着日龄增加检出率逐渐降低。黏附素F18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检出率不断提高;K88黏附素在各个生长阶段均能检出,尤其在产房仔猪中检出率最高。口腔灌服不同毒力因子模式ETEC菌株对小鼠的致死率介于0~40%,攻毒7 d后不同组的小鼠肠内容物中攻毒菌株的带菌率介于0~100%。综上所述,饲料禁抗后浙江省腹泻猪群中ETEC分离率明显上升,所携带的肠毒素以STb为主,黏附素以F18为主。菌株的毒力因子模式复杂,对小鼠的致病力及在小鼠体内的持续存活能力有明显差异,说明小鼠作为猪源ETEC的传播媒介作用在不同菌株间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 毒力因子 黏附素基因 肠毒素基因 分子流行病学


遮阴对紫叶紫薇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探究遮阴对紫叶紫薇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明确紫叶紫薇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性,通过遮阴方法设置4个不同的光照强度水平L1(CK)、L2(轻度遮阴)、L3(中度遮阴)、L4(重度遮阴),测定2个紫叶紫薇品种的比叶重、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午夜紫薇’与‘巧克力紫薇’的叶面积与光合色素含量逐渐升高,与之相反,比叶重逐渐降低;‘巧克力紫薇’与‘午夜紫薇’的净光合速率(Pn)随着光照强度(PAR)增加逐渐升高,当PAR>800μmol/(m~2·s)时,Pn的增加逐渐趋于缓慢,最后达到光饱和。‘午夜紫薇’与‘巧克力紫薇’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在L1遮荫处理时显著低于其他遮荫处理,且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二者的Pmax(最大净光合速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巧克力紫薇’与‘午夜紫薇’的Pn随着胞间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当Ci(胞间CO2浓度)>1000μmol/mol时,Pn随Ci的升高的增加趋于缓慢。‘午夜紫薇’与‘巧克力紫薇’的CO2补偿点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巧克力紫薇’Y(II)(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而‘巧克力紫薇’与‘午夜紫薇’Y(NO)(与光无关的基本散热量子效率)则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L1全光照条件显著增加了‘午夜紫薇’与‘巧克力紫薇’的O2-产生速率与H2O2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因此,全光照条件下紫叶紫薇出现一定的光抑制现象,轻度遮阴可提高紫叶紫薇的光能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同时紫叶紫薇对弱光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关键词: 紫叶紫薇 遮阴 生长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保护酶


甘蓝型油菜种子低温萌发差异及RNA-seq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种植效益,筛选长江下游地区适宜迟播的油菜品种,探索其耐寒性作用机理,利用6个已审定(登记)的油菜品种,设置6个温度处理,分析低温下种子萌发特性和生理指标变化,利用RNA-seq技术,进一步探索不同耐寒性油菜品种低温萌发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各品种萌发速率和相对萌发率相应降低,越优1301和越优1510在低于10℃低温条件下,具有明显的抗寒耐迟播优势;SOD活性变化与低温萌发表型结果一致;在越优1301和沣油737中,共检测到920个DGE参与油菜低温萌发过程,并筛选到与ABA途径和淀粉蔗糖代谢途径相关的21个DEG。越优1301具有较强的低温萌发能力,可能通过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激活和糖类代谢稳态变化引起种子萌发能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越优1301表现较强耐寒性的原因。本研究为保障长江下游地区迟播油菜的生产安全和种植效益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基于SRAP标记的不同产区黄精的遗传多样性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产区黄精Polygonatum spp.的遗传多样性,为其资源保护及品种选育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使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来自华东(浙江、福建、安徽、江西)、西北(河北、陕西)、华中(湖南)、西南(四川、贵州、云南)等4个居群的47份黄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对88对SRAP引物进行筛选,有7对可用于黄精种质资源的SRAP-PCR分析,共得到159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40条。物种水平上,多态性比率为88.0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600 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04 1,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08 0;居群水平上,多态性比率为42.14%~86.16%,H和I分别为0.188 1~0.259 1和0.238 2~0.399 4;4个居群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94 1,表明有80.59%的遗传变异在种群内进行,基因流(Nm)为2.075 4,表明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从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结果可知:当相似系数为0.66时,47份样品分成4组,Ⅰ、Ⅲ、Ⅳ类的均为华东地区浙江种质资源,当相似系数为0.68时,Ⅱ类分成2支。西南与西北聚为一类,浙江庆元黄精聚类结果复杂,表明地理位置差异与亲缘关系远近没有特定关系。整体上华东居群遗传多样性丰富,而庆元黄精种质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结论】黄精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可为黄精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图3表4参22
关键词: 黄精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产区


加速溶剂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7种磺胺类药物残留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ASE)-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7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方法,并对方法的线性、灵敏度、回收率及基质效应等进行验证分析,同时将该方法应用于市场采集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样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进行分析和确证。试验结果表明,17种磺胺类药物在0.5~100μg·kg-1范围内呈线性,决定系数均大于0.998,不同添加浓度下的回收率为75.3%~103.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1.0%,基质效应为0.4~1.0,检出限为0.1~3.0μg·kg-1,定量限为0.3~10μg·kg-1。该方法具有萃取便捷、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等特点,可同时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7种磺胺类药物残留进行测定。
关键词: 加速溶剂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乳粉 磺胺类药物


有机物料长期施用对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土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10—2021年连续1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紫云英、水稻秸秆、商品有机肥等有机物料还田施用对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可以有效提高稻田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含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紫云英还田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6.97%,商品有机肥配施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49.30%,水稻秸秆还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49.32%。3种有机物料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加相近(6.0%~7.5%),可以改善土壤酸性但差异不显著。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基础养分的增加差异显著,紫云英还田土壤固氮能力最强,商品有机肥配施土壤磷素增加最明显,秸秆还田土壤钾素提高最显著。可见,有机物料长期还田施用是一种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有助于稻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物料 土壤养分 紫云英 水稻秸秆 商品有机肥


中华鳖性别分子鉴定方法开发与验证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性别分子鉴定方法,分析比对了雌性中华鳖基因组中SBNO1 基因2 个拷贝的序列信息,筛选出1 处内含子长度差异,设计引物进行雌雄个体PCR扩增检测和测序验证;并进一步以48 只雌雄中华鳖基因组为样本进行准确率检验.结果显示,雌性中华鳖扩增产物为2 031 bp和1 624 bp双带,雄性中华鳖扩增产物为2 031 bp单一带.结合解剖学性别鉴定记录,48 只雌雄中华鳖性别分子鉴定的判别准确率为100%.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微创、简便快捷的中华鳖性别分子鉴定方法,为中华鳖单性养殖和性控育种奠定了基础.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浙江"26县"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新动能与新路径,本文关注并分析了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浙江"26县"政策,介绍了"26县"政策出台的现实背景,总结了"26县"政策的主要内容,阐述了"26县"政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并利用2013—2019年浙江省83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26县"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26县"政策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时,"26县"政策显著缩小了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城乡差距,但在缩小工资性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城乡差距上的作用不显著.上述发现既可为迈向共同富裕的绿色发展之路提供现实依据,也可为激发乡村生态要素优势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