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湖北省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对策建议
《中国水产 》 2021
摘要:为推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从加强养殖管理、科学指导精准用药、发展生态养殖模式等方面指导水产养殖户减少渔药用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梳理现状,提出了下一步推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工作的相关对策,为相关地区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秋季鱼类群落关键种的年代际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基于1985、2001、2009和2018年秋季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黄海鱼类群落食物网拓扑结构,分析了黄海鱼类群落关键种的年代际变化。结果显示,1985—2018年间,黄海鱼类食物网包含物种67~103个,摄食关系数量为300~449个,食物网拓扑结构密度范围为0.198~0.227,种间关联度为0.044~0.074,符合自然条件下的群落种间摄食关系。1985—2018年间,黄海秋季鱼类群落关键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黄(鱼安)(鱼康)(Lophius litulon)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黄海关键种并未发生变化,鳀为关键被捕食者,小黄鱼是控制群落离散变量的物种,两者的资源均出现衰退;黄(鱼安)(鱼康)作为关键捕食者,其相对资源量上升。1985—2018年间,秋季黄海优势种变化明显,由黄(鱼安)(鱼康)和银鲳(Pampas argenteus)转变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和鳀;以重量和数量计算的丰富度指数(Rw和Rn)、多样性指数(Hw’和Rn’)逐步降低,2018年以后显著回升,均匀度指数(Jw’和Jn’)波动较小。研究表明,近30年秋季黄海关键种没有变化,但优势种变化明显,群落结构有波动,但仍处于较稳定状态。
关键词: 黄海 鱼类群落 食物网拓扑结构 网络分析法 关键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OⅠ-D-loop-ITS1序列的4个稻田养殖鲤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遗传多样性与其环境适应能力和遗传进化潜能密切相关。为了了解我国华南地区稻田养殖鲤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背景,通过PCR扩增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 COⅠ)-线粒体控制区(displacement loop region, D-loop)-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 ITS1)串联序列和序列比对,分析了4个鲤(Cyprinus carpio)群体(广东连南(LN),广东乳源(RY),广西金边鲤(JB),广西三江(SJ))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COⅠ-D-loop-ITS1串联序列长度为1 842 bp,共检测到71个变异位点(包括28个单变异位点和43个简约信息位点)和33种单倍型,JB和RY群体的单倍型较多(各为11种),各群体间无共享单倍型。LN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 Hd)最高(0.824),JB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 Pi)最大(0.002 78),SJ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为最低(Hd=0.662; Pi=0.000 56)。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SJ与JB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04 6),LN与RY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008 7),各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FST (F-statistics)>0.25, P<0.01)。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结果表明,群体间变异占总变异的70.65%。个体系统进化树表明COⅠ-D-loop-ITS1序列能够将4个鲤鱼群体的个体完全区分开,优于单个基因的聚类效果。种群系统进化树中SJ与JB群体先聚为一小支,再与RY群体聚为一大支,而LN群体独立聚为一支。综上所述,4个稻田养殖鲤群体单倍型多样性较高,核苷酸多样性较低,群体间分化显著,应作为4个进化显著单元分别进行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本研究揭示了我国华南地区4个稻田养殖鲤鱼群体的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丰富了稻田鲤鱼种群种质资源的基础资料,可为其种质保存、开发与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胁迫下卵形鲳鲹仔鱼骨骼组织病理及分子表征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养殖水温对卵形鲳鲹仔鱼骨骼组织病理和分子表征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鱼类骨骼发育的分子机理和骨骼畸形发生可能的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技术对分别在24、28和32℃水温下养殖一周后的卵形鲳鲹仔鱼头部和脊柱的骨骼组织进行观察,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探究不同温度处理下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随着水温的升高,卵形鲳鲹仔鱼头部软骨的细胞增大,软骨基质增多;高温下更多仔鱼的脊索向脊柱转变,软骨组织增多增大.头部骨骼中BMP2、BMP4、RUNX2、MMP9、MMP13和OCN的原位杂交信号均随水温的升高而有所增强;而在脊柱中,BMP2和BMP4的原位杂交信号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RUNX2、MMP9和OCN在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MMP13的信号则先增强后减弱.[结论]水温的升高会影响一系列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卵形鲳鲹仔鱼头部骨骼的发育,在促进脊柱软骨组织增殖肥大的同时抑制脊柱的矿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运动行为特征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底内动物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沉积环境的生理耐受能力,还具有适应沉积环境的行为策略,而且其行为策略与周围微环境关系密切,研究两者的关系可以从行为学角度阐释生物扰动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利用底内动物行为学观察装置研究温度(15℃、20℃和25℃)对不同规格[大规格(2.2±0.2)g、中规格(1.5±0.2)g、小规格(0.7±0.2) g]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行为特征的影响,探究了不同行为过程对洞穴水交换、营养盐和溶解氧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差异显著(P<0.05),大规格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慢,而中规格和小规格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度和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和轴向爬行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泵水量、泵水速率、轴向爬行速度及营养盐溶出效率影响显著(P<0.05)。泵水量和营养盐溶出效率均随着规格的增加而增大,大规格沙蚕的泵水量最高可达10.01L/d;径向起伏是双齿围沙蚕在洞穴中的主要运动方式和泵水方式,其洞穴中磷酸盐、亚硝酸盐、氨氮和硫化物的溶出效率分别可达109.80μg/(cm2·d)、6.02μg/(cm2·d)、60.56μg/(cm2·d)和15.40μg/(cm2·d)。双齿围沙蚕泵水溶解氧阈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规格的增大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小规格双齿围沙蚕对高温和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大规格沙蚕;双齿围沙蚕的泵水运动(生物灌溉)随温度的升高和规格的增大而增强,其主要驱动因子是洞穴微环境的溶解氧含量;双齿围沙蚕的泵水溶解氧阈值可使其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高的溶氧收益,符合"最佳性理论",可称之为"最佳溶氧收益策略"。通过生物灌溉作用加速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现象是双齿围沙蚕为获得充足溶氧而产生的连带效应。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行为 洞穴微环境 生物扰动 泵水 溶解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光流法的鱼群摄食状态细粒度分类算法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鱼群摄食状态的细粒度分类有利于更精细地描述鱼群的摄食行为。该研究基于工厂化的循环养殖池环境提出了一种利用光流法进行特征提取的鱼群摄食状态细粒度分类算法。算法对鱼群的巡游视频进行摄食状态分类,首先通过光流法提取视频内鱼群的帧间运动特征,其次构建了一个帧间运动特征分类网络对该特征进行细粒度分类,最后基于投票策略确定视频的最终类别。试验结果表明,该研究算法在投票阈值设置为50%的情况下,视频准确率达98.7%;在投票阈值设置为80%的情况下,视频准确率为91.4%。在不同的投票阈值设置下,该算法的视频准确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说明其分类鲁棒性较强。相较于实验室养殖环境,基于工厂化养殖环境对鱼群的摄食状态所展开的算法研究实际应用性更强,可为精细描述鱼群摄食行为,实现精准投饵自动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算法 神经网络 鱼 循环养殖池 摄食状态分类 光流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氧剂和消毒剂对渔业水体中磺胺甲噁唑消解动态规律的影响研究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1
摘要: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Z)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抗菌药.本研究分析了增氧剂过碳酸钠和消毒剂次氯酸钠对SMZ消除规律的影响,明确了SMZ在2种药物的不同添加水平下的消除规律.结果表明:SMZ在40 mg/L过碳酸钠试验组消除效果最显著(P<0.05),过碳酸钠主要通过自身的氧化作用和提高水体pH值来消除水体中残留的SMZ.通过对相应指标均值分布及相关性分析发现,SMZ的消除变化规律与高浓度的过碳酸钠对水体pH的影响有关.在养殖生产中,可以通过添加合适浓度的过碳酸钠,以加快消除养殖水体中残留的SMZ.本研究为水产养殖环境中SMZ的残留消除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水产养殖;磺胺甲噁唑;过碳酸钠;次氯酸钠;消解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研究了流水养殖条件下不同投喂频率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成鱼摄食量、生长、消化酶、抗氧化酶和肠道组织的影响,旨在探究牙鲆成鱼的最适投喂频率。实验设置3个处理组,每天分别投喂2 (T2)、3 (T3)、4 (T4)次,持续60 d。结果显示,T3组的日摄食量显著大于T2和T4组(P<0.05);T2和T3组的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T4组(特定生长率:P<0.05;成活率:P<0.01);3组间增重率有显著差异(P<0.05);T2和T3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脂肪酶(LPS)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T4组(CAT、LPS:P<0.01;T-SOD:P<0.05);3组间胃蛋白酶(PPS)有显著差异(P<0.05),T3、T2、T4组依次降低;T4组的肠壁厚度、环肌厚度和杯状细胞数均显著低于T2和T3组(P<0.01),但T2和T3组间无显著差异;T3组的上皮细胞厚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T2和T4组差异不显著。结合研究结果和养殖实际情况,流水养殖条件下牙鲆养成过程中的最适投喂频率为每天3次。
关键词: 牙鲆 摄食节律 投喂频率 肠道组织结构 消化酶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鲵虹彩病毒病灭活疫苗安全性与免疫效力研究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大鲵虹彩病毒病灭活疫苗的安全性与免疫效力,采用β-丙内酯(β-propiolactone, BPL)灭活鲤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illoma cyprini,EPC)内增殖的大鲵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 GSIV),制备成大鲵虹彩病毒病灭活疫苗,利用免疫剂量为1.0×106 TCID50/mL的灭活疫苗腹腔注射健康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研究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结果显示:一次单剂量注射、单剂量重复注射和超剂量注射后,大鲵的行为和摄食均正常,未见不良反应,证明了制备的大鲵虹彩病毒病灭活疫苗安全;用不同剂量的疫苗(0.1、0.2、0.3、0.4、0.5 mL/尾)免疫健康大鲵,在免疫后第28 d用GSIV进行攻毒,当免疫剂量为0.1 mL/尾时,相对免疫保护率为44.44%,其它4种免疫剂量的相对免疫保护率相似,均高于70%。大鲵在免疫后7 d已开始产生免疫应答,21 d血清抗体效价达到最高值252.48±28.01。在免疫后两周内,MyD88基因、TLR9基因和MHCIIA基因均显著上调。免疫后150 d进行攻毒实验,大鲵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2.5%。二次免疫实验中,大鲵分别在第一次免疫7、14、21、28、56 d后进行第二次免疫。结果显示,第一次免疫21 d后进行二次免疫,其血清抗体效价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在最高水平,最高血清抗体效价为274.37±25.23,第二次免疫后的第150 d用GSIV进行攻毒,存活率为86.67%。研究结果表明,大鲵虹彩病毒病灭活疫苗最佳免疫方式为腹腔注射疫苗0.2 mL/尾后,21 d进行第二次免疫,免疫剂量为0.2 mL/尾。
关键词: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虹彩病毒 灭活疫苗 安全性 免疫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