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鳞拟松鲷3个养殖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筛选微卫星引物,从本实验室已筛选的20对微卫星多态性引物中挑选出7对特异性较强的多态性引物,对小鳞拟松鲷(Datnioides pulcher) 3个引进群体进行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的7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3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3~7个,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4.42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We)为3.122,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6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55;3个引进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5.000,4.500和4.140,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00,0.625和0.636,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95,0.635和0.635。先达如湖群体(XDR)、坤甸群体(KD)、巨港群体(JG) 3个群体的PIC值由大到小依次为:0.630,0.574,0.540。可见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各群体遗传距离较远,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先达如湖群体(XDR)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作为选育群体具有一定的遗传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绿色高效网箱养殖技术
《中国水产 》 2021
摘要: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目前养殖模式有传统网箱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和池塘养殖等,最主要养殖模式为网箱养殖。在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大背景下,我们积极探索大黄鱼绿色高效网箱养殖技术,在网箱布局、养殖密度、投喂管理等方面不断调整改进,以期推动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加工与储藏过程中脂质氧化及其对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摘要:水产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在加工与储藏过程中极易受到自身和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脂质氧化,导致产品风味、质地、色泽以及营养价值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产品品质。适当的脂质氧化有助于提升产品的风味,但过度的脂质氧化则容易产生有害物质,增大食用风险。水产品的脂质氧化过程复杂,且受到脂肪酸组成、内源脂肪酶、加工方式、温度以及水分含量、光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综合论述了水产品脂质氧化的机制、脂质氧化的影响因素、脂质氧化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以及当前水产品加工储藏中常用的抗氧化技术等,以期为深入研究水产品加工与储藏过程中脂质氧化的理论、控制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体内主要营养活性物质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流向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虾粉是南极磷虾最主要的加工产品之一,加工过程中,热处理会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和活性物质的破坏,是决定虾粉品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了掌握虾粉在加工过程中主要物质的变化情况及流向路径,通过测定蒸煮和干燥这两个涉及热处理的关键工序过程中,虾体内水分、灰分、蛋白质和脂质等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及脂肪酸、虾青素等功能成分的损失情况,分析各主要物质的流向路径及变化原因。结果显示,蒸煮过程中水分流失8.49%,干燥过程中水分流失63.5%,大多以蒸发的形式流失;蛋白质在蒸煮过程中流失1.12%,其中流向蒸煮液0.87%,流失部分主要为水溶性蛋白,干燥过程流失6.05%;脂质在蒸煮和干燥过程中分别减少1.11%和1.61%,进一步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由45.57%降至43.65%,其中EPA相对含量在蒸煮和干燥过程中分别减少0.41%和1.16%,DHA相对含量在蒸煮过程中变化不大,干燥过程中减少0.68%;虾青素是热敏性物质,受热处理的影响,在蒸煮和干燥过程中分别减少29.4和58.6 mg/kg;灰分含量在蒸煮、干燥过程中分别减少2.85%和0.85%。研究表明,蒸煮过程中,损失的主要物质为蒸煮液中的可溶性物质及少部分的热敏性物质,干燥过程主要造成水分的蒸发和虾青素等热敏性物质的破坏。研究初步掌握了南极磷虾虾粉加工过程中主要营养活性物质的含量变化与流向路径,分析了变化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减少物质流失的方案,为后续南极磷虾粉加工工艺流程和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虾粉品质、促进南极磷虾资源高质化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所成功突破哲罗鲑三倍体制种技术
《水产科技情报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哲罗鲑(Hucho taimen)是鲑科、哲罗鲑属冷水性的淡水食肉鱼类,俗称大红鱼,是中国高寒地区山溪河流的名贵特产鱼类之一,是黑龙江8种名优鱼类"三花五罗"之一,有"水中东北虎"之称。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哲罗鲑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历经近20年的深入研究,实现了人工繁殖,形成了规模化增养殖技术体系,该鱼已成为我国鲑鳟鱼产业重要的土著养殖品种,也是珍稀濒危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季节鱼类病害及防控措施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高温季节通常指夏季气温达35℃以上,池塘水温高于30℃,主要出现在7-8月"三伏天"这段时间。现如今天气正处于高温期,就鱼类病害原因及防控措施,笔者将从如下方面进行介绍。一、高温季节鱼容易发病高温季节养殖鱼更容易暴发病害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常见的淡水鱼如草鱼、鲫、鲤、鳊、、加州鲈等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池塘水温高于32℃会引起鱼体高温应激、耗氧增加、肠道消化酶活力下降、不吃料、消化吸收差不长肉、饵料系数增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AM模型研究水温垂直结构对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鳍金枪鱼索饵水层影响延绳钓捕捞效率,而黄鳍金枪鱼索饵水层分布受水温垂直结构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GAM模型分析次表层环境变量对延绳钓黄鳍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评估黄鳍金枪鱼垂直水层分布对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Per?Unite?Effort,CPUE)的作用.模型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热带中西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渔获率空间分布影响明显.黄鳍金枪鱼延绳钓CPUE在2012年之后快速增多,高渔获率月份出现在北半球夏季,空间上在10°S,140°E附近区域.温跃层上界温度和深度、温跃层下界深度、18℃等温线深度、△8℃等温线深度及其和温跃层下界深度的深度差对延绳钓渔获率影响较大,是影响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关键环境因子.随着温跃层上界温度和深度值变大,延绳钓CPUE逐渐递增,对延绳钓CPUE影响密切的温度和深度分别为27~28℃和70~90?m.温跃层下界深度对延绳钓CPUE影响在250~280?m时最大;之后随着下界深度的变大,CPUE快速下降.18℃等温线深度对延绳钓CPUE影响呈现先震荡后递增的趋势,影响密切的区域在230?m深度上下.△8℃等温线深度与温跃层下界深度的差值对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CPUE影响呈现先快速递减后缓慢增加的趋势,在深度差为70?m上下时影响最密切.研究结果揭示,在黄鳍金枪鱼活动水层受限或栖息水层和延绳钓作业深度相吻合时,延绳钓渔获率最高.依据黄鳍金枪鱼垂直活动水层调整延绳钓投钩,可以提高渔获率.因此,采用延绳钓CPUE进行渔场和资源评估时要考虑金枪鱼适宜垂直活动空间.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次表层环境;水温垂直结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