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920条记录
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

大豆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疫霉根腐病菌1号生理小种后,抗病野生大豆根和茎中的PAL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比相应对照增加,并且变化的幅度较大,而感病品种相反。抗感野生大豆叶中PAL活性与对照相比变化幅度均较小。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野生大豆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活性变化

‘油青四九’菜心核基因雄性不育“临时保持系”的回交选育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目前所转育成的菜心雄性不育系配组合后不整齐的问题,采用同一轮回亲本,分别回交转育雄性不育甲型"两用系"和"临时保持系"。本文以现有的法国45 d抗热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为不育源,‘油青四九’菜心为轮回亲本,根据"复等位基因"遗传模式设计回交转育方案,采用杂交、回交、测交、自交等方法,对菜心核基因雄性不育"临时保持系"进行回交转育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个世代的回交转育,得到了菜心核基因雄性不育"临时保持系",其经济性状与轮回亲本极相近,组配的雄性不育系不育度和不育株率均达100%。本试验的转育方法适用于经济性状差异较大的亚种之间雄性不育系的转育,依照此转育方法可以获得与轮回亲本经济性状相似的种质资源。

关键词: 菜心 细胞核雄性不育 临时保持系 转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嫁接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北方园艺 2009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正>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是母猪整个繁殖周期中的最后一个生产环节,此前的所有环节都是为这一环节服务的.这一阶段的饲养管理好坏,不仅影响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而且对母猪下一个繁殖周期的生产有着显著影响.1产前准备产房消毒:妊娠母猪进产房前5~7天,产房要彻底清扫,并用2%~3%火碱水消毒,用清水冲净,晾干后再进妊娠母猪.用具准备:产前应准备好高锰酸钾、碘酒、毛巾、照明用灯,冬季还应准备仔猪保温箱,红外线灯或电

关键词: 哺乳母猪 饲养管理 仔猪成活率 繁殖周期 断奶体重 饲料品种 产后无奶 仔猪下痢 用清 犬坐姿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晒烟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研究

中国烟草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黑龙江省晒烟种质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利用研究,共收集整理编目晒烟种质348份,对每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及生物性状做了详细的研究,筛选出一批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在生产和育种上进行了广泛应用,从而为黑龙江省晒烟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作用。

关键词: 晒烟 品种资源 收集 整理 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间环境对紫花苜蓿的生物学效应

核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2个不同基因型紫花苜蓿品种的干种子,观察其细胞有丝分裂数和微核数与对照的差别。结果表明,空间环境促进了苜蓿种子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并有一定数量的微核产生;空间搭载还引起了紫花苜蓿发芽率和苗期致畸率的变化;同时在田间分枝数和鲜重产量指标上品种间变化不同。在细胞学和苗期变异上,肇东苜蓿对辐射敏感性大于龙牧803,在田间分枝数和鲜重产量上肇东苜蓿的损伤程度高于对照,大于龙牧803。

关键词: 苜蓿 空间诱变 微核 生物学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蚜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大豆蚜起源于亚洲,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综述了大豆蚜的研究现状,对大豆蚜在大豆种植区的分布,生物学特性,主要越冬寄主和夏寄主,对栽培大豆的危害,自然天敌种类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大豆蚜 生物学 大豆 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发芽过程中异黄酮、γ-氨基丁酸等成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大豆发芽期间氨基酸、γ-氨基丁酸、大豆异黄酮、水分、总糖、可溶性蛋白质以及粗脂肪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发芽48h时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水解氨基酸的含量略有增加但变化不明显;总糖、粗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含量升高;γ-氨基丁酸、大豆异黄酮等功能性因子含量都有明显提高,其中,发芽48h的大豆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是干大豆的700%,发芽48h的大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是干大豆的191·2%。

关键词: 发芽大豆 异黄酮 γ-氨基丁酸 含量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花苜蓿粗蛋白和粗纤维近红外分析模型的建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以152个来源不同的紫花苜蓿样品建立了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校正模型。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950~1650nm)对紫花苜蓿样品采集光谱数据时,分别设置了粗磨样、细磨样两种样品的状态和1,2,5nm三种光谱扫描间隔,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准确性和重复性的验证,比较其优劣。结果显示:光谱扫描时样品为细磨样,光谱扫描间隔为2nm时所建立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的校正模型最佳,其相关系数(Rc2al)分别是0.97和0.94,最佳因素数时的定标标准差(SECV)分别是0.42和0.78。所建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对独立检验集样品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的预测值与化学值的相关系数(R2val)分别为0.96和0.92,预测标准差(SEP)分别为0.43和0.79。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紫花苜蓿内在主要品质性状是可行的,为紫花苜蓿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的检验提供了新的方法模式。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紫花苜蓿 含量 粗蛋白 粗纤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矮秆大豆育种组配方式的研究

大豆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江省目前主要的大豆栽培技术之一,其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6%~22%,但现在与该栽培技术配套的半矮秆大豆品种还很少。利用美国矮秆晚熟大豆品种Hobb it与当地早熟大豆品种配制2个单交组合、2个回交组合,通过对各组合后代半矮秆大豆早熟性和矮生性研究,认为改良美国矮秆基因最佳组配方式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当地早熟品种,其次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利用美国矮秆基因可以选育出适宜当地的半矮秆大豆新品种。

关键词: 大豆 半矮秆 育种 株高 熟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