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设施辣椒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海省尖扎县设施辣椒连作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连作年限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的连作效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和电导率呈上升趋势,pH呈下降趋势,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脲酶和碱性蛋白酶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连作导致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比值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由"细菌型"转变为"真菌型"。

关键词: 辣椒 连作 理化性状 酶活性 微生物区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高原特色植物抑草活性分析

种子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测定高原特色植物抑制杂草的效果,采用实验室生物检测法对5种高原特色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高原特色植物的水浸提液对2种杂草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质量浓度增大,影响作用加大。其中草木樨的水浸提液在质量浓度为5 mg·mL-1以上时,对2种杂草种子的萌发抑制率、根长抑制率、芽长抑制率均达到了100%。因此,可以将草木樨作为开发植物源农药的重点候选对象。

关键词: 藏蓟 橐吾 黄花蒿 车前 草木樨 抑草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孢木霉HZ-31菌株对藜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多孢木霉HZ-31菌株对藜植株体内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酶活力测试法测定了HZ-31菌株接种藜植株后体内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多孢木霉HZ-31菌株接种藜后其体内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及CAT、PPO和SOD的活性较对照明显增加,且呈上升趋势,增加量最高分别达到67.91%、69.37%、81.88%、37.68%和8.12%,7 d后除MDA呈下降趋势外,其他指标均呈增加趋势;叶绿素含量第3天后低于对照,呈下降趋势;POD活性呈平稳变化趋势且始终高于对照;而PAL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结论]多孢木霉HZ-31侵染藜后,藜防御酶体系被激活,抗侵染性增强.

关键词: 多孢木霉HZ-31;侵染;藜;防御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省BYDV株系鉴定及BYDV-GAV燕麦分离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所引起的麦类作物黄矮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病害,对麦类作物生产影响巨大.近年来,该病害在青海省内不断发生流行,为明确该病害在青海省内的主要流行株系,采集90份来自6个地区(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海南州、海东市、玉树州、黄南州)的小麦、燕麦、青稞田间病样,利用RT-PCR、基因克隆、序列拼接等技术进行相关试验及分析.结果 表明,BYDV-GAV为青海省BYDV的主要流行株系.对青海省BYDV-GAV燕麦分离物进行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发现本试验所获得的BYDV-GAV燕麦分离物与BYDV-GAV中国分离物聚类到一个组内,序列同源性达96.85%~98.08%,说明该燕麦分离物为中国BYDV-GAV的一个分离物.本研究明确了青海省BYDV的流行株系,并获得了燕麦BYDV-GAV全基因组序列,可为后期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青海;小麦黄矮病;株系鉴定;燕麦;全基因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ISPR/Cas9介导的拟南芥TT1基因的敲除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菜油品质上黄籽相较于褐籽更为优良,且更易于合成高质量的生物柴油.已有研究表明TT1(TRANSPARENT TESTA1)基因是类黄酮代谢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为了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验证TT1基因在白菜型油菜中的功能,本研究先在拟南芥中进行了TT1基因的编辑.构建了CRISPR/Cas9 TT1基因编辑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侵染拟南芥花序的遗传转化方式将编辑载体引入拟南芥Columbia生态型,通过表型观察发现T1代12株阳性苗中产生了11株表型株,其中1株表现为褐籽,2株表现为黄籽,9株表现为黄籽和褐籽的嵌合.测序检测分析其突变型结果发现,TT1靶位点处有单碱基缺失、单碱基插入、多个碱基缺失、碱基缺失后插入以及两个靶位点之间多个碱基缺失的多种突变类型.T2代获得一株纯合突变体,TT1两个靶位点之间产生79 bp的碱基缺失,且全株表现为黄籽.本研究为CRISPR/Cas9载体在白菜型油菜中TT1基因功能验证提供借鉴,并为其它作物TT1同源基因的功能验证提供了新的突变体材料.

关键词: 拟南芥 CRISPR/Cas9 TT1 粒色 突变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QTL-seq技术定位甘蓝型春油菜早花位点cqDTFC8及其近等基因系构建

植物生理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花是植物生殖生长的重要阶段,适宜的开花时间对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定位开花基因可以为开花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以已构建完成的甘蓝型春油菜(Brassica napus)花期加倍单倍体(DH)群体为材料,利用数量性状定位测序(QTL-seq)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SA)对甘蓝型春油菜中C8染色体上早花位点cqDTFC8进行定位和近等基因系构建。结果表明:早花位点cqDTFC8被定位在C8染色体上1.3~6.0 Mb的范围,该区域共筛选出有多态性位点且在NCBI上有注释的基因20对,其中两个与光周期调控有关,分别为BnaC-08g04860D和BnaC08g04960D。以晚花亲本No.5246为轮回亲本,DH系ZW189为供体亲本,通过前、背景选择进行cqDTFC8位点的近等基因系构建,在BC_1F_1群体中获得背景回复率为62%的植株12株,在BC_2F_1中获得回复率85%的22株;将BC_3F_1中回复率95%以上且含有早花位点cqDTFC8的17株作为近等基因系入选株系。本研究拟为甘蓝型春油菜的早花位点的基因克隆和早花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早花基因 QTL-seq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近等基因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氨酸钠和抗坏血酸协同处理藜麦萌发富集γ-氨基丁酸工艺优化及胆酸盐吸附能力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藜2号为原料,采用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和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协同处理藜麦萌发富集γ-氨基丁酸(γ-amniobutyric acid,GABA),探讨了浸泡和萌发因素对藜麦GABA含量的影响并优化了最佳富集工艺参数,并对萌发藜麦胆酸盐吸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G和ASA浓度分别为2和6 mg/mL时有利于藜麦GABA含量的提高,以该浓度组合为基础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的藜麦胁迫萌发富集GABA最佳培养条件为浸泡时间6 h、浸泡温度25℃、萌发时间48 h、萌发温度25℃,在此条件下GABA含量达到1.613 mg/g,分别为藜麦种子和对照组去离子水处理萌发藜麦GABA含量的3.07和2.26倍.胆酸盐吸附试验显示,萌发前后藜麦对牛磺胆酸盐和甘氨胆酸盐结合能力均较强,其中以藜麦原粉最高(177.68和179.53 mg/g),其次为去离子水萌发藜麦(150.25和163.12 mg/g)和胁迫萌发藜麦(125.17和144.92 mg/g),萌发处理后藜麦胆酸盐结合能力有下降趋势.本研究可为藜麦萌发研究及富GABA食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藜麦 萌发 谷氨酸钠 抗坏血酸 γ-氨基丁酸 胆酸盐吸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18份春性甘蓝型油菜恢复系的桔红花色位点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桔红花色恢复系在杂交制种过程中起到指示作用,可去除杂株,因此培育出桔红花色优良恢复系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利用已开发的与桔红花色位点Bnpc1和Bnpc2紧密连锁的4个分子标记对118份春性甘蓝型油菜恢复系的桔红花色位点基因型进行鉴定,从中筛选出Bnpc1位点为显性,Bnpc2位点为隐性(BnPC1 BnPC1 Bnpc2 Bnpc2)或Bnpc1位点为隐性,Bnpc2位点为显性(Bnpc1 Bnpc1 BnPC2 BnPC2)的纯合黄花资源,从而可以利用这两种基因型恢复系相互杂交,选育出桔红花色优良恢复系.这为培育出桔红花色优良恢复系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花色选育提供了优良桔红花色遗传资源.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恢复系 桔红花色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变异对青稞热稳定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Z的影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稳定蛋白是衡量麦芽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明青稞籽粒和麦芽热稳定蛋白的含量、蛋白质Z的组成特征以及影响条件。本研究以3份青稞和1份对照大麦品种Gairdner为试验材料,对青稞籽粒及其麦芽的热稳定蛋白进行分析与鉴定,研究了不同生态环境下青稞热稳定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Z的组成特征,同时筛选出了优异啤用品质青稞品种(品系)。结果表明,青稞发芽温度为20℃,发芽时间为72 h,培养溶液PH为5时,发芽及焙焦条件下最有利于青稞热稳定蛋白总含量及蛋白质Z的累积。利用该发芽条件筛选种植于西宁、湟源和海晏的青稞资源,发现种植于西宁的青稞种子和发芽后热稳定蛋白质总含量最低,但是焙焦后热稳定蛋白质和蛋白质Z含量最高;同时从150份青稞资源中筛选出热稳定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Z条带清晰、含量高的优异资源15份。本研究结果为酿造青稞品种选育、啤用青稞和麦芽质量评价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青稞 热稳定蛋白 蛋白质Z SDS-PA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湖东岸沙地风沙活动特征

中国沙漠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风况、输沙势和输沙量是评价区域风沙活动特征的重要指标。以青海湖东岸的克土沙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3—2014年和2016—2017年风速风向数据及全方位集沙仪的集沙数据,比较分析本区的风沙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2013—2014年,研究区平均风速为2.79 m·s~(-1),起沙风出现频率为6.76%;2016—2017年,研究区平均风速为2.63 m·s~(-1),起沙风出现频率为6.13%;(2)起沙风风向均以WSW-WNW和ESE-SSE两个方向为主,偏西方向的起沙风增加而东南方向起沙风减少;(3)输沙势季节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春季输沙势最大,夏季输沙势最小;从输沙势年变化趋势来看,本区总体上属于低风能环境;(4)输沙量差异显著,2016—2017年观测点的输沙量比2013—2014年少77.18 kg,但输沙量分布的方向基本一致。植被盖度增加是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风沙活动 起沙风况 输沙势 输沙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