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辐照处理对克氏原螯虾虾黄品质变化的影响
《肉类研究 》 2024
摘要:为探究辐照杀菌对克氏原螯虾虾黄品质的影响,采用60Co γ射线辐照(6 kGy)对整虾和仅虾黄进行杀菌,以未杀菌组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虾黄部位的色度、褐变指数、5-羟甲基糠醛含量、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总酚及吡咯含量等理化指标,探究不同辐照处理对虾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辐照杀菌后,整虾组与未杀菌组白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辐照虾黄组亮度值显著上升(P<0.05),红度值显著下降(P<0.05);辐照后虾黄在294 nm处的吸光度和褐变程度增加,但荧光强度及5-羟甲基糠醛含量下降,说明辐照会加剧美拉德反应,但也会分解反应产物;2个辐照杀菌组的过氧化值、TBARS值、吡咯和总酚含量均高于未杀菌组,尤其是辐照整虾组显著上升(P<0.05),氧化程度更高。总体来说,辐照杀菌可以较好地维持虾黄的色泽,但也会促进其发生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尤其是虾尾的存在更会促进这些反应进程。


热超声处理对腐败希瓦氏菌可活不可培养状态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在热超声处理下进入可活不可培养(VBNC)状态的生理特性以及复苏状况。【方法】以腐败希瓦氏菌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腐败希瓦氏菌在不同温度(35、40、45、50、55、60、65、70℃)和不同功率(100、150、200、250、300 W)热超声处理下的细菌。进而在70℃、不同功率(100、150、200、250、300 W)TS条件下处理腐败希瓦氏菌,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对不同状态的细菌群体进行计数,通过台盼蓝染色验证其存活状态,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变化,并使用DNA体外扩增技术检测其VBNC状态特征。最后,将经过70℃、300 W条件TS处理的菌株进行复苏实验。【结果】腐败希瓦氏菌经不同条件的热超声处理后,其细菌死亡率同温度和超声功率成正相关。流式细胞学技术和台盼蓝染色结果表明,在高热超声处理(50 kHz、300 W、超声处理30 min以及70℃加热)下的细菌会大量死亡,但仍有5.87%菌体存活,结合平板计数结果,表明这部分细菌已进入VBNC状态。透射电镜显微镜观察发现,VBNC菌体存在细胞壁和细胞膜变厚,细胞质密度增加,核区模糊的情况。体外扩增结果表明,热超声处理会降解细菌DNA,且复苏实验证明热超声处理后VBNC状态的腐败希瓦氏菌仍存在复苏能力。【结论】在300 W以及70℃加热的热超声处理下会诱导腐败希瓦氏菌进入VBNC状态,处于该状态下的菌体会对TS处理产生一系列生理特性的改变来抵抗外界环境,且当处于适宜环境下时,VBNC状态下的腐败希瓦氏菌会复苏并继续生长增殖。即使经过严格处理过程,仍需对食品安全中的VBNC细菌进行全面监控。
关键词: 腐败希瓦氏菌 热超声处理 可活不可培养状态 生理特性 细菌复苏


豇豆害虫及其绿色防治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了豇豆(Vigna unguiculata)害虫防治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介绍了豇豆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以及相应的绿色防治方法,阐述了绿色防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防治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可为实现豇豆害虫的高效绿色防控、推动中国现代化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豇豆(Vigna unguiculata) 害虫 绿色防治 技术


河南省纤毛鹅观草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纤毛鹅观草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筛选作为饲草利用的优良种质,为纤毛鹅观草种质挖掘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优异资源和理论参考。【方法】以来自河南地区不同生态区域的15份野生纤毛鹅观草种质为材料,对其16个表型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以各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为权重建立综合得分(D)评价数学模型,对纤毛鹅观草种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序。【结果】16个表型性状在不同纤毛鹅观草种质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旗叶宽度的变异系数最大(21.88%),其次为种子产量(17.88%)和旗叶长度(17.81%),种子宽度的变异最小,仅为5.67%;7个营养相关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5.48%,其余9个繁殖相关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82%。种子产量与小穗宽度、芒长度和千粒重显著相关(P<0.05,下同),而干草产量与旗叶宽度、叶鞘长度、花序长度、小穗数、小穗宽度和种子长度显著正相关,与小穗长度和芒长度极显著正相关。15份纤毛鹅观草种质资源在欧式距离10处可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5份种质,主要性状特征是植株较高,穗秆和花序较长,旗叶长宽中等;第Ⅱ类群包括2份种质,主要特征是植株较矮,繁殖性状较为突出;第Ⅲ类群包括3份种质,主要特征是旗叶较大,第一节间较长,干草产量较高,但其种子较小,种子产量低;第Ⅳ类群包括5份种质,主要特征是植株矮小。旗叶宽度、叶鞘长度、芒长度、小穗数和小穗长度是引起纤毛鹅观草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子。【结论】河南南阳的4个种质资源(编号为RC13、RC10、RC15、RC12)综合性状表现较好,这些种质株高更高,旗叶更宽,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相对更高,可用作纤毛鹅观草育种亲本材料或直接生产利用。


一株A型副鸡禽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对湖北省某规模化养鸡场中肿头肿脸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生化特性、血清型和耐药性鉴定,并测定了分离菌株基因组序列,通过动物回归试验验证菌株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病料中分离出白色圆形、边缘光滑、半透明露珠样的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短杆菌,卫星试验中呈典型的“卫星”现象,分离菌株的16S rRNA与已报道的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高度同源,血清型鉴定为A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甲氧苄胺嘧啶、林可霉素和阿米卡星耐药,对强力霉素、大观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引起雏鸡典型的肿头肿脸症状,病理切片显示菌株造成雏鸡的肺脏、肝脏以及脾脏出现明显的病变。分离株二代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有53个耐药基因和121个毒力基因。
关键词: 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 生化特性 致病力 基因组


大黄素甲醚配施氨基寡糖素对烟草病毒病抑制效果研究
《湖北植保 》 2024
摘要:新型植物源杀菌剂大黄素甲醚(Physcion)是一种从中药植物大黄中提取的天然蒽醌类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活性。为进一步提升其应用效果,本文将大黄素甲醚与氨基寡糖素配合施用,评估其对烟草马铃薯Y病毒(PVY)的抑制率及室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大黄素甲醚浓度为0.08 mg/mL和0.1 mg/mL,与氨基寡糖素配施后,对PVY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单剂,表现出显著的增效效果;其中0.1 mg/mL大黄素甲醚与0.5 mg/mL氨基寡糖素配合施用时,PVY的抑制率最高,达到84.78%;此外,盆栽防治试验也表明,0.1 mg/mL大黄素甲醚与0.5 mg/mL氨基寡糖素的配施效果最佳,防治效果为77.81%。综合来看,大黄素甲醚配施氨基寡糖素对烟草病毒病的抑制具有显著的增效效果,为大黄素甲醚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条件。


艾草β-石竹烯合成酶AaCPS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与表达分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对艾草Artemisia argyi β-石竹烯合成酶基因(β-caryophyllene synthase,AaCPS)进行全长克隆、亚细胞定位与表达模式分析,为艾草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功能解析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艾草转录组数据筛选注释为CPS的基因,采用PCR方法克隆获得目的基因cDNA的全长,对其编码区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瞬时表达法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不同采收期(4月、5月、6月、7月)AaCPS基因表达模式,HS-SPME-GC-MS测定β-石竹烯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艾草中克隆得到的AaCPS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3 667 Da,等电点为5.40,含Terpene_synth和Terpene_synth_C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aCPS蛋白与同科植物黄花蒿CPS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SDS-PAGE结果证实在75 000-120 000 Da出现目的蛋白条带(包含28 132 Da的标签蛋白),说明所获基因能够成功表达出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其编码蛋白位于细胞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aCPS基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7月达到最高.HS-SPME-GC-MS结果显示β-石竹烯含量从4月逐渐升高,在6月达到最高,与4-6月AaCPS基因表达量趋势总体一致.结论 通过对AaCP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艾草倍半萜物质生物合成途径的功能鉴定奠定基础.
关键词: 艾草 β-石竹烯合成酶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 亚细胞定位


史氏鲟鱼皮肽的提取、鉴定及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活性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确定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皮肽最佳酶解条件,了解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活性,探究史氏鲟鱼皮在ACE抑制活性肽段的开发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参照国标方法测定鲟鱼皮基本组成成分;以水解度和ACE抑制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对最适水解酶、加酶量、料液比、温度以及时间确定鲟鱼鱼皮肽最佳酶解条件;使用不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超滤膜设备分离纯化鲟鱼皮肽,并比较其ACE抑制率;随后对最优肽组分进行紫外光谱、分子质量范围、肽序列测定和生物学活性预测。【结果与结论】鲟鱼皮干基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肪组成。确定鲟鱼皮肽最佳酶解条件为使用碱性蛋白酶、酶添加量6 000 U/g,料液质量体积比1 g∶5 mL,温度60℃,酶解时间7 h。分离纯化后得到3种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鲟鱼皮肽,分别为ASPs-1、ASPs-2和ASPs-3,其中最优肽组分ASPs-1的分子质量范围为172.13~2135.02u,共鉴定获得28条综合得分大于100的肽段,分子质量集中在807.45~1 952.96 u;其中GPGGPSGERGPPGPM、GPSGPGGPPGPR、SGPPGFPGSPGPKGE、GPPGKDGQPGHPGPIGPA、GPAGPRGPAGPA五条肽段预测具有ACE抑制功能,水溶性好,无生物学毒性,说明ASPs-1作为ACE抑制剂,有运用于生物体的潜力。
关键词: 鲟鱼皮肽 酶法提取 分离纯化 鉴定 ACE抑制 生物学活性


湖北省地方杏品种资源荧光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湖北省地方杏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湖北省24个地方杏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结合荧光毛细管电泳技术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来自杏、桃、扁桃和樱桃上的14对引物共扩增出162个多态性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为11.571。有效等位基因总数为90.312,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为6.451。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香农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为0.652、0.813、2.031,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794,说明所选近源物种的引物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多态性丰富。在相似系数0.580处将24个品种分为3个大组,第1组由洪平杏独立成组,第2组由榔梅、杏梅等4个品种组成,第3组由米杏、五祖杏等19个品种组成。可见,湖北省地方杏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SSR特异性引物可以鉴别湖北省地方杏品种。
关键词: 地方杏 种质资源 荧光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湖北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