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Enterobacter sp.菌株的耐锰特性及表征
《中国沙漠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从某铀矿周边的稻田土壤中筛选出了一株表现出较强耐锰能力的细菌菌株Enterobacter sp.,命名为NM3。经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的鉴定,确认该细菌归于Enterobacter属。为了研究NM3菌株吸附Mn2+的效率及相关吸附机理,运用了原子吸收光谱、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多种仪器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对Mn2+的耐受性高达8 000 mg·L-1。在Mn2+浓度为4 000mg·L-1条件下经过60 h反应,去除率可达93.3%。参与这一吸附过程的主要官能团包括羟基、烷基和酰胺基团等。进一步检测NM3菌株的促生特性及其对青菜富集Mn2+的影响时发现,该菌株具备产生生长素IAA的能力,能够显著提升锰胁迫下青菜生物量34.13%~56.09%,并且使青菜中的Mn2+含量下降50.09%。


史氏鲟鱼精肽的制备、体外抗炎活性评价和结构表征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精肽(sturgeon milt peptide,SMP)的抗炎潜力及其分子特性。首先对鲟鱼精蛋白进行提取、酶解、纯化得到SMP,评估了其对一氧化氮(NO)和牛血清白蛋白变性的抑制效果。然后利用现代波谱技术测定其分子质量、二级结构、晶体结构、质子峰分布和氨基酸序列等,并基于此预测氨基酸序列的抗炎活性。结果显示,在10 mg/mL质量浓度下,SMP对NO和牛血清蛋白变性的抑制率分别为45.33%和60.34%,显著高于鲟鱼精蛋白(P<0.05)。SMP中碱性和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分别占37.45%和36.77%,其中精氨酸占比最高(16.28%)。SMP分子质量集中于206~1 040 Da之间,主要呈现不规则的无定形结构,水溶液状态下暴露更多的疏水性基团。SMP中含有较多的短肽,包括MPY、YWH、YPY和VPPL等,这些肽序列具有抗炎特性。综上,SMP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是一种有前途的天然抗炎肽来源,具有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的潜力。


EFNA3和ITGA9基因多态性与公猪精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精液品质性状是评估公猪繁殖性能的重要性状.本研究通过基因组分析,筛选出磷脂酰肌醇 3 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中影响公猪精液品质性状的候选基因肝配蛋白A3(Ephrin A3,EFNA3)和整合素α9(Integrin Alpha 9,ITGA9).进一步鉴定出EFNA3基因的g.94708472 G>A位点与总精子数、精子活力和精子畸形率性状显著相关;ITGA9基因的g.22284275 G>T位点与精子活力和精子畸形率性状显著相关,g.22437684 C>T位点与有效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和精子畸形率性状显著相关.ITGA9基因的 2 个SNPs位点连锁不紧密.EFNA3基因g.94708472 G>A位点与ITGA9基因g.22284275 G>T和g.22437684 C>T位点存在互作关系.EFNA3基因g.94708472 G>A位点与ITGA9基因g.22284275 G>T和g.22437684 C>T位点与公猪精液品质性状显著关联,可作为公猪精液品质选育的潜在分子标记.
关键词: 精液品质 PI3K/AKT信号通路 EFNA3基因 ITGA9基因 SNP


江汉平原克氏原螯虾虾壳中虾青素含量分布特征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 进一步挖掘江汉平原不同规格、不同部位克氏原螯虾虾壳中虾青素特征及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不同规格以及不同部位江汉平原克氏原螯虾虾壳中的虾青素含量。结果 江汉平原克氏原螯虾虾壳中虾青素含量十分丰富,其中,库虾的尾肢壳含量最高,达到了601.19mg/kg,中青虾的钳壳含量最低,仅为129.38 mg/kg,平均含量为335.99 mg/kg。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虾青素含量高低排序依次为:库虾>小青虾>大青虾>中青虾;不同部位克氏原螯虾虾青素含量高低依次为:尾肢壳>头甲壳>足壳>钳壳。结论 江汉平原克氏原螯虾虾壳中的虾青素含量十分丰富,且不同规格、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含量差异较大。本研究结合虾青素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究江汉平原克氏原螯虾虾壳中虾青素含量分布特征,为其综合加工利用研究等提供数据支撑。


白三叶种质资源耐酸铝性综合评价
《草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是一种世界性优质的蛋白饲草,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被广泛栽培,而南方地区多为酸性土壤.研究发现,白三叶具有一定的耐酸铝性,因此筛选耐酸铝种质对于开发白三叶优异资源、培育耐酸铝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以30份国内外白三叶种质为对象,研究不同酸铝浓度下的白三叶萌发特性,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耐酸铝性综合评价.随Al3+胁迫浓度的增加,白三叶发芽率逐渐降低,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下降,胚根变短、变粗;Al3+浓度≥1.0mmol·L-1时白三叶种质发芽率和胚根长度受到显著抑制(P<0.05).除胚根直径外,白三叶萌发性状不同胁迫浓度间差异显著(P<0.05),且萌发期每个胁迫处理下同一性状不同白三叶材料间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2 mmol·L-1处理下白三叶多数性状具有更大的变异系数指标差异,可作为白三叶耐酸铝性综合评价的适宜胁迫浓度.聚类分析将30份白三叶划分为3个耐酸铝能力不同的类群,其种质耐酸铝性强弱与综合评价值基本一致.来自荷兰的种质'EM196'和来自澳大利亚的种质'EM085'具有较高的酸铝胁迫耐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