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华南稻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CH_4和N_2O排放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华南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内,CH4排放呈单峰曲线,不同水稻季CH4排放峰出现的时间和峰值不同,晚稻CH4排放峰出现的时间早于早稻,且峰值明显高于早稻。由三季水稻观测数据可知: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分别为-0.29~14.83、-6.09~31.54、-0.11~22.87 mg·m-2·h-1,而不同生长季N2O排放数据表明稻田N2O排放通量非常小且N2O排放规律不明显;稳定性氮肥结合甲烷抑制剂(SN)处理CH4季节排放总量最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相比,SN处理均能明显降低CH4季节排放量,降幅分别达34.1%、28.4%和7.7%。分析单位产量CH4和N2O增温潜势可知,两季水稻SN处理较FP处理全球增温潜势分别降低了31.0%和17.8%。综上认为,华南稻-稻连作种植体系下,CH4气体是稻田全球增温潜势增加的主要温室气体,SN施肥模式可作为该区域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草表达抗病基因同源物(RGA)的鉴定及RGA-SSR标记的开发
《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烟草是研究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理想材料。鉴定烟草抗病基因及其同源物对揭示抗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公共数据库不断增长的EST序列为烟草表达RGA的鉴定提供丰富的数据。本研究通过拼接GenBank收录的412 325条烟草EST序列,获得149 606条Uni-EST序列。随后利用已克隆的112个植物R基因蛋白序列对其扫描,检测出1113个NtRGA,其中有273、546、53、102和30个分别包含NBS-LRR、LRR-PK、LRR、PK和Mlo结构域,另有109个未检测到结构域。通过序列比对将1071个NtRGA定位于N.benthamiana基因组712个位点上。经搜索,从72个NtRGA中检测出78个SSR,根据其侧翼序列设计64对引物。54对成功从烟草基因组DNA中扩增出清晰条带,9对在24个普通烟草品种间检测出多态性,检出等位基因数2~4个,平均2.56个;41对在6个烟草种间检测出多态性,检出等位基因数2~4个,平均2.61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疫里默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动物医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疑似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例中分离获得2株鸭疫里默菌(RA),通过细菌形态观察、生化试验、PCR种特异性鉴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确定2个分离株均为RA1型,分别命名为ZQ和YJ株。利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了阿莫西林及阿莫西林与舒巴坦复合剂对2株R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对阿莫西林敏感的ZQ株MIC值为0.5μg/mL,而不同比例复合剂的MIC最低值为0.007 25μg/mL,降低了100多倍。对阿莫西林耐药的YJ株的MIC值为640μg/mL,复合剂的抑菌作用明显优于阿莫西林,MIC值降低了320倍,最低值为20μg/mL。舒巴坦可以使RA对阿莫西林恢复敏感性,其MIC值明显降低,显示联合用药具有明显的的优越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抗根结线虫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海南省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中分离获得143株芽孢杆菌。经松材线虫初筛,获得8株拮抗活性在80%以上的菌株;经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复筛,获得4株拮抗活性在50%以上的菌株,其中菌株DB13184的发酵上清液稀释10倍后,校正死亡率仍有56.7%。基于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DB13184属于芽孢杆菌属,与菌株Bacillus toyonensis BCT-7112T的序列相似度达100%,二者在系统发育树上亦处于同一分支;结合该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将其鉴定为Bacillus toyonensi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鸡粪肥对土壤Cd、Pb、As生物有效性及蔬菜生长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种植木耳菜、茄子和不种菜处理条件下,鸡粪肥不同施用量对土壤重金属Cd、Pb、As全量、有效态含量,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及蔬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肥中Cd、As含量较高,能增加或保持土壤重金属全量,含量较低的Pb也能在种植蔬菜时在土壤中累积,无外源添加时,土壤As全量会随种植过程显著降低。施肥量为12 000 kg/hm2时,种植蔬菜处理土壤Cd有效性增加最为明显,施肥量为8 000、12 000、16 000 kg/hm2时,3种种植处理土壤As有效性均会降低。木耳菜中Cd、Pb随着施肥量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As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木耳菜产量随施肥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12 000 kg/hm2时达到最高,施肥量对茄子产量和生物量影响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种杀菌剂对水稻稻叶褐条斑病菌的室内毒力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化学药剂对水稻稻叶褐条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Petch]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各药剂对稻黑孢霉菌的毒力差异显著。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对稻黑孢霉菌毒力居前列,EC50分别为0.507 2、0.639 8、0.995 9mg/L,其次是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12.5%氟环唑悬浮剂、25%氟环·醚菌酯悬浮剂,EC50在1.380 3~2.118 2mg/L,毒力较弱的是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分别为16.317 8、17.425 7mg/L,毒力最小的是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EC50达41.595 7mg/L。综合各供试药剂的斜率和EC50、EC90,稻黑孢霉菌对测定的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咪鲜胺锰盐以及苯甲·丙环唑等药剂最为敏感,这些药剂可作防治稻叶褐条斑病的候选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茎腐病的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茎腐病是由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 Samson et al.引起的细菌性甘薯病害,属于我国新发生病害,其蔓延迅速、防治困难,严重影响甘薯的品质和产量,已成为我国南方甘薯产区主要病害之一。文章对该病症状、病原菌分类、致病机制、全基因组测序概况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