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来源和纯度的硫酸软骨素理化特性的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研究不同来源和纯度的硫酸软骨素的吸水性、保水性、吸油性、起泡性和持泡率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硫酸软骨素吸水性和保水性均低于甘油,但甘油吸水性太强,易造成返吸现象。不同湿度下,鸡硫酸软骨素的吸水性和保水性综合表现最优;粗品的吸油性与酪蛋白相当,高纯品吸油性为酪蛋白的2倍,其中鲟鱼硫酸软骨素最佳;起泡性均低于蛋清,但起泡性及持泡性最佳的是鲟鱼硫酸软骨素高纯品。因此,硫酸软骨素可广泛应用于低泡饮料、肉制品、代脂食品、化妆品等产品中,能增强产品的保健功能和加工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对于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形式,将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抗侵入(Type I)、抗扩展(Type II)、籽粒抗感染(Type III)、耐病性(TypeⅣ)和抗毒素积累(Type V)。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可以分为形态机制和生理机制,形态抗性机制是被动的,株高、抽穗期、花期长短、花药挤出程度、有芒无芒、穗长、穗密度、颖壳张开程度和穗部蜡质程度等形态特征均可能与赤霉病抗侵染特性有关。细胞学研究表明,病原菌侵染后抗病品种可迅速从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产生防卫反应,通过乳突、胞壁沉积物的形成以及木质素、硫堇、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和水解酶类等的增长来协同抵御病菌在体内的扩展。在植物复杂的信号途径中,水杨酸(SA)、茉莉酸(JA)和乙烯(ET)3种信号途径在植物抵御病原菌入侵中的作用最为重要,SA和ET信号途径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方面的作用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而JA信号途径在小麦赤霉病抗性中积极作用已经被多数研究者所证实。迄今为止,人类定位了2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抗赤霉病QTL位点,这些位点分布于所有的小麦染色体,其中的22个QTL位点被不同的作图群体所定位,包括2个定位在3BS和6BS染色体上稳定的抗扩展位点Fhb1和Fhb2,以及2个定位在4B和5A染色体上的抗侵染位点Fhb4和Fhb5。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植物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途径激活应答反应,诱导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引起蛋白以及代谢水平的变化,抵御病原菌的侵袭,研究表明,病程相关蛋白基因、抗菌肽基因、转录因子基因、脱毒相关蛋白基因以及其他赤霉病抗性相关基因均参与了小麦赤霉病抗性提高的过程。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来可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分离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并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各种组学技术的基础上,从全基因组和基因调控网络水平上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以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防治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于2013年和2014年采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其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各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与对照药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1 050g/hm~2的处理防效相当;对玉米灰斑病,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68.75和225g/hm~2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2 250g/hm~2的防效。第2次药后14d对玉米大斑病两年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9%~79.7%和66.2%~83.7%;对玉米灰斑病两年的防效分别为67.0%~78.9%和69.5%~84.2%。此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玉米还有显著的保产效果,采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g/hm~2防治玉米大斑病,两年挽回产量损失分别为6.0%~9.2%和6.1%~13.2%;防治玉米灰斑病,两年挽回产量损失分别为1.7%~8.9%和13.6%~18.1%。本研究结果显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是在生产中防治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的优良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魔芋米酒制作工艺研究
《粮油食品科技 》 2016
摘要:以碎米为原料,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添加魔芋制作米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了魔芋粉添加量、酒曲添加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对米酒感官品质的。结果表明,魔芋米酒最佳制作工艺为魔芋粉添加量4.0%,酒曲添加量1.0%,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72 h,在该条件下制作的魔芋米酒总糖含量为325.68 mg/m L,p H值3.2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40%,酒精度5.4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果实若干外观性状及童期的遗传学调查
《江西农业学报 》 2016
摘要:以梨16个组合的2086株杂种后代为试材,对各组合亲本及后代的果实果形指数、萼片的脱落与宿存、果皮色泽等外观性状及童期、童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梨果实果形指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表现为微效多基因的累加效应,加性效应所占的比例较大,平均组合传递力为94.88%,平均变异系数为9.49%;果实萼片脱落以及果皮色泽在杂种后代分离广泛;杂种后代的童程平均为2.01 m,2011年各组合杂种后代的平均开花株率为5.34%,2012~2015年的分别为42.97%、60.40%、78.98%、84.4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维生素E水平对肉鸡屠宰性能和血脂代谢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日粮维生素E水平对肉鸡屠宰性能和血脂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AA肉鸡母鸡160羽,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羽。日粮中分别添加0、25、50、75和100 mg/kg维生素E,试验期为42 d。试验结束后,每个重复随机选2羽鸡进行屠宰和收集血清,测定肉鸡的屠宰性能和血清维生素E含量、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具有提高肉鸡屠宰性能的趋势(P>0.05)。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后,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了血清中维生素E含量(P<0.05或P<0.01);添加50 mg/kg维生素E使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分别降低了34.15%和10.00%(P>0.05),添加75 mg/kg维生素E使血清总胆固醇含量降低了12.4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提高了5.33%(P>0.05)。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肉鸡屠宰性能,改善血脂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动物技术及其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猪业 》 2016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转基因猪育种技术的研究意义、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转基因猪育种中的应用,并对转基因猪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巢式PCR法检测猪单个胚胎中的基因突变
《中国畜牧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单胚胎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是以单个胚胎的裂解产物为模板进行DNA或RNA分析的方法,该技术的建立将为在单细胞水平进行基因表达和突变检测提供简便而快捷的方法。本研究设计了2对巢式引物,以显微注射了Cas9mRNA和猪SS基因2个靶点的gRNA的四细胞期孤雌胚胎为试验材料,通过蛋白酶K对猪单个胚胎进行裂解后直接进行巢式PCR分型,并检测到猪胚胎中SS基因的删除突变。该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的出现,在猪基因突变检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巢式PCR 单细胞裂解 CRISPR/Cas9技术 基因突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稻茬麦区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
《湖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2014~2015年,在湖北省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麦区、江汉平原麦区的9个县(市)布置稻茬麦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效果田间试验。共设置NP、NPK、NP+S、NP+1/2K+S、NP+3/4K+S和NPK+S 6个处理,其中N、P、K和S分别表示氮、磷、钾和秸秆还田。结果表明,与NP处理相比,施钾和秸秆还田均能不同程度增加小麦产量、植株钾素含量及钾素吸收量;秸秆还田条件下,鄂中北麦区产量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江汉平原麦区产量表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秸秆还田处理稻茬麦区土壤钾素表观平衡处于盈余状态;结合产量及经济效益,秸秆还田条件下湖北省稻茬小麦钾肥推荐用量为30~45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