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沿海滩涂增施氮肥对马齿苋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沿海滩涂上增施氮肥对马齿苋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5个氮肥水平(CK;N1:100 kg/hm~2;N2:150 kg/hm~2;N3:200 kg/hm~2;N4:250 kg/hm~2)对马齿苋生长发育、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改善马齿苋生长发育,提高其生物产量,其中N3、N4达显著水平,鲜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9.3%、18.9%;增施氮肥后,土壤盐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各养分指标呈现上升的趋势。N3水平下,土壤盐分仅为对照的88.6%,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1.5%、16.9%;在沿海滩涂上施用氮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高于CK处理,且施氮量越大,指数值越大,N3、N4水平达显著差异。氮肥用量越大,优势度指数越小。由此可见,在沿海滩涂上增施氮肥,可显著改善马齿苋的生长发育,促进其生长;增施氮肥能够增加土壤养分,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起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效果,且以N3和N4效果最佳。

关键词: 马齿苋 氮肥 生长发育 土壤微生物 土壤生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的分子分型鉴定

中国食品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不同亚型菌株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86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PCR的血清分型方法 ,将这些分离株分为3个血清组,即:1/2a或3a(72.1%,n=62),1/2b或3b或7(19.8%,n=17),1/2c或3c(8.1%,n=7)。采用ERICPCR亚分型方法 ,将这些分离株和4株标准菌株分为10个类群。对比ERIC-PCR的指纹图谱与血清分型结果 ,两者呈现较高的相关性。将血清分型和ERIC-PCR方法相结合,可实现不同来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的同源性分析。这些分型结果为该菌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食品分离株 ERIC-PCR 血清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栽对中熟中粳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将中熟中粳稻品种按不同比例混栽,统计其高峰苗数、有效穗数、成穗率、穗长、总粒数、空粒数、千粒质量等,研究不同比例条件下混栽的分蘖成穗规律及对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混栽,对占比较少品种分蘖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品种之间按照1∶1混栽,对弱分蘖品种分蘖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不同比例的混栽能够明显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并提高结实率、生物学产量。

关键词: 水稻 混栽 有效穗 穗粒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杀菌剂浸种对水稻干尖线虫病促进作用及原因分析

农药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杀菌剂浸种对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通过杀菌剂和杀线虫药剂浸种检测稻种中带菌率、室内不同药剂对干尖线虫毒力测定和田间小区试验等试验。[结果]咪鲜胺、戊唑醇浸种后,稻种带菌率仅为3.3%和30%,而干尖线虫存活率分别为61.9%和64%。初步阐明了单纯应用杀菌剂浸种对干尖线虫病发病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其主要原因是杀菌剂浸种抑制杀灭了稻种中的附生真菌。去除了稻种中对干尖线虫具有抑制作用的生防因子,降低了稻种中干尖线虫自然死亡率,从而导致大田中杀菌剂浸种处理小区干尖线虫病株率显著高于对照。[结论]杀菌剂浸种对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杀菌剂 干尖线虫病 病株率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对江苏春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江苏春玉米品种苏玉30、苏玉20和农大108为试验材料,在6.0、7.5和9.0万株·hm-2 3个密度条件下,研究高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品种产量、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玉米品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单株产量、收获指数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个品种在7.5万株·hm-2密度下群体产量均达到最大值,苏玉30和苏玉20在各密度下的产量均高于农大108。与农大108相比,苏玉30、苏玉20在高密度下具有较高叶面积指数(LAI)、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理论粒重(A)、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活跃期(P),为其干物质的积累和高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耐密植的特点。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和选用耐密品种有利于江苏春玉米产量潜力的挖掘。

关键词: 春玉米 干物质积累 籽粒灌浆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蜀葵花化学成分研究

中草药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并经过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黄蜀葵花的9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鉴定出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11个:槲皮素(1)、金丝桃苷(2)、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3′-葡萄糖苷(4)、8-(2″-pyrrolidinone-5-yl)-quercetin(5)、杨梅素(6)、floramanoside F(7)、isomyricitrin(8)、dihydromyricetin(9)、芦丁(10)、3-O-kaempferol-3-O-acetyl-6-O-(p-coumaroyl)-α-D-glucopyranoside(11);核苷类化合物4个:腺嘌呤核苷(12)、5′-deoxy-5′-methylsulphinyl adenosine(13)、尿嘧啶(14)、烟酰胺(15);及有机酸类2个(E)-9-octadecenoic acid(16)、没食子酸(17)。结论化合物5、9、11~14为首次从锦葵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6首次从黄蜀葵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黄蜀葵花 黄酮类化合物 8-(2″-pyrrolidinone-5-yl)-quercetin dihydromyricetin 腺嘌呤核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辐射及温度处理对西瓜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Bonbon、嘉年华二号、先甜74和超玉4个西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花粉进行γ射线辐照、紫外线辐照、高温及低温贮藏处理,观察花粉活力及授粉后坐果能力。结果表明,强度为600 Gy的γ射线辐照处理效果较好,果实内种子数量较多;紫外线辐照和高温处理不便于操作,且效果远不如γ射线辐照处理。西瓜花粉经干燥后分装到冷冻管中,可于液氮(-196℃)中贮存半年以上,使用前40~42℃解冻2 min。坐果率与花粉的生活力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关键词: 西瓜 花粉 辐射 γ射线 花粉活力 坐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下甘薯产量稳定性及品质特性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980年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2002-2015年不同施肥方式对甘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特性的影响,探讨甘薯产量稳定性及品质特性对长期不同施肥方式的响应规律,为指导本区域合理施肥管理及改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依据。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配施(MNPK)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施肥处理(NPK、M、MNPK)显著提高甘薯地上部分和块根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可持续性指数,而施肥处理降低块根产量的变异系数,这说明施肥有利于改善本区域甘薯块根产量稳定性及可持续性,其中以NPK和MNPK处理效果显著。与CK处理相比,MNPK处理显著降低块根干率和糊化特性的回复值和糊化温度,显著提高块根的蛋白质及糊化特性的最高粘度值和崩解值。与NPK处理和M处理相比,MNPK处理糊化特性的最高粘度值和崩解值均有显著提高,回复值和糊化温度有显著降低。有机无机配施是甘薯高产稳产及品质提高的有效栽培措施。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甘薯 产量稳定性 品质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菌种发酵辣椒汁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中国酿造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为试验菌株,采用鲜辣椒汁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及其添加量。在此基础上,以上4种乳酸菌按照1∶1∶1∶1的配比混合后作为试验菌株,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多菌种发酵鲜辣椒汁培养基的配方。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的添加量为4%,酵母浸膏的添加量为3%,磷酸氢二钾的添加量为0.2%,优化后培养基中乳酸菌浓度为8.45×109 CFU/mL,增殖效果良好。该研究为剁辣椒的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多菌种 发酵鲜辣椒汁 培养基 正交试验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2个大蒜品种的23个数量性状进行分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99%~59.29%,大蒜各个性状之间具有较强的正、负相关性,关系错综复杂,相关信息出现重叠。其中,假茎粗与株幅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962,其次是单头鳞茎质量与蒜头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5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总方差遗传累积贡献率达93.631%,已基本代表所考察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对12个大蒜品种进行综合评价,邳州1号综合得分最高,眉山1号得分最低;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大蒜品种可聚为3大类,第Ⅰ类包括邳州1号、金乡紫皮、金乡大蒜,可作为头蒜和薹蒜两用型大蒜种植;第Ⅱ类包括邳州2号、徐州17、外引1号、徐州18、徐州白皮蒜和川蒜,可作为头蒜品种种植;第Ⅲ类包括眉山1号、襄阳蒜、邳州白皮,可作为青蒜品种种植。

关键词: 大蒜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