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淮麦35选育及性状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淮麦35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周麦13和新麦9号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09—2010年度参加国家预备试验,平均产量7 749.0 kg/hm~2,在50个参试品种中名列第2位,增产点率为88.9%。2010—2012年度进入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年分别为8 820.0、7 621.8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4.54%、4.83%,增产达极显著,增产点率为76.5%~90.0%,变异系数7.38%~9.1%,适应度82.35%~85%。2012—2013年度进入生产试验,产量为7 480.5 kg/hm~2,比对照增产6.20%,增产点率为85.71%。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淮麦35产量潜力高,适应性广,田间发病轻,具有一定耐病性,在黄淮南片麦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脑膜炎球菌PorB蛋白对猪伪狂犬弱毒疫苗的免疫增强效力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原核表达的重组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PorB对猪伪狂犬弱毒活疫苗免疫的增强效果。将Gen Bank公布的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PorB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QZⅢ中,命名为pQZ-PorB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重组蛋白。采用SDS-PAGE、Western-blot技术和Ni~(2+)-NTA柱鉴定并纯化重组蛋白。将每份含100μg剂量的重组PorB蛋白与猪伪狂犬弱毒疫苗混合后分别滴鼻免疫3日龄仔猪和肌肉注射免疫50日龄猪,同时设PBS对照组和免疫前对照组。免疫28 d后测定IgG和IgA抗体水平、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情况以及细胞因子(IFN-γ、IL-10、IL-6)的表达水平。SDS-PAGE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Por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的重组PorB蛋白是可溶性的,Ni~(2+)-NTA柱能够有效纯化重组蛋白。重组PorB蛋白不但能够刺激免疫猪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的较高血清IgG抗体、黏膜IgA抗体和中和抗体,而且可以通过诱导机体产生IFN-γ和IL-6来促进细胞免疫反应。在猪伪狂犬弱毒疫苗免疫中,重组PorB蛋白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免疫增强剂。
关键词: 脑膜炎球菌PorB蛋白 猪伪狂犬弱毒疫苗 免疫增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Cl胁迫对马齿苋幼苗生长及体内离子分布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马齿苋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沙培条件下,0、100和200 mmol·L~(-1)NaCl处理对其生长及不同器官中Na~+、K~+、Ca~(2+)和Mg~(2+)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马齿苋幼苗地上部干质量及单株叶片数均有所下降,但根系干质量和根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茎、叶中Na~+含量较对照均显著升高,且主要储存于根中;K~+含量较对照显著下降,茎中K~+含量降幅较小,而叶片中降幅较大;叶片中Ca~(2+)和Mg~(2+)含量显著高于茎和根。根、茎、叶中K~+/Na~+、Ca~(2+)/Na~+、Mg~(2+)/Na~+比值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主要原因是Na~+净增加;但叶片中K~+/Na~+、Ca~(2+)/Na~+、Mg~(2+)/Na~+比值显著高于茎和根系。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马齿苋幼苗从根到茎的离子选择性运输能力先升高后降低,而茎到叶片的离子选择性能力总体呈升高趋势。综合分析表明,马齿苋可能通过将Na~+区域化到根系中,并增强植株向茎叶选择运输K~+、Ca~(2+)和Mg~(2+)的能力,从而缓解NaCl处理对马齿苋的伤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羊羔羊早期断乳(7日龄)后代乳粉饲喂效果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早期断乳(7日龄)湖羊双羔,随机分成试验组A和B,分别饲喂高蛋白、高脂肪含量的代乳粉A和高蛋白、中等脂肪含量的代乳粉B。通过38 d羔羊代乳粉集中饲喂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A羔羊1~45 d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A1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30~40日龄日增重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A1;试验组B羔羊1~45 d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B1(P<0.05);在体尺指标中,两个组别的试验组羔羊体高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体长、胸围和管围在20日龄时,试验组B羔羊显著低于对照组B1(P<0.05),30日龄时,试验组A和B羔羊胸围分别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A1和B1;试验组A羔羊体尺生长速度快于试验组B,但生长速度回升转折点落后于试验组B。表明早期断乳(7日龄)湖羊羔羊选用高脂肪含量的代乳粉A的饲喂效果好于中等脂肪含量的代乳粉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质配方对丝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椰糠对丝瓜生长的影响,以不添加椰糠的草炭+珍珠岩+蛭石为对照(CK),将椰糠和珍珠岩或蛭石按不同体积比例混配,设置6个处理,分析各处理基质的理化性状以及各处理对丝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处理基质容重和总孔隙度都在蔬菜无土栽培的理想基质范围内。根据通气孔隙、持水孔隙、p H值和EC值,表明V(椰糠)∶V(蛭石)=7∶3,理化性状较好。而且V(椰糠)∶V(蛭石)=7∶3的不同时期丝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子叶面积,以及两叶一心时期的根冠比、壮苗指数、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均较高,表明V(椰糠)∶V(蛭石)=7∶3基质配方可促进丝瓜幼苗生长,提高产量。由此得出,V(椰糠)∶V(蛭石)=7∶3的基质配方能代替草炭作为丝瓜育苗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脐腐病发生与元素运移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番茄脐腐病的发病机制,通过对5个品种(梦玉、秀玉、墨玉、美玉、苏粉11)的番茄植株(患病植株和无病植株)的组织器官(根、茎、叶、果实)中的6种元素[钾(K)、钙(Ca)、钠(Na)、镁(Mg)、磷(P)、锌(Zn)]进行研究,并测定这5个品种番茄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上述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患病番茄和无病番茄的根际土、非根际土中各元素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可以排除土壤中以上元素对番茄生长状况的影响;番茄脐腐病的发生与否与番茄植株各器官中的含钙量都无明显的相关性,但5个品种中属未见发病番茄品种梦玉的果实与茎、叶之间钙含量比最高。综上结果表明,番茄脐腐病的发生与钙元素在果实、茎和叶中的转移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腐烂茎线虫侵染不同甘薯品种后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不同抗性甘薯品种上接种不同基因型腐烂茎线虫来研究线虫群体繁殖量、性比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基因型B群体De YL随着接种数量的增加,线虫在不同甘薯品种下繁殖数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在栗子香品种上的繁殖量增加最高,与其它2个甘薯品种相比,线虫繁殖量在(P<0.05)上差异显著;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在栗子香上线虫性比从0.77增加到1.44,表现线虫向雌虫方向分化;在徐薯18上同样表现为线虫向雌虫分化,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胜利百号、栗子香、徐薯18甘薯品种上,线虫群体繁殖量与性比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477、0.984;同一接种量下3个线虫群体的繁殖量与性比测定结果显示:3个线虫群体繁殖量、雌雄比在不同甘薯品种下差异显著,证实了线虫生长环境对于线虫的生长发育,性比有一定的影响;3个线虫群体均表现为感病品种栗子香上繁殖量高,雌雄比高,线虫性别偏向雌虫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MSTN基因4个SNP位点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DNA混池测序法筛选斑点叉尾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SNP位点,同时使用SNa Pshot法将筛选到的SNP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最后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共筛选到4个SNP位点,即g.3501 T>G、g.3844 T>A、g.4297 C>G、g.4355 G>C。其中,g.3501 T>G位于第一内含子;g.3844 T>A位于第二外显子,并造成密码子GUA变为GAA,氨基酸由缬氨酸(Val)变为谷氨酸(Glu);g.4297 C>G、g.4355 C>G位于第二内含子。关联分析结果表明,SNP位点g.4355 G>C与斑点叉尾的体质量和体长呈显著性负相关,具有GG基因型个体的体质量和体长显著性低于CC型和CG型(P<0.05),该位点可作为斑点叉尾分子育种的候选分子标记。
关键词: 斑点叉尾 MSTN SNP SNa Pshot 生长性状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