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21日龄快大型黄羽肉鸡低蛋白质饲粮氨基酸平衡模式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氨基酸平衡模式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氮利用率、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快大型黄羽肉鸡公雏252只,根据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7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符合饲养标准需要量;低蛋白质组粗蛋白质含量降低3%,添加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异亮氨酸,使其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组相同;其余5个组根据扣除法原理,依次按照饲养标准中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及异亮氨酸水平扣除20%,其余氨基酸含量保持不变,分别为低蛋白质-赖氨酸组、低蛋白质-蛋氨酸组、低蛋白质-色氨酸组、低蛋白质-苏氨酸组和低蛋白质-异亮氨酸组。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低蛋白质-赖氨酸组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2)低蛋白质-蛋氨酸组和低蛋白质-色氨酸组血浆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蛋白质-蛋氨酸组血浆白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低蛋白质组、低蛋白质-赖氨酸组、低蛋白质-苏氨酸组、低蛋白质-异亮氨酸组(P<0.05)。低蛋白质-色氨酸组与低蛋白质-异亮氨酸组血浆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低蛋白质-赖氨酸组(P<0.05)。3)所有组排泄物中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蛋白质-赖氨酸组、低蛋白质-苏氨酸组氮存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所有组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存留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蛋白质-异亮氨酸组蛋氨酸、精氨酸存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蛋白质组、低蛋白质-赖氨酸组、低蛋白质-色氨酸组、低蛋白质-异亮氨酸组和低蛋白质-苏氨酸组的苏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存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得到,1~21日龄快大型黄羽肉鸡低蛋白质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7.51%)中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的适宜比例为100∶(44~55)∶72∶(18~23)∶(54~72)。
关键词: 黄羽肉鸡 氨基酸平衡模式 低蛋白质饲粮 赖氨酸 氮存留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抗青枯病烟草资源筛选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广东烟叶主产区,采用广东烟区分离的中等致病力青枯菌灌根接种方法,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对65份烟草资源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从参试材料中,筛选出高抗青枯病的资源7份,分别为OX2028、岩烟97、CO176、C151、大叶密合、NC95、K730,病情指数在10.83~22.78之间,其中大叶密合为广东地方晒烟品种;中抗青枯病的资源10份,分别为RG-8、G28、K399、CO139、K326(系选)、中烟14、K346、RG-22、RG11、R-158,其病情指数在30.97~49.44之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州输入性花卉蓟马的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世界性的入侵害虫,近年来传入我国并迅速扩散蔓延,持续监测广州市输入性花卉中蓟马的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对西花蓟马的早期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2011年4月-2013年7月对广州市岭南花卉市场玫瑰、百合、康乃馨三种输入性花卉的蓟马种类及种群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利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蓟马若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地区输入性花卉上蓟马包括西花蓟马F.occidentalis、烟蓟马Thrips tabaci、花蓟马F.intonsa、黄蓟马T.flavidulus 4种,其中西花蓟马是蓟马优势种,而康乃馨是携带西花蓟马的主要花卉品种。西花蓟马在康乃馨上常年发生,成虫种群消长呈单峰型,高峰期在6-8月,冬季最少。此外,康乃馨上蓟马若虫的各色谱峰保留值与西花蓟马若虫的基本一致,比例为83.3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国内外及广东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广东13家著名乡村旅游景点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建设及功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广东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存在整体水平不高、旅游企业参与不充分、信息共享性低等问题,提出整合行业平台、完善网络平台功能、开拓终端服务和应用领域等对策,为推动广东乡村旅游发展,建立便捷高效、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汁中果肉沉淀物的营养成分分析及其稳定性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荔枝汁体系较不稳定,热加工后荔枝汁中的果肉成分非常容易出现分层沉淀,影响荔枝汁的感观品质。对热加工后荔枝汁中的果肉沉淀物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法优化了荔枝汁中果肉沉淀物的稳定体系。结果表明,荔枝汁中果肉沉淀物的水分、总可溶性糖、粗蛋白、总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灰分和总酚的含量分别为83.43%、10.69%、3.9%、1.89%、1.23%、0.46%(W/W)、2 108.37 mg/kg。添加黄原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能对荔枝汁中的果肉沉淀物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优化后的最佳稳定体系为:pH值5.44、果肉沉淀物含量16.39%(W/W),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和六偏磷酸钠的添加量分别为0.1%、0.35%和0.05%(W/W)。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omp基因为靶标的3种检测方法对柑橘黄龙病菌检测效果比较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比较以omp基因为靶标的常规PCR、LAMP检测方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实际检测中对柑橘黄龙病的检测效果,比较了3种检测方法对柑橘黄龙病菌omp基因检测的灵敏度,并运用3种检测方法对采自广东省田间11个本地柑橘品种上疑似感染黄龙病的多个病样进行实际检测。结果显示:3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有所不同,依次为常规PCR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常规PCR
LAMP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桔采后规范化乙烯脱绿技术介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在低浓度乙烯作用下,使采后全绿或部分绿色的柑桔果皮转为均一黄色的过程即乙烯脱绿。脱绿是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中的可选环节。柑桔脱绿是果皮中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显现的过程,可直接增强采后柑桔果实的外观色泽,提高商品价值,正确的脱绿对果实糖、酸和风味等内质因子不会造成影响[1,2]。可见,乙烯脱绿柑桔,完全不同于乙烯催熟含淀粉的香蕉、柿或未成熟水果。柑桔采收流通环节,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采后柑桔进行人工脱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叶蔓荆提取物对几种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三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叶片提取物对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的拒食、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幼虫的生长发育抑制以及对家蝇Musca domestica的毒杀活性。试验结果表明:10 mg/mL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在24 h和48 h对蚜虫的拒食率分别为88.89%和86.36%,拒食效果明显。几种溶剂提取物对5龄菜粉蝶幼虫的生长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体重增长抑制率第1天达75.35%。各溶剂提取物在高浓度下对家蝇2龄幼虫均有一定的毒杀作用,低浓度下效果较差。乙酸乙酯提取物48 h的LC50为22.78 mg/mL,远高于拒食和生长发育抑制试验设定的浓度。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拒食活性和生长发育抑制活性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州市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广州增城中新镇发病罗非鱼体内分离到4株致病菌株,经细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鉴定、特异基因cfb扩增及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4株无乳链球菌均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先锋霉素Ⅴ、先锋霉素Ⅵ、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头孢孟多等敏感。选用其中的ZX1分离株分别对罗非鱼、小鼠、乳鼠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用活菌数为109个/mL的菌液腹腔注射罗非鱼,可使受感染鱼100%死亡;用活菌数为108个/mL的菌液腹腔注射小鼠和皮下注射乳鼠,在72 h内的死亡率为分别为66.7%和100%;表明分离株ZX1对罗非鱼和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经多重PCR检测分离株分子血清分型,结果显示分离株均为Ⅰa型。
关键词: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 分离鉴定 人工感染 药敏试验 分子分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皮果皮中的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果皮中的抗菌活性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从黄皮果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鉴定为:lansine(1)、3-甲酰基咔唑(2)、3-甲酰基-6-甲氧基咔唑(3)、6-甲氧基咔唑-3-羧酸甲酯(4)、(6R,7E,9S)-9-羟基-4,7-巨豆二烯-3-酮(5)、7-羟基香豆素(6)、8-羟基呋喃香豆素(7)、辛黄皮酰胺(8)、对羟基肉桂酸甲酯(9)和胡萝卜苷(10)。其中化合物5和9为首次从黄皮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的碳谱数据是首次报道。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3、6、7和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抑制作用。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利用黄皮这一药食两用的水果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