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紫甘薯品种淀粉理化特性的比较分析
《粮食与油脂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6个紫甘薯品种为原料,分析其成分、淀粉颗粒结构、热力学特性、流变学特性和凝胶质构特性,并探究各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黔紫薯1号的干物率、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最高。川紫薯6号起始糊化温度(To)和终止温度(Tc)最高,紫罗兰峰值温度(Tp)最高;而阜紫薯1号的To、Tp和Tc最低。福薯24储能模量最高,黔紫薯1号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最低,损耗角正切最高;阜紫薯1号稠度系数最大,阜紫薯1号和福薯24的淀粉糊流体指数最低。福薯404和川紫薯6号凝胶硬度和咀嚼性较高,且福薯404凝胶黏附性和胶黏性最高,川紫薯6号凝胶弹性最好。糊化焓受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而淀粉凝胶质构特性主要与淀粉平均聚合度、糊化温度和淀粉糊流体指数密切相关。


基于气味活度值法分析炒青绿茶与烘青绿茶的香气特征差异
《贵州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香气特征差异,为贵州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加工技术与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鼎大白茶茶树4月中下旬的1芽2叶至3叶的鲜叶为原料,通过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加工工艺制作绿茶,利用HS-SPME-GC-MS测定并分析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香气组分,基于气味活度值法筛选出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关键香气组分,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茶类和香气种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共检出香气成分36种,其中,炒青绿茶20种(醛类6种、醇类5种、酮类3种、酯类3种、烯类1种、酸类1种、其他1种),烘青绿茶30种(醛类12种、醇类8种、酮类3种、酯类3种、烯类2种、酸类1种、其他1种),共有成分14种(乙醛、丙酮、异丁醛、乙酸、乙酸乙酯、异戊醛、2-甲基丁醛、1-戊烯-3-酮、戊醛、顺-2-戊烯-1-醇、(E)-3-己烯醇、庚醛、己酸甲酯、苯乙醇)。炒青绿茶独有的香气物质有6种,分别为乙酸乙烯酯、3-甲基-2-戊酮、1,5-己二烯醇、1-戊醇、罗勒烯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烘青绿茶独有的香气物质有16种,分别为2-丁酮、1-戊烯-3-醇、2-乙基呋喃、反式-2-戊烯醛、甲酸戊酯、己醛、2-己烯醛、(Z)-4-庚烯醛、2-蒎烯、1-辛烯-3-醇、(E,E)-2,4-庚二烯醛、2-乙基己醇、(Z)-3,7-二甲基-1,3,6-十八烷三烯、2-丁基-1-辛醇、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和壬醛。根据气味活度值法筛选出炒青绿茶关键风味成分3种,分别是2-甲基丁醛、戊醛和异丁醛,修饰性风味成分4种(庚醛、异戊醛、罗勒烯、苯乙醇);烘青绿茶关键风味成分3种,分别是己醛、(Z)-4-庚烯醛和壬醛,修饰性风味成分8种(2-甲基丁醛、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庚醛、异丁醛、1-辛烯-3-醇、2-己烯醛、戊醛、异戊醛)。在绿茶种类上聚类分析将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香气成分各聚成一大类;在香气风味类型上将关键风味成分聚成一类,修饰性风味成分聚成一类。【结论】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关键风味成分具有显著差异,为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香气差异提供了物质基础。
关键词: 绿茶 炒青绿茶 烘青绿茶 气味活度值法 香气特征 关键风味 修饰性风味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甘薯愈伤形成及生根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培养基配方对甘薯愈伤形成及生根的影响,为甘薯的组织培养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对紫云红芯薯、福薯24号、福薯404号等6个甘薯品种的叶片或茎段进行不同消毒方式处理、不同配方培养基培养,统计分析甘薯外植体的污染率、褐化率、出愈率、分化率及生根率,筛选适宜甘薯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部位、消毒方法及各阶段适宜的培养基配方。【结果】甘薯叶片在0.1%HgCl2灭菌8~10 min时,成活率高;茎段在0.1%HgCl2灭菌12~15 min时,成活率高。甘薯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茎段。在MS+NAA 0.1 mg/L+6-BA 0.5 mg/L培养基下,紫云红芯薯、福薯24号、福薯404号、渝薯27号、黔菜1号5个品种外植体的褐化率低,出愈率较高;普薯32号在MS+NAA 1.0 mg/L+6-BA 0.5 mg/L培养基下褐化率低,出愈率高。紫云红芯薯在MS+NAA 0.2 mg/L+6-BA 0.5 mg/L培养基中能够诱导分化,分化率1.67%;渝薯27号在MS+KT 2.0 mg/L+IAA 0.5 mg/L培养基中分化率为3.33%,其余4个品种的愈伤组织均未分化。6个甘薯品种在MS+6-BA 1.0 mg/L+IBA 0.3 mg/L培养基下生根率较高,其中,紫云红芯薯、普薯32号、渝薯27号的生根率均达100.0%。【结论】甘薯叶片的表面灭菌时间以0.1%的HgCl2灭菌8~10 min为宜,茎段的表面灭菌时间以0.1%HgCl2灭菌12~15 min为宜。甘薯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茎段,且以MS+6-BA 1.0mg/L+NAA 0.5 mg/L培养基的效果最好,出愈率均在97.8%以上。适宜甘薯不定芽生根的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BA 0.3 mg/L,生根率均在92%以上。
关键词: 甘薯 培养基 MS NAA 6-BA 愈伤组织 生根


干旱胁迫下贵州野生大豆种子萌发微结构观察
《种子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干旱胁迫下贵州野生大豆种子萌发形态结构,本研究通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以贵州野生大豆gyys1、gyys2、gyys3为材料,与贵州栽培大豆qd10进行对比,采用种子发芽试验、测定生理指标和扫描电镜对贵州野生大豆抗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PEG-6000溶液处理下,野生大豆发芽势、发芽率显著高于栽培大豆,在种子萌发吸水阶段,干旱胁迫下贵州野生大豆的种脐变化程度较小,而栽培大豆种脐在干旱胁迫下明显变小。贵州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皮及种脐结构相同,但野生大豆种皮明显薄于栽培大豆,且野生大豆种皮厚度和结构在干旱胁迫处理下变化不大,栽培大豆在干旱胁迫下种皮明显变薄,推测干旱胁迫影响了柱状细胞和薄壁细胞的吸水膨胀,种脐受到干旱胁迫影响,吸胀作用减弱,导致水分进入种子内部速率变低,种子发芽率受到影响。


贵州地形及气候条件下生物降解地膜对白菜产量、土壤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塑料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生物降解地膜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效果,以白菜为试材,采用大棚穴盘育苗、大田栽培方式进行试验,以普通聚乙烯(PE)地膜为对照,设置不同厚度、不同填埋材料的5种不同的生物降解地膜,共5个处理,研究了生物降解地膜对白菜产量、土壤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土壤影响方面,生物降解地膜处理下的大多数土壤理化性质含量都高于普通PE地膜处理。对白菜的产量影响方面,相同厚度的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PE地膜促进白菜产量提升效果相当;效益方面,生物降解地膜处理下种植白菜的利润和产投比高于普通PE地膜。可见,贵州白菜种植中推广厚度较薄的生物降解地膜,不仅不会降低白菜产量,还能改善生态效益,增加经济效益,有助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QuEChERS-UPLC-MS/MS法同时检测李子中29种农药残留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基于QuEChERS前处理方法同时检测李子果实中29种农药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样品经1%乙酸-乙腈提取,50 mg PSA和30 mg GCB净化后采用UPLC-MS/MS检测,以0.5 mmol/L乙酸铵-0.1%甲酸水为水相,乙腈为有机相进行梯度洗脱,基质外标法定量。29种农药在0.001~0.1 mg/k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大于0.990;在0.001、0.01、0.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29种农药在李子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0.6%~114.0%,相对标准偏差为1.0%~9.7%(n=5)。29种农药的定量限为0.001 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贵州省10批李子样品进行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李子中共检出18种农药,残留量均小于0.104 7 mg/kg。该方法的精密度和灵敏度均满足农药残留检测分析要求,能简单、快速地同时检测李子中29种农药残留。
关键词: 农药 残留 李子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茶树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对茶轮斑病和茶炭疽病的响应
《茶叶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LecRKs)是植物受体激酶家族的重要亚家族,在植物发育和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系统鉴定并分析了茶树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CsLecRKs)基因家族,探讨其在茶树生长发育及抗病防御中的潜在功能。通过HMMsearch分析,共鉴定出59个含有PF00069结构域和PF00139结构域的L型CsLecRKs。基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5个亚组,不同亚组在外显子-内含子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启动子区域富含与激素响应和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L型CsLecRKs在茶树不同器官中呈现表达差异。qRT-PCR结果显示,CsLecRK IV.1.2和CsLecRK S.5在茶炭疽病侵染早期以及茶轮斑病侵染中后期均显著上调表达,且在抗茶炭疽病茶树品种‘黔湄419’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易感品种‘黔湄818’,表明其在茶树对病原菌侵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揭示了L型CsLecRKs在茶树对茶轮斑病和茶炭疽病防御中的关键机制,明确了CsLecRK IV.1.2和CsLecRK S.5在病害侵染过程中的表达特征,证实其具有通过激活茶树免疫系统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的潜力。研究结果为茶树抗病分子育种和绿色病害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树 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 茶炭疽病 茶轮斑病 免疫反应


中国高粱株高和节间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适当降低株高可以提高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和抗倒伏性,对高粱的高产和稳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高粱株高遗传机制,本研究以242份中国高粱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85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在7个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株高、节间数及节间长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表型调查表明,株高、节间数和节间长度的表型变异系数在13.47%~30.06%之间,在所有环境下的偏度和峰度的绝对值均小于1。利用2种不同的关联模型(Blink和FarmCPU)对株高、节间数及节间长度进行GWAS分析,在10条染色体上共鉴定出118个与这3个性状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核苷酸(QTN)。其中,与株高、节间数及节间长度显著相关的QTN分别为60个、37个和32个,株高与节间数、节间长度共定位QTN分别有8个和3个。通过对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和功能注释,在12个QTN置信区间或附近鉴定出14个候选基因,它们与水稻和玉米中参与糖代谢、激素合成与信号传递以及细胞分裂的基因同源。选择性消除分析揭示,位于1号染色体的候选基因Sobic.001G510400在中国南北高粱群体中受到强烈选择,形成了以北方矮秆高粱为主的单倍型Hap1和以南方高秆高粱为主的单倍型Hap2。携有Hap1的北方种质871255和携有Hap2的南方种质红缨子之间,该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中国高粱品种株高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粱 株高 节间数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候选基因


生草对贵州高海拔区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对比分析不同生草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光合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贵州高海拔区苹果园生草高效栽培和绿色生产提供参考。通过在5年生苹果行间分别种植鼠茅草(T1)、鸭茅(T2)、黑麦草(T3)、白三叶(T4)、光叶紫花苕(T5)、鼠茅草+鸭茅+白三叶(T6)、黑麦草+白三叶+鸭茅(T7)、鼠茅草+黑麦草+白三叶(T8),清耕作为对照(CK),测定不同生草处理对苹果叶片光合特性、果实品质特征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生草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苹果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苹果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分别在部分生草处理中得到显著提高,仅T2显著降低了苹果叶片蒸腾速率。其中,T4处理苹果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清耕分别提高76.13%和87.50%。(2)T6和T8处理显著降低了果实着色b*值;T4处理果实可滴定酸显著最低而固酸比最大,内在品质最优。(3)多数生草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其中,T7处理具有最低的土壤容重;仅T7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孔隙度。(4)所有生草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同时显著降低土壤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T3处理的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和交换性镁含量均最高。贵州高海拔区苹果园进行生草栽培,可以优先选择黑麦草和白三叶单播或混播。
关键词: 苹果 生草 土壤养分 光合特性 果实品质 贵州高海拔区


20个猕猴桃栽培品种在贵州乌蒙山区的引种表现
《中国南方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贵州乌蒙地区气候和综合性状优良的猕猴桃品种供生产中推广应用,引进中猕2号、翠香等20个猕猴桃栽培品种,从物候期、树体生长、果实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个品种在试验区内均能完成整个生育周期,能正常结实;其中,7个软枣猕猴桃品种的果实成熟时间最早,红阳及其余品种在8月下旬后陆续成熟;(2)供试品种表现出自身植物学特征,美味猕猴桃中猕2号、徐香、汉美、香绿和米良1号及毛花猕猴桃早旭和华特的树体生长势表现健壮且适应性强;(3)供试品种的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存在差异,中猕2号、翠香、金桃、天源红和龙城2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6.5%以上,风味酸甜,早旭和华特果形指数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果肉细腻。(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参试猕猴桃果实的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各种类综合得分排在前3位的品种为软枣猕猴桃天源红、仲夏红和龙城2号。根据2023年测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分并考虑品种结构配置,初步筛选出在贵州乌蒙山区适宜的特色品种,其中美味猕猴桃适宜品种为中猕2号和翠香,中华猕猴桃适宜品种为红阳和金桃,软枣猕猴桃适宜品种为天源红和L-15-10,毛花猕猴桃适宜品种为早旭,可满足当地猕猴桃产业对品种多样性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