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8个苹果砧木无融合生殖特性评价
《中国南方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平邑甜茶”“湖北海棠”“青砧1号”“青砧2号”“丽江山荆子”“毛山荆子109”“毛山荆子1012”以及“西府海棠”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去雄套袋、切除柱头、套袋自交和自然授粉4种处理,测定无融合生殖着果率、结籽率、种子千粒质量以及果实性状,评价不同苹果砧木的无融合生殖能力。结果表明:“西府海棠”在去雄套袋和切除柱头2种无融合处理后均不能正常着果、结籽,其余7个砧木品种着果率在4.05%~93.28%之间,结籽率在12.37%~64.92%之间。综合分析表明,“西府海棠”不具备无融合生殖能力,其余7个砧木资源均属于兼性无融合生殖。其中“平邑甜茶”的无融合生殖着果率为65.15%~86.81%,无融合生殖处理后的结籽率为64.92%~62.90%,无融合生殖能力最强。


玛瑙红樱桃胚败育果实和正常发育果实外观形态比较
《中国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胚败育对玛瑙红樱桃果实外观形态的影响,以不同发育时期玛瑙红樱桃胚败育果实和正常发育果实为试材,通过石蜡切片法观察统计其胚败育率,测定各时期果实平均单果重、果柄长度、果柄粗度、果实纵径和果实横径以及果皮色度L*、a*、b*值等,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玛瑙红樱桃果实的胚进入快速生长期后开始大规模败育,至成熟期败育率在75%以上;正常发育果实和胚败育果实生长发育趋势基本一致,成熟期胚败育果实平均单果重低于正常发育果实,果柄与正常发育果实相比稍长且较细;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胚败育果实L*值和a*值均低于正常发育果实,转色期胚败育果实b*值稍低于正常发育果实;其他时期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综上,玛瑙红樱桃胚败育果实与正常发育果实的外观形态没有明显差异,测定某一果实的外观形态指标不能判断其是否胚败育。


长期不同轮作模式对黄壤区稻田土壤碳氮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其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制定适宜的种植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在进行了2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中,选取水稻单作(RM)、水稻-小麦轮作(RWR)、水稻-油菜轮作(RRR)、水稻-绿肥轮作(RGR)四种种植模式,采集 0~20 cm和 20~40 cm土壤样本,测定有机碳、全氮、活性有机碳氮组分、碳氮转化酶活性,探究作物栽培模式与土壤碳氮养分及碳氮转化酶相互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各轮作处理 0~20 cm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较RM处理分别提高 22.7%~43.1%、8.3%~77.1%、38.9%~110.7%、31.4%~48.1%.TOC和EOC以RGR处理增幅最高,MBC以RWR处理增幅最高,DOC以RRR处理增幅最高.轮作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全氮及活性氮含量,其中RGR处理全氮、可溶性总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较RM处理分别提高了 31.8%、94.8%、24.9%、51.3%(P<0.05).轮作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碳氮转化酶活性,并降低了BG相对酶活性(RBG)和NAG相对酶活性(RNAG),其中RWR处理蔗糖酶(SUC)、过氧化氢酶(CAT)、β-1,4-葡萄糖苷酶(BG)、脲酶(URE)、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分别较RM处理提高 46.3%、45.2%、38.0%、30.9%、16.5%(P<0.05).20~40 cm土层,轮作处理也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碳氮养分含量及碳氮转化酶活性,以RGR效果最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养分含量与SUC、CAT、URE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NAG活性、RBG、RNAG则呈显著负相关,MBC是影响土壤酶活性最重要的土壤养分因子.[结论]通过合理轮作搭配豆科类绿肥及残茬含量高的作物可提高土壤碳氮养分含量、活性及酶活性,在本研究4个轮作模式中以水稻-小麦和水稻-绿肥轮作对土壤碳氮养分的提升效果最佳.


基于农业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的立体匹配网络研究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农机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在行驶边缘病态区域存在误匹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检测和多尺度代价体的立体匹配网络。首先,在特征提取阶段设计边缘分支网络和视差分支网络,利用边缘分支网络有效提取细小物体的几何轮廓信息,并将轮廓作为结构信息嵌入到视差分支网络中;其次,在构建匹配代价阶段设计一种多尺度代价体,不同代价体之间相互约束能够提高匹配像素与候选像素的相关性,同时融合多个代价体能够捕获更多的全局上下文信息进行正则化;最后,在Scene Flow、KITTI 2015以及Middlebury v. 3立体数据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EdgeStereo算法相比,提出的网络模型在Scene Flow、KITTI 2015以及Middlebury v. 3数据集的视差精度分别提高45.8%、14.8%和41.2%,为农业自动驾驶环境感知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农业自动驾驶 立体匹配 边缘检测 多尺度代价体 视差优化


不同龄期益蝽对粘虫各龄期幼虫的捕食功能
《环境昆虫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益蝽对粘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潜能,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益蝽若虫对粘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将益蝽按龄期进行24 h饥饿处理,以1头/罐置于塑料罐中,分别投喂不同数量和不同龄期的粘虫,统计不同龄期益蝽捕食粘虫的数量,使用圆盘方程拟合益蝽对粘虫的捕食功能曲线。结果显示,益蝽若虫对粘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其3龄、4龄、5龄若虫均能捕食粘虫3龄、4龄、5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益蝽3龄若虫对粘虫3龄、4龄、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4.50头、29.90头、4.50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306、0.200、1.042;处理时间分别为0.041 h、0.033 h、0.224 h。益蝽4龄若虫对粘虫3龄、4龄、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3.47头、15.60头、17.60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367、0.466、0.281;处理时间分别为0.030 h、0.064 h、0.057 h。益蝽5龄若虫对粘虫3龄、4龄、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7.80头、17.20头、8.50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557、0.327、0.286;处理时间分别为0.036 h、0.058 h、0.117 h。可知,益蝽对3~4龄粘虫有较好的控害潜能,对3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对5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最高。


云油茶良种在贵州低热河谷区引种表现评价
《中国油脂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油茶系列良种在贵州低热河谷区的引种栽培适应性,基于果实、种子、产量及油脂品质等性状指标对云油茶3号、云油茶4号、云油茶9号、云油茶13号和云油茶14号5个良种在贵州低热河谷区的栽培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5个云油茶品种果实性状中,单果质量最大的是云油茶14号,果实均匀度最好的为云油茶9号,果皮厚度最小的是云油茶13号,果形最圆的为云油茶9号和云油茶13号,鲜果出籽率和干出籽率最大的均为云油茶13号;5个云油茶品种种子性状中,单籽质量最大的是云油茶9号,种子均匀度最好的为云油茶3号,干籽出仁率、种子含水率和种仁脂肪含量最高的分别是云油茶13号、云油茶9号和云油茶4号;5个云油茶品种产量和油脂品质性状中,云油茶3号的3年平均结果量最高,为3.59 kg/株,云油茶13号的果油率最高,5个云油茶品种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90%以上,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分别是云油茶9号、云油茶14号和云油茶4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云油茶果实、种子、产量性状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云油茶品种的引种表现综合评价高低排序为云油茶13号、云油茶4号、云油茶3号、云油茶14号和云油茶9号。综上,可优先推荐云油茶13号、云油茶4号和云油茶3号在贵州低热河谷区进行推广种植,以丰富贵州低热河谷区油茶品种结构。


饲粮添加油脂和金荞麦对肉鸡肉品质和空肠黏膜miRNA表达谱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饲粮添加氧化油脂和金荞麦对肉鸡肉品质和空肠黏膜miRNA表达谱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882肉仔鸡公鸡24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Ctr、Ox、Fag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新鲜油脂、氧化油脂、新鲜油脂+2%金荞麦。试验期为42 d。结果显示:氧化油脂可显著增加胸肌24 h pH和腿肌滴水损失(P <0.01),显著降低胸肌肉色a*值(P <0.05);金荞麦可显著增加腿肌肉色L*和a*值(P <0.05);Ctr vs Ox,Ctr vs Fag,Ox vs Fag三个比较组的差异表达miRNAs分别为25、27、24个;这些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显著富集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紧密链接、m TOR和TGF-β等信号通路;根据表达丰度和表达差异分析,共筛选了17个差异表达miRNAs,它们可作为氧化油脂和金荞麦调控肠道屏障功能的候选基因,进一步研究氧化油脂和金荞麦通过表观遗传学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综上所述,饲粮添加氧化油脂和2%金荞麦均可改变肉鸡肉品质,影响空肠黏膜miRNAs的表达谱。


伞形科13种植物CH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在伞形科不同植物中的结构特征,为了解类黄酮化合物在伞形科植物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伞形科六合黄心芹(Apium graveolens‘Liuhe Huangxinqin’)、津南实芹(A. graveolens‘Jinnan Shiqin’)、文图拉(A. graveolens‘Ventura’)、八卦洲水芹(Oenanthe javanica‘Baguazhou’)、溧阳白芹(O. javanica‘Liyang Baiqin’)、老山芹(Heracleum moellendorffii)、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白芷(Ammi majus)、茴香(Foeniculum vulgare)、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野生胡萝卜(Daucus carota)以及欧芹(Petroselinum crispum)13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NCBI数据库检索及基因克隆测序,比对所得各物种CHS基因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并进行氨基酸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预测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伞形科13种植物的CHS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在1 187~1 197 bp,编码395~398个氨基酸,CHS基因序列比对一致性为90.02%,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的一致性为93.51%;CHS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不含跨膜区域,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均定位于细胞质中。系统进化树显示,除野生胡萝卜DcCHS外,其余伞形科12种植物的CHS处于同一分枝上,其他相同科植物的CHS均能聚在一起。【结论】CHS蛋白在伞形科六合黄心芹、津南实芹等12种植物中具有较高保守性及稳定性,预测其可发挥类似的功能,而野生胡萝卜DcCHS在进化树中与伞形科植物距离较远,在功能上可能存在差异。
关键词: 查尔酮合成酶 伞形科 野生胡萝卜 生物信息学 系统进化树


木霉GYSW-6mL在百合根际土壤的定殖及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木霉GYSW-6mL在百合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规律及对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木霉菌在田间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分析GYSW-6mL在不同酸碱性百合根际土壤定殖动态规律,同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GYSW-6mL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GYSW-6mL在土壤中的定殖呈波浪形变化趋势,在碱性土壤中的定殖显著高于酸性土壤。GYSW-6mL施入后,真菌物种多样性下降,但丰富度上升,细菌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上升;从微生物组成分析,在真菌门水平中,GYSW-6mL施入显著降低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提高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体现在属水平上,降低青霉菌、篮状菌、Arcopilus、毛壳菌和镰刀菌的相对丰度,提高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在细菌门水平中,提高酸杆菌门、疣微菌门、芽单胞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结论】GYSW-6mL在碱性百合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显著高于酸性土壤,GYSW-6mL处理后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物种多样性下降,但丰富度上升,细菌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上升。


基于50K液相芯片分析贵州香稻资源遗传多样性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贵州香稻资源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促进贵州香稻在育种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0K液相基因芯片对78份香稻材料、2份不香的贵州培育品种、粳稻对照日本晴、籼稻对照9311共82份进行全基因组基因型检测,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经过严格过滤,获得35 344个高质量SNP位点,期望杂合度平均为0.328 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平均为0.216 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328 2,标记缺失率平均为0.004 0;Shonnon指数平均为0.506 0;PIC值平均为0.271 4,大于0.250 0的SNPs位点占比达78.59%,说明获得的SNPs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和可信度.群体结构分析表明,有66份资源遗传背景相对比较单一,但材料的少数遗传成分具有多源性;82份水稻资源可被划分为6个亚群,贵州香禾材料共分为3类,说明遗传背景存在差异;而贵州培育香稻与9311聚为一类,多为籼稻材料.[结论]遗传参数结果说明贵州香稻品种间的位点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贵州香禾是一类特殊的香稻,且组间有很好的区分度,遗传背景存在差异;贵州培育香稻多为籼稻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