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花超微粉体理化功能特性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以红花为原料,探究超微粉碎技术对红花粉理化、结构以及营养特性的影响。经超微粉碎后,得到3种不同粒径的红花粉,对色泽、容积密度、水合特性、流动性、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探究对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其充填物性和水合特性呈上升趋势(P<0.05),在最小粒径(D50=73.68μm)下,其容积密度、水溶性、持水力和溶胀性较最大粒径(D50=197.90μm)分别提升了40.43%、10.02%、49.23%和17.64%。粒径的降低能够提升红花粉的流动性,休止角和滑动角分别从42.11°、45.02°降低到34.63°、28.04°。X射线衍射的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并未改变红花粉的晶体结构。在营养价值方面,粒径的降低能够提高有效活性成分的溶出并提高其生物活性,总酚和总黄酮的溶出量分别从5.66、14.27 mg/g提升至7.71、15.22 mg/g,阳离子交换能力提升了14.28%。研究表明超微粉碎技术能够通过降低红花粉的粒径,提高理化和功能特性,该实验可为红花粉的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的苜蓿最适灌溉方式研究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5
摘要:为探求不同灌溉方式对苜蓿的影响并优选最适宜该地区的灌溉方式,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区对比试验,探讨新疆乌昌地区3种主要灌溉方式(W1浅埋式滴灌、W2地表滴灌和W3平移式喷灌)对苜蓿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优选适宜于该地区苜蓿生产的节水灌溉方式。结果表明,W1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苜蓿生长期内0~60 cm土壤含水量都显著高于W2和W3处理(P<0.05)。W1处理苜蓿三茬总产量最高,为14 379.4 kg·hm-2,较W2和W3三茬平均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1.76%、46.15%。W1处理和W2处理三茬相对饲喂价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W1处理三茬平均相对饲喂价值最高为121.3,其营养品质最好。利用熵权-TOPSIS法加权计算相对贴近度Si,最终得出W1处理贴近度最大,为0.522,是本试验中最优的方案,该处理既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又能提高水分生产效能。研究表明,浅埋滴灌可以明显提高苜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地区可选用浅埋滴灌作为苜蓿适宜的节水灌溉方式。
关键词: 浅埋式滴灌 紫花苜蓿 营养品质 熵权-TOPSIS 灌溉方式


新疆甜菜害虫的发生现状
《中国糖料 》 2025
摘要:【目的】为明确新疆甜菜害虫发生现状。【方法】通过田间系统害虫普查与监测方法,对新疆甜菜种植区域的甜菜害虫种类、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新疆甜菜害虫大约有41种/类,隶属于2纲5目15科,以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为主要类群。新疆甜菜田常发害虫主要有筒喙象、象甲类、地老虎类、潜叶蝇、跳甲、叶螨、大龟甲、旋幽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偏重发生或大发生的害虫有叶螨、地老虎、甘蓝夜蛾、甜菜夜蛾,中等发生的害虫有筒喙象、甜菜跳甲,间歇性爆发害虫有旋幽夜蛾、草地螟、象甲,区域性偶发害虫有甜菜大龟甲、红头纹豆芫菁,零星或偶发害虫有甜菜潜叶蝇、白星花金龟、棉铃虫、牧草盲蝽、亚洲玉米螟等。【结论】掌握区域性甜菜害虫种类及危害情况,对靶标害虫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2个典型甜瓜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来源解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新疆2个典型甜瓜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来源,选取183份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参照《土壤重金属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DB 65T3974—2017),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土壤样品中Cr、Ni、As、Cd、Pb、Cu 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计算土壤样品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累积污染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使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样品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进行评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解析了样品中6种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土壤样品6种重金属中As和Cd最大值均超过了风险筛选值,污染程度相对较高。2个产区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达到了3.74、1.40,分别为重度污染和轻度污染。地累积指数方面,2个产区均以As为最高,即均以As污染程度为最高。污染重金属对儿童的健康风险高于成人,经口摄入途径的贡献率相对较高。土壤中Cr、Ni、Cu可能来源于成土母质,人为活动是样品中As、Cd、Pb的重要来源。综上,需通过多种方式降低人为活动对研究区甜瓜土壤As、Cd污染的影响。


乳源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耐药与毒力特征及基因组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无乳链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明确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毒力和基因组特性对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平板划线法将乳样接种于血平板上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镜检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分离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菌的8种耐药基因和14种毒力基因,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菌进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基因组功能分析。【结果】本研究从36个样本中成功分离出2株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表现为白色、圆形、光滑且凸起的菌落,镜检可见紫色球状革兰阳性菌体。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呈β-溶血,接触酶试验结果为阴性。2株分离菌16S rDNA PCR扩增均获得大小为1 500 bp的条带,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与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相似性均>99.93%,从分子水平上鉴定2株分离菌为无乳链球菌,并将其分别命名为S1、S2。血清型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菌株S1血清型为Ⅱ型,分子分型为ST312;菌株S2血清型为Ⅲ型,分子分型为ST30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1和S2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西林、头孢噻呋、磺胺异噁唑和复方新诺明表现出高度敏感性。菌株S1对四环素和克林霉素耐药,而菌株S2则对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此外,菌株S2中检测到tetO和ermB耐药基因,其他耐药基因未被发现。在毒力基因方面,菌株S1和S2均检测到了cfb、bca、iagA、bibA、cspA、pavA、sip、hylB和fbsA基因。基因组分析显示,菌株S1具有一条大小为2.44 Mb的环状染色体,GC含量为36.34%,预测含有2 448个基因。菌株S2的环状染色体大小为2.56 Mb, GC含量为36.59%,预测含有2 576个基因。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菌株S1与英国无乳链球菌NCTC13947株一致性最高;S2与英国无乳链球菌NCTC8184亲缘性最近。【结论】本研究从36份奶牛乳房炎样本中分离得到2株无乳链球菌S1和S2,对多种抗菌药敏感,但同时也表现出耐药性。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其耐药和毒力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和毒力提供了数据支持。


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以及2个待审品系为材料,对小麦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7份小麦材料多样性指数在1.96~2.08,多样性指数整体较优,其中千粒重最大为2.08,穗下节长最小为1.96。穗粒数与株高、旗叶宽、旗叶面积和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下节粗、旗叶长均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下节粗、旗叶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旗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049%。结合3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权重,综合得分排名前10的材料依次为新春35号、新春45号、新春41号、新旱688、粮春1571、新春8号、新春20号、粮春1242、新春18号和新春16号,可作为优良品种推广种植。


响应面优化沙棘叶总黄酮的亚临界水提取工艺
《保鲜与加工 》 2025
摘要:为提高沙棘叶副产物利用率,研发并优化适于工业化生产的沙棘叶总黄酮提取工艺。以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亚临界水提取沙棘叶总黄酮工艺,并与溶剂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个单因素中,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对沙棘叶总黄酮得率影响较大,依次分别为: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但提取压力对其无显著影响;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130℃,提取时间19 min,料液比1∶26(g/mL),在此条件下,沙棘叶总黄酮得率可达6.87%±0.15%,分别为传统溶剂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的1.95倍和1.81倍。本研究为生产中沙棘叶总黄酮的提取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的方法,也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壤土含水量的南疆"干播湿出"棉田出苗水调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通过分析新疆南疆壤土条件下不同土壤含水量的棉田“干播湿出”滴施不同频率出苗水,对棉田出苗率、农艺性状和根系分布的影响,探索壤土条件下“干播湿出”适宜出苗水频率,为新疆南疆棉花“一播全苗”提供理论支撑。以陆地棉‘J8031’为供试材料,在土壤含水量10%~15%、15%~20%、20%~25%条件下,分别设置滴1、2、3次出苗水。结果显示,随着滴出苗水频率的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土壤EC值逐渐降低,同一土壤深度下种穴的土壤EC值小于膜边位置,同一种穴或膜边位置下土壤深度5 cm土壤EC值小于10 cm处;出苗率表现为滴2次出苗水时最大,滴1次出苗水时最小,且有“断头苗”和“卡脖子苗”现象出现;株高、茎粗、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随着出苗水频率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高频率出苗水与根系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出苗水滴水频率的增加和侧根系的向水特性,使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体积逐渐增加,但根直径在滴3次出苗水时最小。分析结果表明,壤土条件下,在土壤含水量10%~15%、15%~20%、20%~25%时,棉花“干播湿出”滴2次出苗水可以满足棉种萌发、出苗,且在苗期农艺性状和根部形态表现较好。
关键词: 南疆 棉花 土壤含水量 干播湿出 出苗水 苗期 壤土


新疆冬小麦种质资源粒重基因的分布与育种适用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粒重是重要的产量构成因素之一,也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数量性状。为了解粒重基因在新疆小麦的分布及相关分子标记在育种上的适用性,以253份新疆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KASP(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并与2个年份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等育种选择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优异等位基因TaSus1-7A-Hap1、TaCwi-A1b、TaTGW-7Aa、TaGS5-A1b、TaGS2-A1b、TaGS-D1a、TaSus2-2B-HapH、TaTGW6-A1a、TaGW2-6B-Hap3和TaSus2-2A-HapA在参试材料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00%、100%、84.98%、56.92%、51.78%、39.13%、33.20%、11.07%、3.16%和1.58%;14对等位基因在参试材料中共出现118种组合;标记GS5-2334-SNP、TaGS2-A1-239IND2、TGW7-986-SNP和GW2-6B-721SNP可应用于小麦粒重的辅助选择;被检测标记的连锁基因均与1个或1个以上育种性状显著相关;GS5-2334-SNP连锁基因TaGS5-A1对粒宽的效应达36.65%,对千粒重效应次之(27.76%),GS5-2334-SNP连锁基因TaGS5-A1对株高和穗粒重、 GW2-6B-721SNP连锁基因TaGW2-6B和TGW7-986-SNP连锁基因TaTGW7对粒长、Sus2-2A-20SNP连锁基因TaSus2-2A对穗粒重、千粒重和粒宽的效应均达到10%以上。本研究结果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