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运输时间对鲜食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 》 2025
摘要:为了探明鲜食枣在常规包装下的常温运输时间,以鲜食枣京沧1号蟠枣为试材,研究不同运输时间(0、2、3、4、5、6和7 d)对蟠枣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蟠枣腐烂率和质量损失率逐渐升高,运输5 d后,蟠枣腐烂率显著升高;果皮转红指数上升,色差L*值和b*值持续下降、a*值呈上升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运输5 d后达到峰值,为31%。为此,蟠枣运输时间应在5 d内,可较好地保持果实商品性,为鲜食枣的贮运和保鲜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有机物料对南疆黏质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输入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碳源物质输入量,指导有机物料合理利用,为板结黏质土壤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论参数。【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农家肥组(N)、生物炭组(T)、生物菌肥组(J)、商品有机肥组(S)、矿源黄腐酸钾组(H)5个不同有机物料组,每组设置50%推荐量、100%推荐量和150%推荐量3个梯度处理,以不施用有机物料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数量,探讨5种不同有机物料(碳源物质)对黏质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相比,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均能降低土壤盐分含量、pH和电导率,其中矿源黄腐酸钾和生物菌肥处理的抑盐效果较好。(2)与对照相比,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均能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生物菌肥、生物炭、农家肥处理的效果较好。(3)农家肥处理对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较好的提升效果,生物炭处理对土壤真菌数量有较好的提升作用。【结论】综合各有机物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农家肥是该试验区较适宜的黏质土壤改良剂,推荐用量为36 t/hm2。
关键词: 土壤改良 黏质土壤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微生物 南疆


地膜覆盖和灌溉量对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5
摘要:为探究不同地膜覆盖和灌溉量对南疆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棉花地开展试验,以裸地(M0)为对照,设置高堡膜覆盖(M1)和普通PE地膜覆盖(M2)2种地膜处理,以及3 150(W1)、4 050(W2)、4 950 m3·hm-2(W3)3个灌溉量,分析了不同地膜覆盖和灌溉量对棉田0~60 cm土壤含水率、盐分、水盐分布均匀系数、盐分变化量和脱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21—2022年,随着灌溉量的增加,棉田土壤的含水量均呈上升趋势,盐分显著降低。棉田土壤水分的纵向运移能力均显著提高,膜间上层土壤盐分的淋溶效果显著,但水分分布均匀度和盐分分布均匀度均逐渐下降,盐分变化量和脱盐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M1处理0~6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率较M0和M2处理分别高5.76%~14.03%和0.86%~2.22%,且M1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水分分布的均匀度。随着时间的推进,各处理上层(0~30 cm)的土壤含盐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下层(30~60 cm)的土壤含盐量逐渐升高;M0处理0~60 cm土层平均含盐量较M1和M2处理分别高24.22%~35.87%和18.88%~30.64%,M1和M2处理的盐分分布均匀度下降。在二者互作条件下,W3M1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最高,2021、2022年分别为26.48%、23.99%,水分的纵向运移能力显著提高,上层土壤盐分降低,W3M2(2021)、W3M1(2022)的盐分变化量和脱盐率最高,分别为0.33 g·kg-1和38.66%、0.33 g·kg-1和45.65%。综上所述,在高堡膜覆盖条件下,采用4 950 m3·hm-2的灌溉量时,可提高棉田土壤含水率,显著降低膜间土壤含盐量,有利于土壤排盐,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促进棉花根系的生长。


生物炭对中重度盐胁迫下棉花苗期根系形态及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生物炭对中重度盐胁迫下棉花苗期根系生长及其根系分泌物的调控作用,本试验利用盆栽,向中度和重度盐碱土壤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对照)、0.5%、1%、2%的棉秆炭和磷酸改性棉秆炭,测定了苗期棉花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以及根系甲酸、乙酸和草酸等分泌物的量。结果表明:土壤盐度的增加显著抑制了苗期棉花根系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在中度和重度盐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相比添加2%的生物炭和磷酸改性生物炭处理的棉花总根长分别显著增加了55.92%和43.69%,根系体积分别显著增加了41.73%和55.88%,而0.5%的生物炭处理的棉花总根长降低了25.31%。使用未改性的生物炭主要增加了苗期棉花根系甲酸含量,而磷酸改性生物炭则显著增加了根系中草酸、甲酸和柠檬酸的含量。可溶性总糖与土壤pH和总盐呈显著正相关,棉花根系甲酸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草酸、甲酸和柠檬酸含量分别与棉花根系生长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在中度或重度盐分土壤中施用2%磷酸改性生物炭对提高棉花根系生长和耐盐生理特性方面的效果优于未改性生物炭。


基于改进UNet模型的核桃树枝条分叉点定位与修剪位置选择
《农业工程学报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定位核桃树枝条分叉点,筛选枝条修剪位置,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改进UNet模型与图像处理的枝条分叉点定位与修剪位置选择方法。首先,改进语义分割模型,VGG16-UNet中添加MCA(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attention)模块,命名为VMfd-UNet,实现核桃树树干和枝条的识别与分割;其次,提取掩膜细化处理,根据枝条相交情况、相对位置关系,结合图像处理与深度信息定位枝条分叉点;最后,以k-means聚类枝条分叉点三维坐标的欧几里得距离计算出质心,取距离质心最近的枝条分叉点作为修剪位置。试验表明,VMfd-UNet在整个数据集上的平均像素精度m PA和平均交并比mIoU分别比VGG16-UNet高4.86、4.85个百分点,在验证集上表现优异,树干和枝条的mPA分别达到96.71%和90.42%,mIoU分别达到90.27%和79.86%,参数量为35.73 M。以枝条分叉点选择修剪位置,平均准确率达到83.2%。该研究可为核桃树准确定位修剪点提供位置参考与技术支持。


沙棘多糖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免疫功能低下的缓解作用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价沙棘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Hippophae rhamnoides L.,PHR)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导致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低下的缓解作用,以分离制备的PHR为供试品,将小鼠分为空白组、环磷酰胺模型组、PHR低、中、高(100、200、400 mg/kg)剂量组。利用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后,灌胃PHR,利用体质量称量、碳廓清、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甲基噻唑基四唑盐比色法[(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assay,MTT)]测定各组动物免疫器官指数、吞噬指数、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免疫器官指数、吞噬指数、血清中IgG、IgM、TNF-α、IFN-γ、IL-6含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极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PHR各剂量组对以上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PHR中、高剂量组的作用效果显著(P<0.05)。因此PHR可以缓解环磷酰胺导致的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低下。


苯乙酮气相熏蒸抑制葡萄采后灰霉病菌的作用机理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霉病是葡萄采后贮藏的主要病害之一,探索苯乙酮气相熏蒸对灰霉病菌的抑制机理。当苯乙酮为最低抑菌浓度时,通过电镜观察灰葡萄孢菌丝形态和结构的变化,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灰葡萄孢脂质和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同时测试苯乙酮对葡萄灰霉病的熏蒸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苯乙酮气相熏蒸对灰葡萄孢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MIC)为62.50μL/L。体内条件下,对照组葡萄的病斑直径为MIC苯乙酮处理组的2.58倍(P<0.05),而2×MIC苯乙酮处理组则未出现发病症状。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到灰葡萄孢受苯乙酮熏蒸后,其菌丝形态表面粗糙,出现干瘪、皱缩的现象,细胞内出现空腔,细胞质基质减少,局部伴有质壁分离现象,而对照组形态和结构则正常。与对照组相比,经苯乙酮气相熏蒸后,灰葡萄孢脂质中神经酰胺类(Cer)显著上调,而磷脂类(PE、LBPA、PS、CL、PA)等显著下调。经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差异极显著的通路为AGE-RAGE信号通路和鞘脂代谢。苯乙酮气相熏蒸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脂肪酸为22个,上调和下调脂肪酸分别为10个和12个。苯乙酮气相熏蒸能够破坏灰葡萄孢的形态和结构,通过影响其鞘脂代谢和脂肪酸进而控制脂质合成,体内和体外条件下均表现出抑制灰葡萄孢的生长,本研究为研制熏蒸剂应用于葡萄采后灰霉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疆部分地区奶牛源大肠杆菌的流行性与耐药性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新疆部分地区奶牛养殖场患病奶牛乳和环境中大肠杆菌流行情况及耐药性,为该地区大肠杆菌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平板划线法对新疆部分地区的4个集约化养殖场171份样本(55份患病奶牛乳样本、116份环境样本)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及PCR法对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分析。【结果】从171份样本中共分离出45株大肠杆菌,其中8株来自患病奶牛乳样本,分离率为14.55%(8/55),37株来自环境样本,分离率为31.90%(37/116)。所有分离株均呈粉红色圆形菌落,革兰染色镜检呈红色、短杆的革兰阴性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乳糖、甘露醇、靛基质与MR检测呈阳性,氧化酶、H2S、VP和西蒙氏柠檬酸盐检测呈阴性,符合大肠杆菌生化特点。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头孢噻吩、氨苄西林、链霉素和四环素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82.22%、48.89%、33.33%和33.33%,而对美罗培南、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表现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均在85.00%以上,其中有16株大肠杆菌为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率为35.56%。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分离株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的阳性率为13.33%,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ddA1和strA的阳性率分别为6.66%和11.11%,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和tetC的阳性率分别为13.33%和33.33%。【结论】新疆部分地区奶牛养殖场分离的大肠杆菌主要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且多重耐药情况严重。


补光光质和基质含水量对黄瓜幼苗形态调节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补光光质和基质含水量对黄瓜幼苗形态调节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温室黄瓜幼苗为研究对象,补光光质设置白、红配比2∶1(L1),全白光(L2),白、红、蓝配比2∶1∶1(L3)3个处理,基质含水量设置55%(W1)、75%(W2)和95%(W3)3个水平,以自然光照射下基质含水量75%为对照(CK),探究不同处理对黄瓜幼苗形态建成、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补光可显著改变黄瓜幼苗形态指标、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在L1W2处理下,黄瓜幼苗的株高显著高于CK,最大叶面积显著小于CK;在W3处理时L3补光条件下幼苗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显著高于L1和L2补光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在不同光照间差异较大;根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在L1光照条件下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L3光照条件下W2处理显著大于其他2个处理。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知,W1处理在各种光质中得分均最低,3种光照条件下同一水分处理中L3光照条件下得分最高,在L3W3处理下黄瓜幼苗综合生长特性最好。以上研究结果为黄瓜幼苗补光和灌溉量的优化模式提供了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