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臭氧、1 MCP和乙烯吸收剂组合处理对番茄保鲜效果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保鲜剂组合处理对番茄保鲜效果的影响。分别进行以下处理:乙烯吸收剂和臭氧组合处理,1-MCP和臭氧组合处理,乙烯吸收剂(EA)和1-MCP及臭氧组合处理,以不进行三者处理为对照。臭氧间隔处理浓度为17.14 mg/m~3,时间15 min,用微孔膜包装,每袋7.5 kg,于(10±1)℃下贮藏。并通过测定番茄硬度、呼吸速率、营养成分、代谢产物、酶活性和香气含量等指标来确定处理番茄的最佳的保鲜剂组合。结果表明:与其它处理相比,采用O_3+EA+1-MCP处理可较好地保持番茄硬度,抑制呼吸,减缓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含量的降低,抑制丙二醛的积累、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保持番茄的香气含量。O_3+EA+1-MCP处理对番茄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谷子杂交种产量及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型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2016年设置3点试验,鉴定谷子杂交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为开展强优势谷子杂交种的选育和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挖掘提供依据和支撑。结果表明,供试谷子杂交种中572227、5695等5个杂交种的产量超标优势28.59%~38.61%、超亲优势30.37%~57.30%,优势较强,为强优势杂交种;56813、51861、54359三个杂交种的产量超标优势9.26%~19.95%、超亲优势>10%,为中优势杂交种;51813、3813等6个杂交种的产量超标优势-14.71%~2.67%,超亲优势-6.17%~57.85%,为弱优势组合。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为:强优势杂交种出谷率表现出杂种优势,弱优势杂交种出谷率表现出杂种劣势,出谷率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吻合度较高,杂交种的产量优势是建立在高结实性基础之上的;强优势、中优势杂交种的单穗质量、穗粒质量均表现出杂种优势,大部分弱优势杂交种的单穗质量、穗粒质量也表现一定的杂种优势,不同类型杂交种的杂种优势程度不同,与产量杂种优势吻合度较高;穗长、穗粗杂种优势比较明显,与产量优势吻合度较高;千粒质量杂种优势不明显,且无规律性。综合超标优势和超亲优势的相关分析结果,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穗粒质量、出谷率、穗长、单穗质量、穗粗。


海藻糖合酶磁性交联酶聚集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一步法合成了氨基化MNPs,以其为磁源,制备了海藻糖合酶M-CLEAs,考察了M-CLEAs的制备条件和酶学性质.结果表明,当酶蛋白与壳聚糖修饰的磁性粒子(MNPs-CS1)、戊二醛及壳聚糖浓度比分别为1∶4、1∶1、1∶2时,所得海藻糖合酶M-CLEAs的酶活回收率最高,达到68%.海藻糖合酶M-CLEAs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 H为7.0,对热和p H的耐受性均优于游离海藻糖合酶,并且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数字PCR在转基因水稻拷贝数鉴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作物中插入外源基因拷贝数等分子特征是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但是以往的拷贝数鉴定方法存在操作性差等不足,因此亟需操作简单且准确的鉴定方法。应用微流滴数字PCR方法鉴定转基因水稻中插入目的基因的拷贝数,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4个重复样品的目的 /内标准基因的比值分别为674/662、516/541、737/759、528/571,均值为0.97,因此验证的目的基因拷贝数为1,与Southern杂交结果一致。微流滴数字PCR作为插入外源基因拷贝数鉴定的新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度高、设计灵活等优点。


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子基础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猪源链球菌(S.suis)血清型的流行特点、主要毒力基因的分布及致病力情况,本研究针对来自我国部分地区800份疑似S.suis发病猪的病料样品进行S.suis的分离鉴定、血清型分型、致病力试验及主要毒力基因型检测。研究结果显示,在800份样品中分离到41株S.suis(5.13%);其中,血清型2型或1/2型S.suis 10株(24.4%),3型6株(14.6%),8型3株(7.3%),9型7株(17.1%),21型1株(2.4%),未定型14株(34.1%);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以1×108 cfu/mL S.suis菌液接种昆明小鼠,41个分离株中具有致死性的菌株19株,其中6株致死性较强,13株致死性较弱;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gdh、fbps、orf2、gapdh、sly、ef和mrp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00%、82.9%、75.6%、41.5%、39.0%、19.5%和12.2%,以gdh+orf2+fbps+gapdh型(9株)、gdh+orf2+fbps型(8株)和sly+gdh+orf2+fbps+gapdh型(6株)为主要的毒力基因型。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S.suis各血清型的流行情况,初步探明S.suis致病力的强弱,为深入开展S.suis防控技术研究及其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在鲜切黄瓜中的生长行为及预测模型建立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不同温度条件下鲜切黄瓜中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预测模型,将新鲜黄瓜切丁,添加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分别在10、15、20、25、30和35℃下的恒温条件下贮藏,以观察细菌的生长。使用USDA综合病原体建模程序(USDA-IPMP)拟合每个温度下每种细菌的生长曲线,以找出描述该细菌生长的最适初级生长模型,并拟合得到最大比生长速率。通过温度对初级模型中最大比生长速率的生长动力学拟合,分别建立Ratkowsky、Huang rate、Cardinal、Arrhenius-type二级生长模型,并进行数学评估和实测样品验证。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生长曲线显示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表现出三个阶段,包括延滞期,指数期和稳定期。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延滞期时间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相反,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速率随着孵育温度而增加,由此表明风险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使用Baranyi和Huang初级模型分析两种病原体的生长曲线,使用Ratkowsky、Huang平方根模型、Cardinal和Arrhenius模型描述温度对贮藏时间细菌生长的影响,同时应用实验数据和样品实测验证评估所建立的预测模型。从该研究中获得的结果和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鲜切黄瓜产品中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


精卵融合相关基因CD9和CD81在绵羊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D9和CD81是哺乳动物精卵融合重要的候选因子,其在机体内组织表达情况尚不清楚。为了初步探讨CD9和CD81基因在绵羊(Ovis aries)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利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semi-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q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对两个基因在卵泡期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和苏尼特羊(低繁殖力)各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D9和CD81基因在两种绵羊的14种组织中均有表达;CD9基因表达量在两个品种绵羊输卵管组织中都最高,且在小尾寒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都极显著高于苏尼特羊(P<0.01);在小尾寒羊卵巢和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垂体和子宫(P<0.05),在苏尼特羊下丘脑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卵巢和垂体(P<0.05)。CD81基因在小尾寒羊繁殖轴组织中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苏尼特羊(P<0.01);CD81基因表达量在小尾寒羊下丘脑组织中最高(P<0.01),在垂体和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卵巢和子宫(P<0.01);CD81基因表达量在苏尼特羊卵巢组织中最高(P<0.01),在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垂体、输卵管和子宫(P<0.01)。研究结果提示CD9和CD81基因可能与绵羊繁殖力有关,为初步揭示绵羊繁殖性能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绵羊 精卵融合 CD9基因 CD81基因 组织表达


烹调对蔬菜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洋葱、芹菜、韭菜、菠菜、卷心菜和番茄为材料,采用福林酚试剂法和铝离子显色法分别测定经爆炒、焯、煮、微波4种方式处理后不同蔬菜中的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并以转移率、保存率和损失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考察。结果显示:煮处理后,蔬菜中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明显下降,番茄中总多酚损失率高达42.14%,韭菜和菠菜的总黄酮损失率均超过40%;微波和焯处理后,蔬菜中多酚和黄酮向汤中的转移量较多,其中,微波处理后黄酮的转移率均超过35%;爆炒后蔬菜中的总多酚保存率相对较高,洋葱、韭菜、菠菜中总多酚损失率均低于10%。热烹调处理使蔬菜中部分黄酮和多酚发生降解,爆炒处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蔬菜中的多酚和黄酮。
关键词: 蔬菜 烹调方式 总多酚 总黄酮 损失率 保存率 转移率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不同商业酿酒酵母对玫瑰香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HS-SPME)提取玫瑰香葡萄酒的香气组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香气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不同商业酿酒酵母对玫瑰香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共检测出54种香气成分,包括9种萜烯类、30种酯类、9种醇类、4种酮类、1种脂肪酸类和1种芳烃类,不同酒样的总香气含量略有差异,但均以醇类和酯类为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6种商业酵母发酵的玫瑰香葡萄酒在前3个主成分三维分布图中位置分散,玫瑰醚、香茅醇、1-己醇和苯乙烯与酵母K1相关,α-松油醇、异丁酸乙酯、乳酸乙酯和异丁醇与酵母R-HST相关;辛酸甲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和辛酸与酵母DV10相关;2-辛烯酸乙酯和正癸醇与安琪葡萄酒果酒专用酵母相关;柠檬烯、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庚酯、丁二酸二乙酯、反式-4-癸烯酸乙酯、2-甲基-1-丁醇、1-庚醇和1-辛醇与酵母E491相关,上述香气成分在有相关性的酒样中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酒样。关键呈香成分分析结果表明,RC212发酵的玫瑰香葡萄酒中关键呈香成分有14种,包括里那醇、玫瑰醚、香茅醇、香叶醇、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3-甲基-1-丁醇、2-苯乙醇、大马酮、6-甲基-5-庚烯-2-酮和辛酸;其余5种商业酿酒酵母发酵的玫瑰香葡萄酒中关键呈香成分除上述14种外,还包括异丁酸乙酯。关键香气成分是玫瑰香葡萄酒特征香气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可能由于各香气成分OAV值不同及香气成分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商业酿酒酵母条件下玫瑰香葡萄酒的香气轮廓存在差异。
关键词: 玫瑰香 酿酒酵母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