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以中牟县为例
《河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中牟县为例,构建了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研究区1990、1995、2000、2003、2005、2007、2008年7个时段的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近20年,中牟县农业生态安全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0年是研究区农业生态安全变化的转折点,安全状态从1990年的风险态下降到2000年的恶化态,从2000年起,农业生态安全有所回升,安全等级处于Ⅳ-Ⅴ-Ⅳ级。在分析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春灌模式对晚播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华北严重缺水区晚播冬小麦耗水规律及高产高效灌溉制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灌水(W0)、1水(W1,拔节水)、2水(W2,拔节水+开花水)、3水(W3,起身水+孕穗水+开花水)和4水(W4,起身水+孕穗水+开花水+灌浆水)等五种春季灌溉模式,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晚播冬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在晚播且免浇冬水条件下,春季每增加750m3/hm2的灌溉水量则减少土壤水消耗量约440m3/hm2,增加小麦总耗水量约230m3/hm2;从播种到拔节,小麦阶段耗水强度低,此生育阶段控制灌溉可显著降低总耗水量;春季第一水推迟至拔节期可提高土壤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比例至50%,土壤水利用率增加;开花前仅灌一次拔节水可基本满足拔节-开花期耗水需要,其群体库容量与开花前灌起身水+孕穗水模式无显著差异,且由于相对降低了开花期群体叶面积,显著增加了群体粒叶比;晚播密植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是群体库容形成的主要贡献因素,在保证大库容建成条件下,灌浆期灌水会降低开花前贮藏物质向籽粒再转运比例,而后期控水可显著提高开花前贮藏物质再转运比例和对库容填充的贡献率,且较高的群体库源比增强了库对源的反馈促进作用,使花后单位叶面积的物质生产能力提高,这可补偿后期水分亏缺对叶片光合生产的不利影响。连续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晚播密植条件下,春季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可以实现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统一。


解淀粉芽孢杆菌YN-1发酵条件的优化
《河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对解淀粉芽孢杆菌YN-1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和培养时间对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其对脂态类抗生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发酵液抑菌效果和脂态类抗生素含量2种指标的优化培养条件均为:温度25℃、转速140r/min、培养时间60h。


玉米亲本间蛋白水解酶差异表达分析初探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复性电泳技术,研究了杂交玉米洛玉23与亲本间蛋白水解酶在pH4.5、7.0、8.5条件下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①杂交F1代和双亲在蛋白水解酶的种类和酶活上差异显著,比双亲多检测到15、16、18、19、26、31、54、73、113kD9条新酶带。②45kD酶带在玉米的叶片和叶鞘中均检测到,40kD酶带仅在叶片中检测到,可能是跟叶片的发育调控和叶片中众多功能的调控有关。40kD和45kD酶带在酸性、中性、碱性条件下均检测到,以pH8.5时表达最强。③杂交F1代叶片中的蛋白水解酶在不同pH下酶带表达存在差异,pH7.0比pH4.5多检测到16、18、19、31、73kD5条新酶带;pH8.5比pH7.0多检测到15、54、218kD3条酶带,pH8.5新出现的3条酶带很可能是位于叶绿体或细胞质内的碱性蛋白水解酶,可能参与Rubisco酶的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