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拟南芥K~+转运蛋白AtKup1基因的DNA改组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源重组法制备钾离子转运蛋白基因TRKI和TRK2缺失的酿酒酵母钾营养缺陷型。通过RNA反转录PCR方法从拟南芥幼根扩增获得片段长度为2 139bp的AtKup1基因,以此片段为膜板,采用DNA重排技术,经DNase I降解,Primerless PCR和Primer PCR建立AtKup1基因突变库。将突变库和未经DNA重排处理的AtKup1基因分别构建酵母穿梭载体,并导入K+转运蛋白基因TRK1和TRK2缺失的酿酒酵母中,分别在低钾(5.0mmoL/L KC1)不合色氨酸的培养基上筛选转化子,从突变基因库酵母转化子中获得2株长势明显优于AtKup1基因转化子的突变基因转化菌株,菌株质粒上的突变AtKup1基因核苷酸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AtKup1发生了2个碱基的置换,造成了2个氨基酸的改变。转化烟草烟叶化学成分分析证实突变基因的吸钾活性显著提高。


草菇冷诱导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菌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差异显示技术分离获得草菇低温特异DNA片段,经与正常草菇和低温诱导草菇cDNA分别southern杂交验证后,得到低温特异性片段。采用PCR标记技术对获得的低温特异性片段进行DIG标记,以此为探针,对低温处理的草菇cDNA文库进行筛选,获得4个阳性克隆,分别进行测序。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Cor3基因与s-腺苷-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有很高的同源性,Cor4基因与40S核糖体蛋白S9有很高的同源性,这两个基因可能与草菇的低温自溶现象有关。Cor1基因与脉孢菌的保守假设蛋白(conservedhypotheticalprotein)有同源性,Cor2基因与辅酶A连接酶有同源性。半定量RT-PCR验证发现Cor1和Cor2基因在正常情况下没有表达,低温处理后有表达,Cor3和Cor4基因在正常情况下有表达,低温处理后表达量增加。
关键词: 低温特异性片断 低温cDNA文库 半定量RT-PCR


甜瓜杂交种SSR指纹图谱的构建
《果树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个甜瓜杂交品种(系)的种子东方蜜1号和01-31为试材,从63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0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这些引物分布在甜瓜整个基因组,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2~4个数目不等的多态性片段(allele),共27个多态性片段,平均为2.7个,片段大小介于85 ̄270bp之间,并从入选的10对SSR引物中选出7对构建了这2个甜瓜杂交种的指纹图谱。在比较分析各试材图谱的基础上,探讨了品种指纹图谱的统计学方法,并对构建的2个甜瓜杂交种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可信度分析,建立了适于种子检验中使用的标准SSR标记指纹图谱。实验表明,利用SSR技术进行甜瓜杂交种的纯度鉴定是可行的、有效的。


猴头菌多糖的3-O-甲基-甲基戊糖的鉴定
《药物分析杂志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猴头菌多糖中的3-O-甲基-甲基戊糖组分进行鉴定。方法:从猴头菌子实体中经过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纯品HEPF1,经三氟醋酸水解后用硼氢化钠还原,然后对其进行乙酰化,以单糖标准品做对照,用 GC-MS 进行分析,同时用~(13)CNMR 的 DEPT-135对 HEPF1中的3-O-甲基-甲基戊糖组分进行鉴定。结果:建立了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鉴定含有3-O-甲基-甲基戊糖的猴头菌多糖成分的方法。结论:HEPF1中含有3-O-甲基-甲基戊糖组分。
关键词: 猴头菌 多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核磁共振 3-O-甲基-甲基戊糖


含绿色荧光蛋白及trp3~(iar)基因的草菇表达载体的构建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I和HindIII酶切质粒pBGgHg,将切下的含双孢蘑菇gpd启动子、EGFP基因和35S终止子的碱基序列连接到含Ap抗性的pBSK II上,再将这一段序列切下连接到含kan抗性的pCAMBIA1300载体上,形成中间质粒载体YH2873。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分别酶切质粒YH2873和质粒pDB06,将从pDB06切下的trp3iar基因连接到中间质粒载体YH2873上,得到表达载体pSAGF。中间载体pYH2873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 I和HindIII酶切,电泳后显示1.3 kb的目的片断和9 kb的载体片断,表达载体pSAGF经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酶切,电泳后显示4 kb的trp3iar基因的目的片断和10 kb的载体片断,进一步测序证明重组质粒连接正确,成功构建了草菇的表达载体pSAGF。


水稻第4号染色体不同位置的Ds转座子转座行为的分析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粳稻品种中花11,构建了在第4号染色体不同位置插入了Ds(dissociation)因子的水稻转化群体和带有Ac(activator)转座酶基因的转化植株。将携带了Ac转座酶基因的植株与不同Ds转化植株杂交,杂交F1代同时带有Ac转座酶和Ds因子(Ac/Ds植株)。用PCR方法检测了杂交F2代Ds的切离频率,结果发现靠近第4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Ds转座子切离频率低,而靠近第4号染色体末端区域的Ds转座子切离频率高,这表明Ds转座子的原始插入位置对其杂交后代的切离频率有很大的影响,推测与原始插入位点附近的染色体结构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