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覆膜与生物炭对青藏高原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等特点,该研究尝试在地膜覆盖基础上引入生物炭技术,利用生物炭的保水保肥效应以及固碳培肥效果,解决地膜覆膜带来的土壤地力下降及后期减产问题.2019年通过设置施炭(B)、覆膜(M)、施炭+覆膜(M+B)和对照(CK)共4个处理的大田试验,探究覆膜和生物炭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马铃薯生长、耗水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是植株干物质量增加的主要时期,覆膜在块茎膨大期即有显著的促进效果,生物炭仅在淀粉积累后期和成熟期促进效果显著.施炭和覆膜均能显著提高收获期植株总干物质量,施炭比覆膜的根冠比显著提高.马铃薯苗期耗水量最高,在块茎膨大期以前日均耗水量在3 mm/d以上.覆膜显著增加了作物总耗水量和土壤储水消耗量,总耗水量比对照多出35mm,施炭和覆膜均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施炭和覆膜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P<0.05),覆膜显著增加了大薯的数量和产量.无论施炭与否,覆膜均显著增产,而施炭仅在不覆膜下显著增产,覆膜增产效应是施炭的2.2倍.覆膜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净收益,但施炭降低了净收益,主要是由于生物炭的成本较高.该研究为青藏高原东部农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生物炭 马铃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净收益 青藏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微粉碎对青稞麸皮粉多酚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超微粉碎对青稞麸皮多酚、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淀粉消化酶抑制活性的影响.该研究制备了3种粒径分别为335.94、72.52、22.69μm的青稞麸皮粉体,对3种粉体的多酚、黄酮含量及其组成、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淀粉消化酶活性抑制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粗粉相比,2种微粉的多酚(游离酚、结合酚)、黄酮和总酚含量均显著高于粗粉(P<0.05)且粒径越小,含量越高;青稞麸皮粉共检出19种酚酸,其中游离酚以阿魏酸和藜芦酸为主,结合酚以阿魏酸和苯甲酸为主;随着粒径的减小,粉体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还原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对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抑制率均显著增强(P<0.05);粉体多酚组成及含量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淀粉消化酶活性抑制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青稞麸皮游离酚提取物中2,4-二羟基苯甲酸、藜芦酸是清除DPPH·自由基、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主要贡献物质,阿魏酸是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及α-淀粉酶活性的主要物质;结合酚提取物中2,4-二羟基苯甲酸是抑制α-淀粉酶活性的主要物质.该结果显示超微粉碎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青稞麸皮中多酚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淀粉消化酶抑制率,可作为青稞麸皮食品的一种有效前处理加工手段.

关键词: 粒径 抗氧化活性 超微粉碎 青稞麸皮 多酚组成 淀粉消化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芥甘杂种后代F1和F2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将芥菜型油菜抗病、抗虫、分枝性强、黄种皮等优良性状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改良甘蓝型油菜种质.[方法]本研究以芥菜型油菜严小村芥与甘蓝型油菜青油14号为亲本,对正反杂交得到的F1代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分析,同时对其花粉育性和杂交亲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F1代植株形态介于双亲之间,正反交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37条,F2代表型分离严重,染色体数目不固定,大多在38条附近.两个世代减数分裂均出现异常现象,后期Ⅰ分离方式各有不同,F1主要以18∶19分离.F1植株花粉平均可染率为32.68%,F2代提高到了53.19%.[结论]以芥菜型油菜作母本,F1自交获得的F2大多偏甘蓝型油菜,让F2连续自交或以甘蓝型油菜回交,可以较快得到新型甘蓝型油菜.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 亲和性 花粉育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地区马铃薯软腐病和黑胫病致病菌鉴定及特性分析(英文)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为了鉴定来自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马铃薯软腐和黑胫致病菌,利用16S rDNA序列对来自中国5个省(自治区)的48株马铃薯致病菌株和28株参比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基于菌株的形态学特性、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以及特殊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利用块茎接种法测定不同菌株之间的致病性差异.pel特异性引物表明,48株细菌均具有果胶溶解特性.其中16个菌株为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频数为31.25%,30个菌株为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频数为64.50%.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与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分别与其他Pcc和Pa菌株聚集成明显的类群,自举支持值分别为97%和99%.致病性测定显示不同分离菌株浸渍块茎的水平不同.分离的Pcc和Pa菌株的块茎浸渍水平低于标准菌株.西北地区马铃薯软腐和黑胫的病原菌分别为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与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

关键词: 马铃薯 鉴定 致病性 果胶杆菌属 西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原生态条件下23份大葱资源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高原生态条件下大葱植株的农艺性状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青海省引进的23份大葱资源为试验材料,统计测定其根系强弱、叶片挺直度、叶姿等13项质量性状和产量、株高、株幅等9项数量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等多重分析.结果表明:大葱资源的13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其多样性指数在0.18~1.03之间;9个数量性状变异丰富,其变异系数范围为9.07%~260.09%.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葱产量与单株叶数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假茎长、叶横径、株幅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主成分1为低产型品种形态因子(单株叶数、叶片长和分蘖数),主成分2为高产型假茎因子(假茎横径和假茎长),主成分3为高产控制因子(产量和株高).通径分析表明,单株叶数对产量产生负向直接影响,株高对产量产生正向直接影响,分蘖数通过影响其他性状对产量产生负向间接影响.结合回归方程,确定单株叶数和株高为影响大葱产量的主要因子,可以作为青海高原大葱高产育种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大葱 农艺性状 产量决定因子 主成分分析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春油菜早花位点加密及位点聚合创建优异早花资源

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前期在甘蓝型春油菜NNDH群体中定位到cqDTFA7a和cqDTFC82个早花主效QTL,分别开发了与cqDTFA7a紧密连锁的SSR标记G1803、InDel标记IA7-4,以及与cqDTFC8紧密连锁的SSR标记S035.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早花QTL位点cqDTFC8的BC2F2群体,进一步对该位点加密,开发了与cqDTFC8紧密连锁的标记SNP11.利用开发的与两个位点紧密连锁的4个标记对93个甘蓝型春油菜自然资源进行早花基因型鉴定,从中筛选出含有cqDTFA7a位点的资源3164和2216,含有cqDTFC8位点的资源3484和2857,两位点资源之间两两正反杂交进行位点聚合.通过小孢子培养和标记辅助选择快速获得聚合DH系,筛选出性状优良且早花的聚合系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配置杂交组合,连续2年多点进行测产试验,对聚合系利用价值进一步分析.cqDTFC8加密结果显示,该位点被定位于SNP11和SNP12区间中,与SNP11共分离.自然资源早花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含有cqDTFA7a位点的单株50个,平均初花期58.1 d,含有cqDTFC8位点的单株16个,平均花期58.3 d,同时含有两位点的单株16个,平均花期55.2d,表明同时包含两早花位点株系比只含有一个早花位点株系早开花.聚合结果显示,早花位点cqDTFC8和cqDTFA7a的聚合单株开花时间比单位点亲本单株的开花时间提前2~3d,其中来自cqDTFA7a位点的3164和cqDTFC8位点的3484聚合后的DH18比亲本早开花3 d,产量相关性状都优于其他品系.进一步利用DH18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25A配置组合,将该组合定名为TZG18,2年9点测产结果表明,TZG18比青藏高原白菜型主栽品种浩油11号增产17.5%以上.综上研究结果说明,早花位点聚合品系比早花单位点品系在开花时间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对增加油菜产量也有影响.本研究是甘蓝型春油菜早花性状MAS育种的初步探索,为春油菜区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品种替代白菜型油菜提供了材料支持,也为基因聚合育种技术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 甘蓝型春油菜 早花位点 基因聚合 早花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炒制时间及炒制方式对青稞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肚里黄青稞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香气分析研究炒制时间及炒制方式对青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不断增加,风味物质以杂环类化合物为主,在炒制时间8 min时其相对含量最高达到46.09%.传统先炒后粉的加工方式较先粉后炒得到的杂环类化合物种类更为丰富,特征焙炒香气更为突出.不同炒制时间及方式共有峰为21个,其中杂环类化合物中的吡嗪类物质是炒制青稞最具代表性的香气成分.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青稞香气由原籽粒的水果香、草香、花香和较弱的油脂香转变为可可香、烤香、坚果香及较少果香为主的典型炒制香气.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炒制8 min和11 min相似度较高,表示其香气组成和含量较为一致,但炒制8 min的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因此8 min可作为最适宜青稞炒制加工时间.本研究可为青稞焙炒食品开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青稞 炒制方式 炒制时间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菊芋块茎浸提液对生菜种子萌发生长的化感作用

生态学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鲜菊芋块茎、烘干菊芋块茎全粉和菊粉的水浸液作为化感物质,以发芽率、芽长、根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作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指标,探讨不同菊芋块茎浸提液对生菜种子萌发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 表明:当菊粉溶液浓度为40 mg·mL-1(T4)时,发芽率最高,比对照高20.1%;当干样浸提液浓度为5 mg·mL-1(T1)时,发芽率比对照高9.6%;当干样浸提液浓度为40 mg·mL-1(T4)时,对生菜种苗芽长促进作用最明显,比对照高9.2%,在干样浸提液浓度为5 mg·mL-1(T1)时,根长最长,比对照高28.3%;当菊芋块茎鲜样浸提液浓度为20 mg·mL-1(T3)时,SOD的活性达到最高,而MDA含量低于对照,说明菊芋鲜样浸提液可以有效提高生菜的抗逆性;当菊粉溶液浓度为5 mg·mL-1(T1)和10 mg·mL-1(T2)时,MDA含量和蛋白含量极低,显著低于对照.采用化感综合效应指数分析菊芋块茎浸提液对生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块茎鲜样和干样浸提液对生菜的种子萌发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菊粉溶液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生长要求,使用不同浓度的浸提液,以达到最佳的促进效果.研究表明,菊芋全粉可以更有效地作为化感物质,促进生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关键词: 菊芋块茎 生菜 浸提液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 种苗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应答低温胁迫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温胁迫是影响全世界作物产量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当环境温度持续低于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时即对植物形成低温胁迫,主要是冷害和冻害.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酶活性、膜系统、细胞失水等,导致细胞代谢紊乱,甚至是细胞死亡.目前对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相关研究较多,也是发展较快的一项领域.随着现代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植物抗寒性研究的方向不断更新,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鉴定植物抗寒性鉴定上.本研究主要从低温胁迫下植物生理生化、细胞结构、光合特性、分子生物学四个研究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植物抗寒研究做出展望,为今后植物抗寒研究提供方向及理论基础.

关键词: 低温胁迫 生理生化 细胞结构 分子生物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抗旱性产量指标及品种筛选

新疆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油菜品种抗旱性产量指标和抗旱性较强的油菜品种,为选育抗旱油菜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在旱棚鉴定条件下,比较25个油菜品种(系)的各农艺性状,分析各材料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分析供试材料的抗旱鉴定产量指标(抗旱系数、干旱敏感指数、抗旱指数、抗旱指数修订式);选取适宜的抗旱鉴定产量指标,在供试材料中筛选抗旱性较强的油菜品种。【结果】25份供试材料油菜品种在干旱胁迫下,其株高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各材料间差异较大,具有代表性。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中,抗旱系数和干旱敏感指数可用于评价品种稳产性,但不能反映品种旱地的产量;抗旱指数在考察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同时,兼顾了品种旱地产量,并与同组旱地平均产量相比较,更适合用于油菜品种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抗旱指数修订式利用了对照品种的产量,与抗旱指数所反映的供试油菜品种的抗旱能力大小趋势相同,兼顾供试品种在旱地和水地的绝对产量和抗旱系数,评价供试品种的丰产性和抗旱性。抗旱指数和抗旱指数修订式适合于油菜品种的综合抗旱性鉴定。【结论】3类供试材料中根据各品种抗旱指数、抗旱指数修订式及2种生境(旱区和水区)于对照品种比较共筛选出青杂12号、青杂11号、大辣芥、姚328-331和大黄油菜5个抗旱品种。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芥菜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产量 抗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