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世界级城市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模式
《上海农业学报 》 2004 CSCD
摘要:世界级城市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可分为“市场流通”和“市场外流通”两大部分。市场流通 ,即农产品经各类批发市场集散、交易、形成价格后 ,经零售市场最终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市场外流通 ,则指农产品不经批发市场交易而径直转移到零售机构、消费团体或出售给个体消费者的过程。该课题研究了东亚模式东京都、西欧模式巴黎、北美模式纽约等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模式 ,总结了上述三大世界级城市的农产品市场建设模式及其经验教训 ,可为领导和农产品流通管理部门及流通企业研究与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提供抉择参考。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果树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yellowmosaicvirus,ZYMV)是危害中国葫芦科作物主要病毒之一。试验以该病毒中国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载体pZCP-87(含ZYMV的CP基因)为材料,经SalⅠ和BamHⅠ双酶切,从胶上回收目的基因,与经过同两种酶酶切的植物表达载体pBIN438连接,转化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提取质粒,经PCR和SalⅠ/BamHⅠ双酶切验证,已将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上(重组质粒命名为pBZCP5),采用冻融法完成了对pBZCP5质粒的农杆菌转化。该工作是通过转基因获得抗ZYMV病毒研究的基础。
利用RNAi抑制口蹄疫病毒的复制(英文)
《中国兽医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口蹄疫病毒 IRES和 L 串联序列两侧的保守区域设计了 2个引物 ,利用 RT- PCR和 PCR方法扩增出该串联序列 ,并进行了测序。测序结果表明 ,扩增产物与 Gen Bank上相应的序列具有很高的序列同源性 (大于 99% )。在测序的基础上 ,选择了 L 基因上的 1个靶位点 (位于启始密码子下游第 2 2 9nt后 2 1 nt长的序列 ) ,合成了 si RNA表达盒SEC- L2 2 9。细胞单层长成 5 0 %~ 70 %时 ,将纯化的 SEC- L2 2 9转染到 BHK细胞中 ,转染 4 h后用高感染复数 FMDV接种 ,2 4 h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口蹄疫病毒在 BHK细胞中的复制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 ,SEC- L 2 2 9极大地抑制了口蹄疫病毒在 BHK细胞中的复制 ,且该抑制作用具有序列特异性 ,并降低了 BHK细胞的死亡率。另外 ,2 5 ng和5 0 ng SEC- L2 2 9处理组间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明显 ,可能是病毒基因组发生了突变。本试验表明 ,利用 PCR方法合成的 SEC在 BHK细胞中能特异性地抑制 FMDV的复制 ,RNAi技术可能为防治口蹄疫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上海奉贤南十家村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初探
《上海农业学报 》 2004 CSCD
摘要:采用传统统计方法和地质统计学方法相结合 ,对面积约 80hm2 的奉贤区南十家村农田耕层土壤养分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N、K、Zn普遍缺乏 ,土壤养分变异系数的大小次序为 :P >Zn >Mn >B >S >Fe >N >Cu >Mg >K >Ca ;许多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变异结构明显 ,土壤Fe、P、K、B、Mn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特征 ,土壤OM、N、Ca、Mg、S、Cu、Zn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特征。


苹果多酚氧化酶双链RNA干扰(RNAi)研究
《实验生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成熟苹果果实的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并克隆苹果多酚氧化酶(APPO)长度为710bp的反义、正义基因片段。以副球菌中类胡罗卜素合成有关的(crtW+crtY)融合基因片段YYT为间隔区,将APPO反义基因片段、YYT和APPO正义基因片段串联,构成全长为2446bp的DNA并插入到植物双元载体pYPX145中,构成可表达苹果多酚氧化酶双链RNA的植物双元载体pYF7704。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转化苹果栽培品种红富士,通过50mg/L卡那霉素筛选和CUS检测,获得了转基因苹果抗性芽。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苹果抗性芽内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干扰效果达91.69%以上,研究结果证实多酚氧化酶双链RNA干扰在转基因苹果上是可行的。
关键词: 双链RNAi APPO基因 载体构建 遗传转化 苹果 荧光定量 RT-PCR


白僵菌Bb98土壤培养方法的优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液固双相发酵技术 ,对白僵菌的培养进行了液体接种、固体配方筛选和固体培养发酵抗污染试验。结果表明 ,加有土样成分配方比传统配方可降低生产成本 ,简化操作方法 ,而且具有一定的抗污染作用。


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骡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04 CSCD
摘要:采用CR71公番鸭×M14奥百星母鸭杂交产生的骡鸭雏苗 36 0羽 ,初生重为 (5 1.6± 3.11)g ,进行能量、蛋白质 2× 3因子试验。日粮ME设 12 .12MJ/kg和 12 .5 4MJ/kg两个水平 ,CP设 2 1.0 %、19.0 %和 17.0 %三个水平共六个处理 (添加剂均相同 )。结果表明 ,六个处理中 0~ 3周龄增重以 2组最高 ,ME 12 .12MJ/kg高于 12 .5 4MJ/kg (P <0 .0 5 ) ;CP2 1.0 %和 19.0 %显著高于 17.0 % (P <0 .0 5 ) ,2 1.0 %与 19.0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饲料转化率ME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CP2 1.0 %和 19.0 %显著高于 17.0 % (P <0 .0 5 )。六个处理中 4~ 7周龄增重以 2组最高 ,ME 12 .12MJ/kg高于 12 .5 4MJ/kg (P <0 .0 5 ) ;CP水平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饲料转化率ME 12 .12MJ/kg高于 12 .5 4MJ/kg (P <0 .0 5 ) ,CP水平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果显示 ,0~ 7周龄骡鸭生长日粮能量皆不宜过高 ,以 12 .12MJ/kg为宜 ,蛋白质 0~ 3周龄 19.0 %、4~ 7周龄 17.0 %即可获得理想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