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发酵法生产灰树花菌丝体的研究
《工业微生物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灰树花发酵条件进行了探索 ,其中 3t罐的试验结果为 :干菌体收率 2 5 .0g/L ,发酵周期 116h ,粗多糖含量 2 5 %。经动物试验表明 ,灰树花菌丝体具有降血脂、正向调节免疫的作用。


泛肽交联酶(E_2)通过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启动子参与水稻对紫外光的防护(英文)
《Acta Botanica Sinica 》 2003 SCI 北大核心
摘要:迄今为止,诱导苯丙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并造成类黄酮的积累被认为是植物抵御紫外光的惟一主要的途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苯丙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通过体内足印试验表明,在pal-1基因启动子中有一段序列CTCCAACAACCCCTTC可以作为顺式元件参与紫外信号的传递。为了克隆与其相对应的反式因子,我们使用了酵母单杂交体系进行筛选。在鱼饵质粒中,我们将3个拷贝的顺式元件序列串联并与酵母异细胞血红素C(CYC)基本启动子连接。将鱼饵质粒和水稻cDNA表达质粒库共同转化到同一酵母中,通过筛选鉴定,克降到一些编码泛肽交联酶(E2)基因。氦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该酶E2(RE2)与其他物种的泛肽交联酶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水稻泛肽交联酶受紫外光诱导加速合成。当RE2与水稻核蛋白进行交联反应后能与pal-1基因中顺式元件CTCCAACAACCCCTTC专一结合。从这些结果可以推测水稻泛肽交联酶RE2可能通过苯丙类化合物的合成代谢参与对紫外光的防护。
关键词: 水稻泛肽交联酶 紫外防护 顺式元件 酵母单杂交体系


猪伪狂犬状病毒S1株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兽医科技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上海事某猪场发效仔猪体内分离到1株病毒,该毒株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RK,Vero,BHK21,ST,PK15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通过蚀斑克隆对其进行纯化,克隆毒株在BHK21细胞上的TCID50为50μL10^-6.68稀释液,该病毒能被伪狂犬病毒(PRV)阳性血清中和,接种细胞经PRV荧光抗体染色呈阳性反应,电镜观察可见直径110-180nm的典型疱疹病毒粒子,用该病毒接种兔仔猪均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表明该分离毒株为PRV.
关键词: 病毒S1株 猪 伪狂犬病毒 分离鉴定 蚀斑试验 克隆


几种藻类蛋白核的超微结构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电镜及免疫电镜技术对莱茵藻、小球藻、条浒苔和紫菜等藻类的叶绿体蛋白核的超微结构及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藻类的蛋白核结构不同 ,显示了藻类蛋白核的多样性。蛋白核为球形或椭圆形 ,由蛋白质组成。莱茵藻、小球藻和条浒苔的蛋白核外围被淀粉鞘所包围 ,而紫菜的蛋白核外围无淀粉鞘而直接被叶绿体的类囊体所包围。淀粉鞘由淀粉组成 ,淀粉鞘的厚薄与藻体藻龄及增养状态有关系。在蛋白核中央 ,一般都具有由类囊体形成的孔道 ,使蛋白核与外界联系 ,小球藻和条浒苔蛋白核具有 1条纵向孔道 ,而莱茵藻和紫菜为多条孔道。金相免疫技术检测结果显示Rubisco和Rubisco活化酶均在蛋白核及淀粉鞘区域中定位 ,表明蛋白核具有光合作用功能


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分析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宏观经济量增量的角度 ,测算了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不同方面的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 :在现阶段、机械化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大于劳动力 ,但小于农业物耗和农业用地 ;在 5个发达地区中 ,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小 ,依次是江苏 >浙江 >广东 >福建 >上海。随着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 ,会经历一个由小变大、再从大变小的过程。农村经济高度发展时 ,贡献率虽然变小 ,但是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依赖性将更大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毒素LTB、STI和STⅡ融合基因的构建与表达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CR方法扩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FTEC)LTB、STI、STⅡ基因,将LTB、STI、STⅡ基因重组入pET32a质粒载体,对构建的重组质粒pBST进行酶切分析、PCR检测以及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插入片段LTB-STⅡ-STI的核苷酸序列与预期一致,且阅读框正确.pBST在宿主菌BL21(DE3)RIL中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初步分析,显示重组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40kD,其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6%.
关键词: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肠毒素 LTB STI STⅡ 融合基因 构建 幼畜 基因表达


土壤中~(14)C-甲磺隆的结合残留及其在腐殖质中的分布规律
《核农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实验室培养条件下 ,研究了14 C 甲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 14 C BR)的规律、主要影响因子及14 C BR在腐殖质中的动态分布规律等。结果表明 :( 1 ) 14 C 甲磺隆在 7种土壤中形成的14 C BR含量在培养初期的 2 0d内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且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 2 0d后 ,14 C BR含量只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是14 C 甲磺隆在土壤中形成BR的主要影响因子。14 C -甲磺隆在各类土壤中的14 C BR的最大值分别占引入量的 48 5%、46 5%、52 6%、1 9 3 %、49 7%、42 0 %和 46 5% ;( 2 )在整个培养试验过程中 ,14 C 甲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14 C BR ,主要分布在富啡酸和胡敏素中 ,前者中的相对百分比大于后者 ,而在胡敏酸中的相对百分比较小。土壤中14 C 甲磺隆BR的形成过程中 ,富啡酸的作用 >胡敏素 胡敏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