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多花黄精种子层积过程生理变化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自然变温条件下多花黄精种子层积过程的生理变化,为多花黄精种子休眠解除及促进萌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将成熟的多花黄精种子进行5个月的湿沙层积,在自然变温条件下观测多花黄精种子从采后到大量萌发其间贮藏物质含量、相关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结果]多花黄精种子中的纤维素含量较淀粉含量高,层积初始时分别为263.5 mg·g?1和85.4 mg·g?1,之后持续分解,为休眠和萌发提供能量.可溶性糖含量(SS)在2020-01-23及萌发后均显著上升,可溶性蛋白(SP)在2020-01-23显著上升,萌发后迅速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在2020-01-23达到峰值.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H)活性在萌发前显著下降,萌发后显著上升,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激酶(NDK)酶活性则与之相反,二者呈显著负相关.茉莉酸类物质含量在层积前、中期交替升高后下降.异戊烯基腺苷(IPA)、激动素(K)、反式玉米素(tZ)、顺式玉米素(cZ)、二氢玉米素(dh-Z),吲哚-3-乙酸甲酯(ME-IAA)以及脱落酸(ABA)含量持续下降.异戊烯基腺嘌呤(IP)、反式玉米素核苷(tZR),吲哚-3-甲醛(ICA)、吲哚-3-乙酸(IAA)含量在未萌发时持续下降,萌发后快速上升.赤霉素A7(GA7)、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含量呈上升趋势,并在萌发后大幅上升.水杨酸含量(SA)在萌发后迅速上升.[结论]淀粉和纤维素均为多花黄精种子的主要代谢物质,保护酶、淀粉酶及SS、SP含量在层积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及促进萌发不断变化,茉莉酸类、生长素类及ABA共同维持休眠,GA7和ACC促进休眠解除和萌发,ICA、IAA、IP、tZR、SA促进萌发.


圆叶决明添加量对红壤可溶性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降解后红壤可溶性氮及氮水解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室内好气恒湿培养法,研究占红壤质量0.5%(T1),1%(T2)和2%(T3)的圆叶决明添加至红壤中,培养7~88 d内红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和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及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圆叶决明后,红壤NO3--N和NH4+-N含量在培养前期降低,培养中期增加;而整个培养期SON含量及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活性均增加,且圆叶决明添加量越大,效果越显著.NO3--N和SON含量及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活性可用2次或3次函数方程拟合;而NH4+-N含量可用线性函数拟合.氮水解酶与NO3--N负相关,与NH4+-N和SON正相关,且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蛋白酶>天冬酰胺酶>脲酶.综上,添加圆叶决明提高了红壤供氮水平和红壤氮转化能力.
关键词: 圆叶决明;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铵态氮;氮水解酶;红壤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春闺与铁观音乌龙茶品质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春闺(CG)是单株育种法育成的适制乌龙茶高香新品种。为探明春闺乌龙茶香气滋味特征品质及形成原理,以春闺和铁观音鲜叶为原料分别制成春闺乌龙茶和铁观音乌龙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春闺闽南乌龙茶挥发性与非挥发性代谢组分分布特点及其与铁观音乌龙茶的差异。结果表明:春闺乌龙茶挥发性香气组分整体与铁观音的接近,相对含量最高的组分为吲哚,占10.34%,吲哚、橙花叔醇和茉莉内酯等重要挥发性组分显著高于铁观音乌龙茶。春闺乌龙茶非挥发性组分整体与铁观音乌龙茶差别较大,春闺乌龙茶EC、ECG和原矢车菊素B1等儿茶素单体或二聚体显著低于铁观音乌龙茶,与儿茶素组分具有共同前体的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物质、γ-氨基丁酸、谷氨酸和茶氨酸葡萄糖苷均显著高于铁观音乌龙茶,色氨酸相对含量显著低于铁观音乌龙茶,这可能与春闺乌龙茶中吲哚富集有关。这些共同构成春闺乌龙茶花香持久、茶汤醇爽的品质特征。
关键词: 春闺 乌龙茶 代谢组学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蚕豆花荚期疏枝饲用和肥用成分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蚕豆(Vicia faba L.)花荚期疏枝的饲用和肥用成分,为合理利用蚕豆疏枝提供参考.[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测定11个蚕豆品种(系)的花荚期疏枝的生物量、养分含量及截获量.[结果]花荚期蚕豆可疏枝2~3次,产生茎叶干物质1.22~2.54 kg·hm?2.作为饲草利用,蚕豆疏枝相对饲用价值介于96.79~120.23,从高到低依次为通蚕鲜6号>陵西一寸>I3>通蚕鲜8号>通蚕鲜10号>通蚕鲜7号>通09-110-1>日本大白皮>I2>I1>I4.依据等级划分可知,I3、通蚕鲜6号、通蚕鲜8号、通蚕鲜10号、陵西一寸属于二级偏上水平,通蚕鲜7号属于二级偏下水平,I1、I2、I4、通09-110-1、日本大白皮属于四级偏上水平.作为绿肥利用,蚕豆疏枝翻压回田可提供N、P、K截获量分别为43.79~75.20、6.52~13.95、61.91~120.69 kg·hm?2,相当于34.09~98.82 kg氮、8.50~14.21 kg磷、80.73~128.63 kg钾的有效养分.[结论]综合分析比较参试蚕豆品种(系)生物产量、品质及营养价值,认为在福建地区,I3、通蚕鲜6号、通蚕鲜8号、通蚕鲜10号、陵西一寸花荚期疏枝饲用价值较高;I2、I4、通蚕鲜8号、通09-110-1花荚期疏枝肥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蚕豆;花荚期;饲草;绿肥


嘉宝果不同发育期花果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嘉宝果(Myrciaria cauliflora)的挥发性成分,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不同发育期的花、果、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萜烯类是花、果、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随开花进程呈增加趋势,随果实和叶片成熟进程而下降,单萜类是其中的优势成分,主要有α-蒎烯、β-蒎烯、D-柠檬烯、β-罗勒烯等;花苞期、初花期和嫩叶以β-蒎烯含量最高,盛花期和老叶以α-蒎烯最高,末花期和果实中均以D-柠檬烯含量最高,嫩叶中α-蒎烯和β-蒎烯的总含量高达62.07%.酯类在花期中以初花期含量最高(16.92%),在果实中以完熟期含量最高(14.81%),老叶中酯类含量(4.35%)显著高于嫩叶(0.26%).因此,α-蒎烯和 β-蒎烯是花、果、叶共有主香成分,柳酸甲酯和苯乙醇是花苞期和初花期特征主香成分,毕澄茄烯是完熟果特征风味物质,β-石竹烯是嫩叶特征主香成分,桉叶油醇和β-胡椒烯是老叶特征主香成分.


PEDV、TGEV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病原学调查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实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快速鉴别诊断,并调查分析福建省2019–2021年PEDV和TGEV流行情况.[方法]根据PEDV的N基因和TGEV的S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标记FAM、VIC荧光报告基团的探针,建立、优化双重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和体系,并检测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应用该方法对福建省2019–2021年收集的297份疑似腹泻病料进行病原检测.[结果]建立的方法对PEDV和TGEV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拷贝·μL?1,比普通PCR检测灵敏度提高100倍;对其他常见猪病原不发生非特异性反应;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福建省297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单PEDV感染率为88.89%,单TGEV感染率为1.01%,PEDV和TGEV混合感染率为3.37%.[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福建省内2019–2021年以PEDV感染为主,TGEV感染率低,存在PEDV、TGEV混合感染的情况.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双重荧光定量PCR 流行情况


不同水肥耦合下双季稻氮磷吸收、利用与流失差异
《应用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双季稻水肥管理措施,在福建省东部双季稻区设置田间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 T0(对照,未施肥+常规灌溉)、T1[习惯施肥(273 kg N·hm-2,59 kg P·hm-2,112 kg K·hm-2)+常规灌溉]、T2[优化施肥(240 kgN·hm-2,52 kg P·hm-2,198 kg K·hm-2)+常规灌溉]和T3(优化施肥+节水灌溉)4种水肥耦合处理下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田面水氮、磷流失变化.结果表明:与T0相比,T1、T2和T3处理早稻稻谷产量显著提高了 0.7、1.0和1.1倍,晚稻稻谷产量显著提高了 0.9、1.1和1.0倍;T1、T2和T3处理早、晚稻植株地上部分,尤其稻谷氮、磷吸收量增加显著,早稻稻谷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1、1.2和1.2倍,磷吸收量增加0.9、1.4和1.6倍,晚稻稻谷氮吸收量增加0.8、1.0和1.0倍,磷吸收量增加0.7、0.9和0.9倍.T3比T1处理早稻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71.1%和69.2%,晚稻分别显著增加26.4%和25.0%,但田面水可溶性总氮流失量减少了 16.0%,并以硝态氮流失为主;T2与T3处理早晚稻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差异均不显著.本试验中的优化水肥管理措施(T3)既能促进水稻氮、磷吸收利用,提高双季稻产量,又能降低早稻田面水氮素尤其是硝态氮的流失.本研究可为福建省东部双季稻区水肥利用管理和氮、磷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三生"空间视角下东南丘陵地区土地利用冲突识别
《水土保持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三生”空间视角下进行乡镇区域土地利用冲突分析,为提高土地利用冲突的定量与定位治理精度和准确度,探索综合协调管理路径与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竞争力测度指数,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仙阳镇为研究对象,从适宜性和驱动力两方面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其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冲突管理建议。[结果]仙阳镇共存在12种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其中高度冲突区和中度冲突区的冲突程度较为激烈,占土地面积比例分别为18.00%和22.41%。[结论]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范围较大,风险较高。应积极发展用地竞争优势区,并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在保护生态用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平衡各类土地利用冲突。


离子液体辅助酶法提取姜黄素类化合物工艺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姜黄为原料,采用离子液体辅助酶法提取姜黄素类化合物.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定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酶用量和离子液体用量5个因素为响应变量,姜黄素类化合物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酶解pH5.4,离子液体20%,酶用量21%,酶解时间90 min,酶解温度59℃.在该工艺下姜黄素类化合物理论得率可达到5.922%,验证实际得率为5.882%,与理论得率相对误差为0.04%.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取姜黄中的姜黄素类化合物,为姜黄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