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盆栽条件下溶磷菌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土壤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本实验室在红壤茶园土中筛选出的高效溶磷菌B1,以红壤为基质进行花生盆栽试验,研究溶磷菌B1对花生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接种溶磷菌(B1,苏云金芽孢杆菌)、直接添加草酸(OA)、磷酸二氢钾(KP)以及空白对照(CK)处理。结果表明溶磷菌在红壤中定殖能力强、存活性较好;与对照相比,接种溶磷菌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促进花生根瘤的形成以及地下部生长发育,增加根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花生果实的双荚果比例提高5%,百仁重高出3.8 g,果实中粗蛋白的含量增加2.5%。各项指标都显示,接种溶磷菌的效果要显著好于直接添加草酸的效果,而与直接添加可溶性磷源的效果相当。因此开发有效的溶磷菌剂应用于大田生产是可行的。

关键词: 土壤盆栽 溶磷菌 花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馒头加工中的辅料配比优化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改进实验室馒头制作和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依据,以3种弱筋面粉(市售美玫牌面粉;磨自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和生选6号的面粉)为基础粉,采用响应面法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研究了酵母、糖、起酥油和泡打粉含量对南方馒头加工品质的影响,并建立了南方馒头感官得分与因素变量的二次回归模型方程,该模型回归显著。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南方馒头加工中的最佳辅料配比条件为:酵母含量1.0%、糖含量15.0%、起酥油含量1.8%、泡打粉含量1.0%。在此配比条件下,3种弱筋粉制作南方馒头的感官得分预测值分别为86.5、88.3和84.5分,验证值分别为86.1、87.8和83.7分,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只有0.46%、0.57%和0.95%。

关键词: 小麦 响应面分析 南方馒头 加工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新发现的侵染绿豆的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分子鉴定

华北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从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温室大棚所采集到的表现花叶、皱缩、明脉症状的绿豆植株是由何种病毒引起的,采取了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RT-PCR、序列测序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风轮状、束状病毒内含体,与Potyvirus属病毒粒子形态一致;对所提取的病样总RNA使用Potyvirus通用引物进行RT-PCR扩增,得到由1 082个核苷酸组成的序列,包含编码228个氨基酸的完整cp基因,产物通过NCBI比对,发现和已报道的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HB分离物同源性高达95%,初步判定该病原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命名为BCMV-JAAS分离物;通过扩增得到的cp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BCMV-JAAS与BCMV的其他中国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通过ELISA检测,进一步确定是由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感染引起的绿豆病毒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在绿豆上发现菜豆普通花叶病毒。

关键词: 绿豆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 病原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黄素在面包加工与贮藏中的稳定性

食品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叶黄素水溶性微囊粉添加至面包,研究叶黄素在面包制作以及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和面、发酵和焙烤过程能引起全反式叶黄素含量的显著减少以及13-顺式、13’-顺式、9-顺式和9’-顺式叶黄素的生成,但焙烤对叶黄素含量的影响最大。和面和发酵过程中总叶黄素保留率下降了3.24%和5.40%;焙烤导致面包芯和面包皮中总叶黄素保留率分别下降了6.32%和41.12%。面包20℃避光贮藏7 d,面包芯和面包皮中总叶黄素保留率分别下降了13.64%和8.72%,色泽值基本无变化。面包贮藏稳定性良好,可以满足面包产品货架期需求。

关键词: 叶黄素 稳定性 面包 加工 贮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下施氮量对稻茬晚播小麦土壤氮素盈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秸秆还田下晚播小麦土壤矿质氮含量变化、秸秆氮释放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5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生育进程的推进,N270和N360处理下层土壤的矿质氮显著积累.秸秆氮素释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越冬至拔节期氮释放量最低,拔节至成熟期释放量占总释氮量的50%以上.全生育期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土壤氮素开始出现显著的盈余,播种至拔节期氮素表观盈余量显著高于拔节至成熟期.籽粒产量在270 kg·hm-2施氮量下最高,更高施氮量下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有利于秸秆全量还田下晚播小麦兼顾产量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 晚播小麦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氮素盈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鼻支原体黏附宿主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猪鼻支原体是临床猪场的常见病菌,可引起猪多发性浆膜炎、肺炎、关节炎、中耳炎等慢性炎症,同时其与多种人类肿瘤有明显相关性,但其致病机理有待深入,其感染细胞机制的研究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欲建立一种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猪鼻支原体黏附宿主细胞的方法。方法以猪鼻支原体和猪肾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兔抗猪鼻支原体纯化抗体为一抗,以FITC标记的羊抗兔IgG为二抗,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猪鼻支原体黏附宿主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IFA)。结果最终确定最小黏附滴度为1∶107 CCU/mL,猪鼻支原体黏附PK15所需时间为6h以上,一抗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100,二抗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1 600。结论表明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来检测猪鼻支原体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作用。为猪鼻支原体的研究特别是感染细胞机制的体外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同时为疾病的诊断及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 猪鼻支原体 黏附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肺炎支原体对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猪肺炎支原体致病株168和弱毒株168L对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用猪肺炎支原体168和168L株体外感染猪肺泡上皮细胞(SJPL),通过对感染细胞进行MTT和NO检测,筛选感染时间和感染剂量,利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细胞上Mhp,通过H2O2和DAPI验证细胞损伤。结果:在5×106 CCU感染36h时,细胞活力相同,Mhp168株感染细胞的NO浓度显著高于Mhp168L株(P<0.05);H2O2检测显示Mhp168对细胞的氧化损伤显著高于Mhp168L株,同时都显著高于对照(P<0.01);IFA观察分析显示Mhp168株在细胞上的黏附量高于Mhp168L。DAPI染色显示Mhp168对细胞造成的损伤程度高于Mhp168L。通过优化感染时间和感染剂量,找到了猪肺炎支原体强弱毒株对上皮细胞损伤的显著差异点,分析了猪肺炎支原体强弱毒株对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为深入研究猪肺炎支原体强弱毒株感染细胞的差异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猪肺炎支原体 感染 上皮细胞 氧化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Kiss-1基因多态性与苏淮山羊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Kiss-1基因多态性与苏淮山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DNA池测序技术筛选苏淮山羊Kiss-1基因突变位点,采用AS-PCR和PCR-RFLP方法检测130只苏淮山羊Kiss-1基因突变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其与产羔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苏淮山羊内含子1中发现2个突变位点g.2270C>T和g.2510A>G,其中g.2510A>G位点有3种基因型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09、0.496和0.295;g.2270C>T位点在苏淮山羊中共检测3种基因型(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43、0.750和0.107。关联分析发现,g.2510A>G位点3种基因型在苏淮山羊各胎产羔数和平均产羔数间差异不显著,g.2270C>T位点中CC型的二胎产羔数显著高于CT和TT型(P<0.05)。单倍型分析发现,g.2510A>G和g.2270C>T位点在苏淮山羊群体中共构建8种单倍型,其中AGCT是主要的单倍型;各单倍型与苏淮山羊产羔数的关联分析发现仅AGCT单倍型的头胎产羔数与AACT单倍型的头胎产羔数间差异显著,其他单倍型在苏淮山羊的各胎产羔数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以上研究表明,Kiss-1基因的g.2270C>T位点可能对苏淮山羊繁殖性状的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苏淮山羊 Kiss-1基因 PCR-RFLP AS-PCR 单倍型 产羔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滨雀稗液泡膜H~+-PPase(PvVP1)5′端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草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公布液泡膜H+-PPase基因家族同源序列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克隆出海滨雀稗中PvVP1基因的中间序列,然后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RACE)方法,从海滨雀稗中克隆到PvVP15′cDNA序列。该序列ORF长1605bp,编码535个氨基酸,其编码序列、氨基酸序列与玉米相应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3%和99%。

关键词: 海滨雀稗 液泡膜H+-PPase RACE 耐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胞杆菌PTS-394的GFP标记及其定殖能力

植物保护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枯草芽胞杆菌PTS-394在番茄根围的定殖能力,采用电转化法获得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菌株PTS-GFP,构建其生长曲线,采用对峙生长法评价其室内抑菌活性,并应用抗生素平板回收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标记菌株在番茄根围的定殖数量。结果显示:与原始菌株PTS-394相比,标记菌株PTS-GFP的生长、对青枯病菌和4种病原真菌的室内抑菌能力无明显差异。标记菌株PTS-GFP和青枯病菌菌液单独或混合处理番茄苗,灌根当天标记菌株初始菌量接近108CFU/g,处理3 d后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约106CFU/g,随后缓慢下降,处理10d后种群数量约104CFU/g,处理30 d后,标记菌株仍然能被检测到,约20 CFU/g。表明枯草芽胞杆菌PTS-394在番茄根际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定殖能力。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PTS-394 绿色荧光蛋白 定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