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江苏淮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的适宜播种期和种植密度,选用红皮高产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为试验材料,设置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5日3个播期和1 hm21.80×106、2.25×106、2.70×106、3.30×106苗4个种植密度,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镇麦168的籽粒产量以适期(10月30日)播种最高,分别比早播(10月20日)和迟播(11月15日)增产8.51%和14.40%。种植密度为1hm22.70×106苗时,籽粒产量达最大值。镇麦168的穗数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以适期播种最高,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推迟播期可显著提高镇麦168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以及改善面团流变学特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增加种植密度会降低面团吸水率,增加弱化度。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镇麦168优质与高产相结合的播期为10月30日,种植密度为1 hm22.70×106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用籼粳特异分子标记划分杂交稻亲本群及杂种优势模式初探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0份杂交籼稻亲本和部分新育成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24对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材料间遗传多态性的划分,计算各材料间遗传距离,并以此为依据,通过UPGMA法进行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遗传距离值的大小可将试验材料划分为5个大群、12个亚群和28个组群,大面积生产上主要应用的亲本80%以上(保持系、恢复系)均聚集在第Ⅰ大群内,分类结果和系谱分析基本吻合。结合杂交稻育种实践,群间优势普遍大于群内优势,表明利用籼粳特异分子标记在一定程度上区分杂交亲本优势群可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甘薯品种鲜切薯块褐变度的筛选及其聚类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苏18、宁28-5、苏渝303、宁28-4、宁26-2、苏11、苏17和高4-2等8个材料,利用FeCl3自发褐变的方法,对甘薯块茎鲜切截面的溶液浸泡,进行甘薯薯块研磨液褐变度、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淀粉相对含量等的测定。结果发现:在一定的储藏时间内(20 d),利用自发褐化剂FeCl3,使褐化程度同步,通过甘薯块茎鲜切的组织学观察以及研磨液多酚氧化酶活性的聚类分析,可较全面地评价甘薯薯块的褐化特性。在筛选的8个材料中,苏11是易褐化的材料,而苏18则是不易褐化的材料,本研究将为甘薯褐化特性的选择提供可靠的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麦仁猕猴桃复合保健饮料的研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青麦仁猕猴桃饮料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确定了青麦仁乳的酶解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0.30%、酶解温度75℃、酶解时间90min;猕猴桃汁的酶解条件为:果胶酶添加量0.25%、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5h;饮料的最佳风味配方为青麦仁乳∶猕猴桃汁=6∶4、3倍加水量、柠檬酸0.12%、蔗糖8%。添加由黄原胶0.07%、果胶0.50%、CMC-Na 0.45%组成的复合稳定剂,并且经过60℃、25MPa、二次均质,110℃杀菌30min制备的复合饮料常温下贮藏3个月没有明显的沉淀和分层,具有口感细腻、稳定性好、营养丰富等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光温敏不育系盐161S及其新组合盐两优1618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广占63S为母本,用自育优质中籼稻中间材料盐229为父本进行杂交,并经多年多代异地选择,2006年育成籼型光温敏不育系盐161S,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用盐161S与盐恢888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盐两优1618,201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盐161S和盐两优1618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盐两优1618的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盐161S 盐两优1618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玉米钾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
《土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甜玉米品种潜力,在同一肥力水平和栽培条件下研究了22个甜玉米品种钾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钾素积累量品种间有显著差异,出苗–拔节期、拔节–开花期、开花–鲜食期的积累量分别占总积累量的10.0%、73.6%和16.4%,变幅分别为5.6%~19.8%、48.0%~88.8%、0.9%~42.1%。拔节期钾素主要分配在叶片和叶鞘中,拔节后分配到茎杆中的钾比例开始升高,到开花期钾素分配到茎秆中的比例达到峰值,其分配量占钾素总积累量的39.9%左右,后期保持平衡。在鲜食期,茎秆中钾素含量比例为39.5%,叶片为22.0%,籽粒为10.4%。回归分析表明:高产(鲜果穗和鲜籽粒)品种其拔节至开花期具有较高的钾素积累量,且鲜食期苞叶中钾素分配率较低。在供试22个品种中,金师王等7个品种的鲜果穗和鲜籽粒产量、钾素积累量、鲜食期籽粒中钾素分配比例较高,综合表现较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花培植株倍性鉴定方法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细胞学、形态学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对粳稻F1代花培植株进行倍性鉴定,结果表明:苗期利用印记液撕取法观察花培植株的气孔形态、大小以及保卫细胞的叶绿体数并辅以形态学鉴定,是粳稻花培植株群体早期倍性快速判别的简单有效的办法。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和染色体计数验证,结果准确可靠。判别标准如下:单倍体粳稻叶片的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8,长短轴长平均值分别为11.3μm和6.7μm;而叶绿体数6~16,长短轴长平均值为19.8μm和11.2μm的可视为二倍体;气孔叶绿体数主要分布在10~22之间,长短轴长平均值为30.2μm和14.4μm的可视为四倍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千粒重基因TGW6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水稻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粒重是影响产量及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TGW6是能显著增加千粒重同时不影响稻米品质的粒重基因。为提高千粒重基因TGW6在育种中的选择效率,在前人克隆的基础上,根据TGW6与其等位基因tgw6在功能区域存在的单碱基缺失,设计和筛选出TGW6基因的功能标记CAPs6-1,对CAPs6-1扩增的PCR产物测序验证,说明CAPs6-1可以准确鉴定出TGW6的不同基因型。利用该标记对不同来源的43份籼稻资源、江苏2007-2013年审定的65份粳稻品种和太湖流域179份粳稻地方资源进行了TGW6基因型检测,筛选到携带TGW6基因的籼稻资源14份,244份粳型资源均不携带TGW6基因,这也说明TGW6主要分布在籼型水稻资源中,在粳型资源中几乎不存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