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谷粒外观性状和粒重的遗传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粒性状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阐明其遗传规律,对水稻品种改良有重要意义。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直立穗水稻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粒长、粒宽和粒重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粒长和粒宽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重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长和粒宽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粒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控制这3个性状的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在育种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苏玉糯901’的“3414”肥料效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摸清本地区土壤养分供给状况,建立玉米施肥指标体系及科学配方,提高玉米综合效益,提升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可持续利用,研究配方施肥对国审‘苏玉糯901’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施用氮磷钾的肥料效应。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了玉米肥效试验,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审‘苏玉糯901’为耐肥玉米品种,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N肥,P肥次之,而K肥对产量影响不大。N3P2K2产量最高,N0P0K0产量最低;N2P2K3投入最高,N2P2K0投入最低;N2P2K3投入产出比最低,为2:15,N2P2K0投入产出比最高,为1:19。说明肥料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并不会带来产量的显著提高,但会降低收益率。
关键词: 玉米 “3414”肥料效应 测土配方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汁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未经发酵辣椒汁与不同发酵时间辣椒汁的挥发性成分,并探究发酵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辣椒汁发酵期间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探讨时间对辣椒汁发酵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辣椒汁发酵期间,共鉴定出106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酯类(28种)、酸类(13种)、醇类(8种)、烯烃类(34种)、烷烃类(12种)、醛类(5种)、酮类(3种)等,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辣椒汁及其发酵液的特征气味。其中在辣椒原汁、发酵1、2、3 d的辣椒汁中分别鉴定出成分65、78、83、86种,共有的成分53种。随着发酵的进行,酯类、烯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有所增加,并新增萜类化合物,挥发性成分种类均有增加。发酵时间3 d的辣椒汁风味最佳,发酵能使辣椒汁产生独特的风味,使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发酵辣椒汁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完全消化-微乳液进样-FAAS法测定3种休闲食品中Fe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不完全消化-微乳液进样-高分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休闲食品(鸡味块、方便面、薯条)中Fe的方法。以不完全消化作为样品的前处理方式,正丁醇作为助乳化剂,研究微乳液的形成条件,分析乙炔流量、燃烧器高度、KCl的质量浓度对吸光度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测定条件为乙炔流量60 L/h、燃烧器高度4 mm、KCl质量浓度1.5 g/L。在此条件下,使用本法测定3种休闲食品中Fe,通过F检验和t检验,表明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本法和国标的精密度和所测得结果的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且本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2.5%~96.7%。方法快速、准确、稳定,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为休闲食品中金属元素的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不完全消化 微乳液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休闲食品 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级杂交稻生育后期叶片和根系的衰老营养生理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常规杂交稻汕优63为对照,选用11个超级杂交稻品种(组合),研究了常规栽培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抽穗后叶片和根系伤流液营养元素含量变化与早衰的关系。以剑叶叶绿素含量为早衰标准,抽穗后不同时间测定发现,协优9308和汕优63不易早衰,而两优培九和国稻1号容易早衰。抽穗后12个水稻品种剑叶大量元素钙、氮、磷、钾、镁含量测定结果也表明协优9308在12个品种中相对较高,而国稻1号相对较低。抽穗后水稻根系伤流强度也逐渐降低,活力下降,呈现衰老特征。12个水稻品种抽穗后根系伤流液微量元素磷、钾、钙含量变化不大,镁含量明显上升,铁含量迅速下降。农艺性状和生理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表明,12个水稻品种中协优9308相对不易早衰,具有更广泛的生态适应性。此外还比较了叶片和根系各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超级杂交稻地上部和地下部在衰老进程上具有一致性,但又相对独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表面展示GnRH重组T7噬菌体构建及其免疫效果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展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多肽的重组T7噬菌体,检测其对小鼠的免疫效果。人工合成GnRH多肽基因序列并用柔性Linker将其串联至3拷贝,然后克隆到T7 Select 415-1b噬菌体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噬菌体T7-3GnRH。经PCR鉴定并序列测定筛选阳性重组噬菌体,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重组噬菌体表面GnRH多肽。重组噬菌体以每只1×1010PFU剂量免疫小鼠,免疫后不同时间段采血通过ELSIA检测血清中抗GnRH抗体,检测血清中睾酮含量,免疫后12周称体质量,剖检小鼠计算睾丸指数,进行睾丸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噬菌体T7-3GnRH,插入拷贝GnRH基因获得表面展示。噬菌体疫苗免疫后产生高水平抗GnRH抗体,其抗体发挥中和效应显著降低血清中睾酮含量。GnRH主动免疫抑制小鼠睾丸组织的发育,使睾丸萎缩,精子生成减少。获得了展示GnRH多肽的重组噬菌体,噬菌体疫苗免疫小鼠产生较高血清抗体并发挥良好的中和作用,为激素类小分子主动免疫做出有益探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WS-FJ9对杨树养分代谢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高效解磷细菌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multivorans)WS-FJ9对杨树的促生机制,探讨了接种WS-FJ9菌株对NL-895杨磷素代谢、氮素代谢、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从养分代谢和根系活力的角度阐明WS-FJ9菌株对杨树的促生机制。结果表明,接种WS-FJ9处理能显著提高NL-895杨磷素含量、增加硝态氮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强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从而促进了杨树的生长。
关键词: 促生机制 磷素代谢 氮素代谢 可溶性蛋白含量 根系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门氏菌耐药谱及质粒耐药基因的筛查
《中国食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来源沙门氏菌耐药性及其质粒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从而揭示质粒耐药基因与菌株耐药性的对应关系。方法:对226株食源性及医源性的沙门氏菌分离株用试卡法测试其耐药性,按2012年美国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R),中介率(I),和敏感率(S),并对具有耐药表型和中介表型的非敏感菌株进行质粒耐药基因的筛查。结果:针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筛查,耐氨苄青霉素的菌株达到15.9%(36/226),耐舒巴坦/氨苄青霉素达到12.8%(29/226);针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妥布霉素的菌株达到6.2%(14/226),耐庆大霉素5.8%(13/226);针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环丙沙星的菌株达到4.0%(9/226),耐左氧氟沙星1.8%(4/226);针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头孢唑啉4.4%(10/226),耐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分别为2.2%(5/226),耐头孢替坦0.9%(2/226)。针对碳青霉烯类和除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外的β-内酰胺类的筛查结果均为敏感。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非敏感菌株中,质粒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携带率为59.5%(50/84),其中CMY基因携带率为10.7%(9/84),OXA基因携带率为27.3%(23/84),TEM基因携带率为39.2%(33/84),PSE基因携带率为1.2%(1/84)。喹诺酮类抗生素非敏感菌株中,质粒上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携带率为14.7%(5/34),其中qnrA基因携带率为11.8%(4/34);qnrS基因携带率为2.9%(1/34)。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敏感菌株中,质粒上acc(6’)-Ib-cr基因的携带率为17.1%(7/41)。仅CMY基因在食源性和医源性分离株中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480,P<0.05)。结论:本研究涉及的沙门氏菌分离株中,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性较强,其次是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大多数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沙门氏菌菌株都携带相对应的质粒耐药基因,而耐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沙门氏菌携带相对应的质粒耐药基因较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携带双串联卵清蛋白T细胞表位的嵌合兔出血症病毒衣壳蛋白自聚能力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兔出血症病毒(RHDV)衣壳蛋白VP60为载体,构建VP60携带双串联OVA T细胞表位(Ovalbumin,卵清蛋白第257~264位氨基酸)的嵌合蛋白,研究外源基因对VP60蛋白表达及病毒样颗粒(VLPs)装配的影响,分析VP60作为载体对外源基因长度的耐受性。运用基因克隆和重组技术,通过2次SOE法(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重叠延伸剪接术),将双串联OVA T细胞表位(257~264位氨基酸)的基因序列取代VP60第302~309位氨基酸的基因序列,得到嵌合VP60基因。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嵌合蛋白,命名为DC。经IFA、SDS-PAGE、Western Blot、RT-PCR方法鉴定嵌合蛋白的表达,并通过电镜观察嵌合蛋白自聚为病毒样颗粒的能力。嵌合VP60蛋白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得到高效表达,且可自聚形成病毒样颗粒。携带双串联外源表位的嵌合VP60蛋白得到有效表达,并可形成VLPs。该研究为嵌合VP60 VLPs的形成、结构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扩展了VP60作为载体可携带的外源基因耐受性的研究资料。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VP60 双串联OVA T细胞表位 病毒样颗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