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物质叶面喷施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研究外源性物质叶面喷施对番茄产量、表观性质及有益成分的影响,在温室大棚内种植粉色番茄,研究KCl、Mn2+、脱落酸及三者混合液叶面喷施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并测定番茄产量和果实大小,以及番茄红素、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有机酸等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外源性物质对果实大小和品质具有积极作用,特别在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方面促进作用尤为突出,而喷施三者混合液的处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累积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增量为32.09%。然而,不同外源性物质的喷施对果高、单株产量以及番茄红素、维生素C、有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而对番茄果实直径、单果重和可溶性糖的积累存在显著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品种‘连粳7号’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水稻品种‘连粳7号’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获得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田间自然接种和室内人工接种方法,对‘连粳7号’及其与感病品种‘培矮64’衍生来的F2:3群体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连粳7号’发病率最高为12.25%,最低为5.5%。‘连粳7号’的亲本中,仅‘中粳川-2’的抗性与‘连粳7号’相近。另外,‘连粳7号’对灰飞虱不具有抗性,所以‘连粳7号’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是品种本身对病毒的抗性所致。连粳7号/培矮64 F2:3群体中,各个家系表型呈现连续分布,并具有超亲分离特点,说明抗性由多基因控制。最终,通过BSA法获得与抗性位点紧密连锁的标记RM287。综上,‘连粳7号’对黑条矮缩病具有较强抗性,抗性来自亲本‘中粳川-2’,标记RM287将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抗黑条矮缩病水稻新品种提供有力工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种量对草木灰水稻育苗基质秧苗素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草木灰多应用于林业、改良土壤性质等方面[1-5],以草木灰作为主体材料制作水稻育苗基质的报道还较少。草木灰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且具有孔隙度大、持水性好、性质稳定、无菌无毒等优良的特性,是制作水稻育苗基质的适宜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3]。由于受到机插秧技术、插秧器械等因素影响,同时由于秧苗生长空间小,秧龄短,适栽期窄,因此机械插秧对秧苗的培育有很多要求[6-8]。使用水稻育苗基质可以培育健壮的水稻秧苗。目前,草木灰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稻茬麦磷素合理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宁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基追比(1∶9,3∶7,5∶5,7∶3,施氮量225 kg/hm2)对土壤速效磷时空变化、植株磷素吸收、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至开花期为植株磷素积累高峰期,植株磷素吸收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先增后降,N5/5处理积累量最高。拔节前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随基肥比例的增加而降低,拔节后则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先降后增。表观土壤磷素盈亏呈明显的阶段特征,拔节前土壤磷素出现显著的表观盈余,拔节至成熟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观亏缺。全生育期两品种磷素表观盈余量均以N5/5处理最低,N1/9处理较高。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磷素平衡特征,宁麦9号和豫麦34在105kg/hm2的施磷量基础上可分别再降低P2O5用量6.5,8.4 kg/hm2,能够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并减少磷素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追施氮肥对‘镇麦168’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镇麦168’及其同类型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施肥依据,选用‘镇麦168’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讨追施氮肥对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肥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追施氮肥,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均呈抛物线变化。施氮总量相同时,拔节期追施氮肥对‘镇麦168’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追施氮肥处理的平均单产比对照增产19.4%,其中以施氮肥A2(112.5 kg/hm2)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较对照增1853.7 kg/hm2,增幅达34.3%,同时能显著提高‘镇麦168’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沉降值以及容重。综上,在江苏淮南麦区生态条件下,以拔节期追施氮肥112.5 kg/hm2为‘镇麦168’较为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干燥方式对香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鼓风恒温干燥、真空恒温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这3种干燥方式对香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确定香菇的最佳干燥方式。以二氯甲烷为萃取溶剂,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萃取香菇及其干制品的挥发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合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和权重值,对香菇干制品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香菇及其干制品共被检出51种挥发性化合物,采用真空恒温干燥制得的干制品的综合评分最高,为5.42,远远高于鼓风恒温干燥(1.02)和真空冷冻干燥(1.38)。
关键词: 干燥方式 香菇 挥发性成分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DNA-SRAP分离结球甘蓝抗黑腐病相关基因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挖掘抗病基因,探寻甘蓝抗黑腐病机制,选取抗性材料C7,在幼苗4~5片真叶期,喷施菌液浓度为1.0×108cfu/mL的细菌悬浮液,喷施蒸馏水作对照,提取接种后1,3,5 d的总RNA进行等量混合,获得2种不同处理的样品池。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60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大小在100~750 bp的685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11条带,共检测到24个多克隆位点。回收测序后,将得到的9条差异表达片段TDFs(Transcript derived fragments)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其中3条差异基因片段未搜索到任何同源蛋白,其余6个基因均按功能分类,可分为涉及能量代谢、植物细胞壁蛋白相关基因、液泡加工酶基因和未知功能基因。表明cDNASRAP方法简单、重复性好、试验成本低,完全适用于差异表达分析,从中获得一些与甘蓝抗黑腐病相关的差异基因片段,可用于甘蓝抗黑腐病的分子机理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酸性蛋白酶菌株分子鉴定和酶学性质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透明水解圈法筛选到一株产酸性蛋白酶菌株PX8,以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Pectobacterium sp.菌株。通过改变酶促反应的pH、温度、金属离子和发酵时间等条件,采用正交实验分析了该菌株产酸性蛋白酶的特征。结果显示,在酶促反应液中Fe2+浓度为1.2mg/mL,反应温度为40℃,pH4,反应时间为10min时,酶活达到最大值34.625U/mL。
关键词: 酸性蛋白酶 Pectobacterium sp. 正交实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瓜破壁超微粉碎工艺优化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得到破壁超微苦瓜粉,使存于苦瓜细胞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游离释放利用,为苦瓜袋泡茶和片剂加工提供原料,采用可调参数式球磨机对苦瓜进行了破壁超微化粉碎工艺试验研究。运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案,建立了试验因素与苦瓜细胞破壁率间影响关系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优化计算得到了苦瓜破壁超微粉碎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转速423~436 r/min,粉碎时间1.9~2.1 h,球料比6.7~7.2,物料含水率5.6%~6.7%,此时苦瓜破壁率达95%以上。同时,研究表明苦瓜破壁超微粉碎可极大地提高总皂苷溶出速率与溶出量,为苦瓜的实际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