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建省山药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福建省主栽的山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以福建省33份山药地方资源为材料,对22个主要表型性状开展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33份山药地方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84~1.766,8个表型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76%~46.62%,块茎直径变异系数最大,达46.62%,福建省山药地方资源表型性状差异显著,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同山药基原间存在许多相同表型特征特性。通过对福建省33份山药资源表型特征向量及贡献率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叶长、叶宽、主蔓长、茎粗、块茎长)累计贡献率为78.81%,主要反映地上部茎、叶、花和地下部块茎产量构成。通过对山药资源表型特征聚类分析,可将福建省33份山药资源分为4类,从遗传距离看,褐苞薯蓣与薯蓣亲缘关系最近,与山薯较远,与参薯距离最远。福建省山药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地上部长势与块茎产量显著相关。


双孢蘑菇无菌透气袋国产化研制及工艺改进
《东南园艺 》 2024
摘要:【目的】采用国产聚丙烯(C3H6)n合成树脂袋和国产医用粘性透气膜制成的无菌透气袋,取代进口无菌透气袋进行双孢蘑菇制种,同时通过工艺改进提升国产无菌透气袋制种成品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以实现双孢蘑菇无菌透气袋的国产化。【方法】采用各型自制无菌透气袋和进口成品无菌透气袋,通过Ⅰ型制种工艺:塑料袋打孔→贴膜→装袋高压→冷却接种→封口检漏→翻袋→培养,和Ⅱ型制种工艺:装袋高压→冷却接种→封口检漏→翻袋→打孔→贴膜→培养,进行批量制种试验,比较制种成品率和制种效率,并进行出菇对照试验。【结果】通过工艺关键点改进的Ⅱ型制种工艺,可使采用全国产材料的透气菌袋制种成品率达96%以上,生产效率提升11.2%,与进口无菌透气袋菌种进行出菇试验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全国产材料制成无菌透气袋可替代进口无菌透气袋进行双孢蘑菇制种,通过使用改进的Ⅱ型制种工艺,比进口透气袋大幅降低菌种包装成本80%以上,大幅提升国内双孢蘑菇菌种的市场竞争力。


福建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实践与比较分析-基于晋江市、建瓯市与沙县区比较
《福建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农村宅基地作为稀缺资源,闲置与短缺并存。通过对福建省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晋江市、建瓯市与沙县区的实践调研,重点探索了“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方式,包括所有权和资格权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的共有与合理分配,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创新。并针对当前宅基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从公平与效率、管理规范、有序与精准、平台建设以及用途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利用常规优质稻黄华占创制高抗、高产新种质
《福建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黄华占是来自中国南方的一种广泛适应的香稻(籼稻)常规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的特征。自2006年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育成以来,广泛种植于浙江、广东、广西中部和南部、湖南山丘区等省(区)。生产实践表明,黄华占对稻瘟病抗性较差,在病害发生严重区域种植有一定的生产隐患。为利用黄华占创新种质,以其为育种亲本,通过与市场上主推的9份高产高抗杂交水稻品种杂交,利用常规育种及抗性筛选等手段,从中筛选出21份产量较高、抗性较好和垩白度有所改良的材料,可以作为优质种质在福建省早、中稻种植中加以利用。


低温对水稻孕穗期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福建稻麦科技 》 2024
摘要:为了研究低温冷害对改良后水稻的生理特性及结实率的影响,以冷敏型水稻天丰B(即CG1)、耐冷型水稻宜香1B(即CG2)和改良后天丰B(即CG3)为试验材料,于孕穗期17℃低温处理5 d,分析孕穗期低温处理对水稻功能叶片抗氧化酶系统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敏型CG1的结实率低,只有20%左右,其体内MDA和活性氧(ROS)含量增加,抗氧化酶系统中POD、SOD和CAT等酶活性明显较低,而CG3的结实率与耐冷型CG2的相当,达到60%以上,而且它们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中POD、SOD和CAT等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这些结果说明CG3具有一定的耐冷性,且抗氧化酶系统在抵御低温中具有重要作用.


鸭短喙矮小综合征病毒的致弱及免疫效果的评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出鸭短喙矮小综合征病毒(SBDSV)弱毒株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本研究将强毒SBDSV M15株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中连续传95代(C95),每代均观察细胞病变(CPE)。结果显示,C1~C4代病毒接种的细胞均无CPE,从C5代开始出现CPE;自C50代以后,每代细胞出现CPE达80%的时间由接种后7 d逐渐缩短为5 d。采用《中国兽药典》附录中方法检测每隔10代病毒的纯净性;将每隔10代的病毒感染MDEF,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各代次病毒及测定各代次的病毒滴度(TCID50);将各代次病毒分别以不同剂量接种2日龄易感半番鸭,在21 d观察期内观察并记录各组半番鸭的临床症状、计算发病率及死亡率,于观察期结束后,对各组半番鸭称重并测量其喙长、喙宽,计算其喙长宽比等生长发育指标,评估各代次病毒对半番鸭的致病性。纯净性检测结果显示:检测的各代次病毒均无细菌、霉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污染;IFA结果显示,感染不同代次SBDSV的MDEF均能被鹅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GPV MAb)识别,出现亮绿色特异性荧光,而阴性对照和其他相关病毒MAb作为一抗的MDEF中均无绿色荧光;病毒滴度测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SBDSV的滴度逐渐升高(102.5TCID50/0.1 mL~105.5TCID50/0.1 mL)且趋于稳定的105.5TCID50/0.1 mL;C10、C30和C50代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均较强,雏鸭均出现了一定的临床症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且雏鸭的发病率分别为87.5%(7/8)、37.5%(3/8)和25%(2/8),但均无死亡;C70代病毒组仅一只鸭出现体重略轻的症状,至C80代已失去对雏鸭的致病性,将致弱病毒命名为SBDSV MA株,将C80代致弱病毒命名为MA0株。将不同代次的致弱病毒MA0~MA15株均以5×105.5TCID50分别接种2日龄半番鸭和樱桃谷鸭,观察21 d,评估致弱病毒的安全性。将上述不同代次的致弱病毒均以4×10~3TCID50接种2日龄半番鸭,7 d后采血测定各组鸭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效价;同时各免疫组以5×10~4TCID50的强毒SBDSV M15株攻毒,观察14 d,评估致弱病毒的免疫保护效果。将MA5代病毒在雏半番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评估该病毒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代次致弱病毒(MA0、MA5、MA10、MA15)接种的两种雏鸭均无临床症状且生长发育均良好;各代次致弱病毒接种后7 d全部鸭血清均出现中和抗体,平均抗体效价在3.0Log2以上;攻毒后14 d,各免疫组鸭均无任何临床症状且生长发育良好,与阴性对照组鸭基本一致,且致弱病毒对雏鸭的免疫保护率均达100%;MA5代致弱病毒在雏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每代雏鸭均无任何临床症状,生长发育均正常,且各组实验鸭各器官均未出现剖检病变。上述结果表明,不同代次的SBDSV致弱株均纯净、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和遗传稳定性较强,可作为SBDS弱毒疫苗的候选株,本研究为SBDS活疫苗的研制奠定了良好实验基础。
关键词: 鸭短喙矮小综合征病毒 弱毒株 免疫效力


连续配施有机肥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类群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有机肥配施化肥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于田间试验条件下选取了连续6年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单施化肥+清园处理(CFC)、有机肥配施化肥(OF)和有机肥配施化肥+种植绿肥(OFM)5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施肥措施对酸性茶园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功能类群及共现性网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F处理降低了土壤pH,但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和全磷含量,而OF和OFM处理在提高土壤pH的同时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CF和CFC处理降低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OF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Sobs、Ace、Chao1和Shannon指数(P<0.05)。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分析)及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施肥措施显著改变了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R2=0.442 1,P=0.001),OF处理富集了有益于土壤碳氮循环和抑制病原菌的物种。FAPROTAX细菌功能预测表明,茶园土壤细菌生态功能类群以化能异养、有氧化能异养、固氮作用、纤维素分解和硝酸盐还原作用功能类群为主,OF处理提高了捕食性或外寄生作用、光异养作用、光养作用、光合自养硫氧化、光能自养功能及氮循环功能细菌种群丰度。施肥措施均增加了细菌共现性网络边数、平均连通度和平均路径长度,细菌网络的规模增大,细菌群落间互相作用更复杂。细菌网络均以正相关为主(比例为58.03%~77.78%),施肥后物种间竞争作用进一步加强。施肥处理下细菌分子网络平均路径距离较长,平均聚类系数降低、细菌群落作用的响应速度变慢、群落结构稳定性提高,其中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细菌群落结构稳定性要优于CF处理。冗余分析和Mantel test分析结果表明,速效磷和pH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总体而言,有机肥配施化肥改变了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促进了土壤细菌碳氮循环功能,提高了细菌网络规模和群落互作,有机肥替代使细菌群落网络结构更加稳定,有利于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的土壤细菌群落。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有机肥配施化肥 细菌多样性 细菌群落结构 细菌功能类群


茶树新品系'福黄1号'白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高氨基酸白化突变新品系‘福黄1号’白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福黄1号’为材料,变异来源‘福安大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萎凋0、12、24、36、48 h和成品茶样品的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样品共鉴定出560种挥发性代谢物,其中萜类、杂环化合物、酯类、烃类等是以‘福黄1号’和‘福安大白茶’为鲜叶原料制成白茶的主要呈香物质。萎凋过程中,两个品种白茶的挥发性代谢物总含量逐渐上升,在萎凋48 h的时候达到最大值。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结果表明,萜品油烯、柠檬醛、1-辛烯-3-酮、大马士酮是‘福黄1号’和‘福安大白茶’的关键香气成分,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是‘福黄1号’白茶的关键香气成分。1-辛烯-3-酮和柠檬醛在萎凋前期大量累积而后减少,萜品油烯、苯甲醛、水杨酸甲酯和大马士酮在萎凋过程中持续累积。萜品油烯、柠檬醛、1-辛烯-3-酮、大马士酮对‘福黄1号’和‘福安大白茶’形成花果香和甜香具有重要作用。1-辛烯-3-酮、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是‘福黄1号’白茶清鲜香气形成的关键原因。本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新品系‘福黄1号’制成白茶的香气特征,为以白化茶树品种为原料制成的特色白茶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白茶 ‘福黄1号’ 白化突变 挥发性代谢物 动态变化


氟啶虫胺腈在茶叶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性评估
《东南园艺 》 2024
摘要:【目的】为明确氟啶虫胺腈在茶叶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性。【方法】应用气相色谱检测氟啶虫胺腈在茶叶中的残留量和消解率,并从药剂理化性质、毒性和膳食暴露风险方面综合评估该药剂的使用安全性。【结果】氟啶虫胺腈2种施用剂量在茶叶中的残留量均较低,且随时间的推移呈负指数函数递减,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药后16 d的消解率均在79.00%以上,药后32 d残留量最高也仅0.089 mg/kg,其施用剂量的残留半衰期为8.66~9.76 d;氟啶虫胺腈在理化性质和毒性方面的累计安全性评价值为11,2种施用剂量的膳食暴露风险商值(RQ)为0.004和0.006。【结论】综上,氟啶虫胺腈在茶叶中属于易消解农药,残留量和膳食暴露风险低,可在茶园推广使用,研究结果可为该药剂在茶叶上合理使用和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的制定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