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感染重组型大豆花叶病毒本氏烟的酵母双杂文库构建及评价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以本氏烟为模式作物研究SMV侵染机制的平台,以可系统侵染本氏烟的重组型SMV分离物HBRS为毒源,构建感染HB-RS本氏烟的酵母双杂c DNA文库。利用SMART技术获得本氏烟的双链c DNA文库,通过双酶切手段将cDNA文库构建至pGADT7-SfiI载体上。检测结果显示,文库容量约为3.2×106cfu,插入cDNA片段长度为0.75~2.00 kb,平均长度大于1.00 kb,且多态性丰富,表明文库质量较好。该酵母双杂文库的构建为钓取与SMV互作的寄主因子和系统性研究SMV侵染机制奠定了物质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豇豆属食用豆类间的远缘杂交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豇豆属下不同食用豆种间的杂交亲和性,为开展豇豆属食用豆远缘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绿豆、小豆、黑吉豆、饭豆、豇豆5种主要的豇豆属食用豆栽培豆种和Vigna minima、Vigna nakashimae、Vigna riukiuensis 3种小豆、饭豆的近缘野生种为亲本,进行豇豆属下食用豆种间的远缘杂交,并对"绿豆×小豆"、"饭豆×小豆"、"小豆×饭豆"的杂种幼胚进行幼胚拯救。通过调查杂交成荚率和杂种F1的农艺性状表现,分析豇豆属下不同食用豆杂交组合间的杂交亲和性。【结果】各食用豆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及母本的选择影响远缘杂交结果。除包含豇豆种的杂交组合外,其他食用豆种间正反交杂交组合均能够结荚,杂交荚和杂交籽粒的发育程度在各组合间存在差异。"绿豆×黑吉豆"、"小豆×Vigna minima"、"小豆×Vigna nakashimae"、"小豆×Vigna riukiuensis"4个杂交组合不存在受精前的遗传障碍,杂交成荚率较高,幼胚发育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但均可以获得能够正常出苗的杂交籽粒,F1植株结实率降低。绿豆和饭豆间正反交均能够结荚,但绿豆作母本时的成荚率显著高于饭豆作母本时的成荚率,且能够收获成熟的杂交荚和杂交籽粒。F1植株高度不育,即使与绿豆或饭豆回交也均不能获得有活力的后代种子。"绿豆×小豆"、"饭豆×小豆"2个杂交组合不存在受精前的杂交障碍,然而在受精后幼胚生长阶段却存在发育障碍。通过幼胚拯救可以获得两者的后代植株,前者F1高度不育,后者F1可育,但结实率降低。其他杂交组合间存在杂交荚发育一段时间后干枯或掉落、杂交籽粒胚败育等现象,未能获得后代植株。【结论】绿豆作母本与黑吉豆、小豆、饭豆杂交更利于杂交荚和杂交籽粒的发育;黑吉豆与小豆、饭豆杂交时存在胚败育现象;饭豆作母本与小豆杂交经幼胚拯救可以获得可育的F1植株;小豆与近缘野生种的杂交亲和性优于饭豆;豇豆与其他食用豆类间杂交均未成功。
河北省甘薯茎腐病研究初报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茎腐病是近几年在我国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菌性病害,目前该病已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海南、河南、重庆、江苏等地发生。2013年10月在对河北省甘薯病害的调查中在文安县发现了大量疑似甘薯茎腐病的病株,给当地的甘薯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对疑似病株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以及基于16SrDNA序列的分析,最终确定该病害为甘薯茎腐病,病原菌为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这是该病害首次在河北省被发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褐斑病不同药剂防治效果的比较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对防治苹果褐斑病的常见3种药剂进行筛选,通过比较3种药剂的相对防治效果,确定了针对该病的最佳防治药剂及适宜浓度。结果表明,50%扑海因1000~1500倍液可湿性粉剂的防效最佳,其次是8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本研究可为指导苹果树科学施药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棉花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旨在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棉花品种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过氧化氢酶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田间人工模拟干旱法,设置干旱胁迫和正常浇水2个处理,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品种抗旱性强弱。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棉花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增加,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保护酶活性提高,抵御干旱的能力增强;棉花的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机制,依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得出,4份棉花品种的抗旱性强弱依次为‘衡优12’>‘冀棉958’>‘中177’>‘邯杂30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地下水压采区种植马铃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代农村科技 》 2015
摘要: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承担着华北地下水压采区马铃薯主粮化替代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行业专项,2013年以来通过两年多的马铃薯不同品种适应性和马铃薯+谷子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试验与示范,取得了较好效果。2014年度试验结果表明:大西洋、费乌瑞它和中薯5号在衡水地区表现具有植株生长势好、适应性强、丰产性好、商品薯率高、品质好等优点。其中以大西洋表现最好,产量达2 596.7 kg/亩;费乌瑞它和中薯5号产量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常栽平菇种质资源评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摘要:为了解河北省栽培平菇种质资源情况,同时发掘优异种质资源,更好的为平菇育种工作提供基础材料,本研究收集了河北省常栽的平菇品种共83株,通过拮抗试验对其"同物异名"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基于ITS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并进一步对体细胞营养非亲和菌株的天然基质生长速率、抗霉力等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平菇栽培品种"同物异名"现象较为严重,经拮抗试验将83个平菇菌株划分为31个不同营养亲和群;经ITS序列比对分析,31个体细胞营养非亲和菌株中包括15株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9株佛州侧耳(P.floridanus)、2株白黄侧耳(P.cornucopiae)、1株肺形侧耳(P.pulmonarius)及4株未界定种;经生物学特性分析筛选出了2株棉籽壳基质生长最适宜菌株和2株棉柴屑基质生长最适宜菌株,以及7个抗霉能力较强菌株,为后续的定向育种工作提供了优良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化方案研究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为了缓解牧业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有效利用8—10月的水、热、光和土地资源,复种青刈秣食豆,明确秋闲田秣食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采用正交试验与软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法,以秣食豆产草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秋闲田秣食豆播种行距、种植密度与氮、磷、钾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行距与钾肥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每公顷留苗密度75万株,并以氮肥(N)300 kg/hm2、磷肥(P2O5)112.5 kg/hm2、钾肥(K2O)375 kg/hm2做基肥,播种方式以50 cm的行距进行条播。该方案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为6661.67、2723.64 kg/hm2,较产草量位居第2的优良组合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24.17%、27.63%。为秋闲田栽培秣食豆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 》 2015
摘要:为了全面有效地评估一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出一个可行的、适合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具体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本文笔者具体全面地探索了目前农业科研单位之中的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并根据这些已有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分析,最终又使用统计的手段和分析的方法,找出真正适合农业科研单位发展、可以确保农业科研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本文的最主要研究目的就是探索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的形式之下,进行对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探索,并从各个角度对具体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与人事档案管理的建立进行了探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