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芝子实体多糖化学结构的研究
《药学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研究云芝子实体中多糖的化学结构。方法 应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得一均一多糖组份B 1 3。通过完全水解、甲基化、一维和二维1 H和1 3 CNMR阐明B 1 3的化学结构。结果 经完全水解证实B 1 3主要由Glc单糖残基组成 ,用HPLC方法测得其分子量为 3 16× 10 5,通过对甲基化反应数据和1 H和1 3 CNMR分析发现B 1 3为由 β D 1,4 Glc和 β D 1,3 Glc残基构成主链的葡聚糖 ,同时在 β D 1,3,6 Glc及 β D 1,4,6 Glc残基处产生分枝。经1 H和1 3 CNMR分析表明B 1 3分子中存在 β D Glc 1→ 3 β D Glc β D Glc 1→ 4 β D Glc及 β D Glc 1→ 4 β D Glc β D Glc 1→ 4 β D Glc片段。结论 云芝子实体多糖B 1 3为由 β D 1,4 Glc,β D 1,3 Glc和 β D 1,6 Glc残基构成主链的葡聚糖。


利用重组PCR技术构建大肠杆菌肠毒素LT_B0ST_I融合基因
《上海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利用重组PCR技术将从原始菌种中扩增得到的LTB、STI 基因片段连接起来 ,构建了LTB STI 融合基因。并将其克隆到 pUCm T载体上 ,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 ,得到克隆T LS ,序列分析表明该克隆具有正确的基因序列和阅读框 ,具有起始密码子ATG和终止密码子TAA ,可以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中进行表达
关键词: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耐热性肠毒素 热敏感肠毒素 重组PCR LTBSTI融合基因


猴头菌子实体和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理化特征的比较
《菌物系统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栽培的猴头菌子实体和固体培养的菌丝体分别经热水提取,浓缩、醇析后得子实体粗多糖(HFP)和菌丝体粗多糖(HMP),HFP的得率和多糖含量均高于HMP;两者再经透析、Sevag法脱蛋白、乙醇分级沉淀、SephadexG-100柱层析纯化,得子实体纯多糖hfp-1和菌丝体纯多糖 hmp-2,经HPLC检测hfp-1和hmp-2为单一均匀多糖。气相色谱分析表明hfp-1的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摩尔比为:0.12:0.04:1.00:0.71;hmp-2的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摩尔比为:0.25:0.41:0.31:1.00:0.29。紫外光谱分析表明组成中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红外光谱分析二者均有多糖特征吸收峰,hfp-1有β-型连接的吸收峰,hmp-2无明显的β-型连接的吸收峰;经HPLC进行分子量测定,hfp-1的分子量为54000,hmp-2的分子量为68000。猴头菌子实体多糖和菌丝体多糖在化学组成上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猴头菌 子实体多糖 菌丝体多糖 分离纯化 比较分析


伪狂犬病病毒上海株gE基因克隆及其含GFP基因质粒载体的构建
《中国兽医科技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发表的伪狂犬病病毒 (PRV)gE基因序列设计 1对引物 ,用PCR法扩增了PRV上海株 (PRV SH)的 gE基因 ,并克隆入 pUC18中。利用gE基因中限制性酶切位点 ,把绿色荧光蛋白 (GFP)的基因表达盒插入 gE基因中 ,构建了含GFP的载体 pUCgE GFP。


钴室增源后剂量场的测定
《上海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60 Co辐照室在增源放射性活度达 3.5 4PBq后 ,用Fricke剂量计、Ag2 Cr2 O7剂量计、K2 Cr2 O7剂量计进行辐照场的剂量学性能测定 ;并以 75 6M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30 3nm、35 0nm及 4 40nm峰值处的摩尔吸光系数。结果表明 ,本辐射场的剂量分布较均匀 ,能适应和满足当前辐照加工业的需求。
关键词: 60钴室 γ辐射场 Fricke剂量计 Ag2Cr2O7剂量计 K2Cr2O7剂量计 剂量场测量


甘蓝转TA29-Barnase基因植株的花器特征及育性分离的初步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将控制作物育性的基因 (TA 2 9 Barnase)转化甘蓝生物体 ,培育出了甘蓝雄性不育植株。带有TA 2 9 Barnase基因的雄性不育植株的园艺学性状与未转化植株相同 ,并且其性状在后代中稳定不变 ;不育植株的花朵表现雄蕊完全退化 ,但蜜腺和雌蕊健全 ,能接受外来花粉 ,杂交结实率较高 ;同时 ,雄性不育植株的不育性在后代中出现分离 ,不育株率占 12 .5%~ 85.7% ;此外 ,不育性状具有镶嵌性
关键词: 甘蓝育种 途径 TA29-Barnase基因 转基因植株 雄性不育


上海地区杂交粳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应用莫惠栋提出的 p +q +pq交配设计的种子性状遗传方法 ,分析了上海地区杂交粳稻主要的 4个不育系和 3个恢复系配组的 12个杂交种F1植株的F2 种子及其亲本的 5个稻米品质性状。结果表明 :5个品质性状在杂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在不育系间糙米率、整精米率、直链锭粉含量也存在差异 ,而在恢复系间差别较小。不育系间、不育系对恢复系、杂种对亲本的变异都大于环境变异 ,加性和显性遗传变异普遍存在。对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精米率的比较表明 :湘晴及其组合 82 0 4A/湘晴、52A/湘晴、50 16A/湘晴等直链锭粉含量较低 ,82 0 4A/R161、82 0 4A/R161 10糙米率较高 ,而 50 16B、82 0 4A/湘晴、82 0 4A/R161 10精米率、整精米率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