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聚天门冬氨酸包裹尿素对冬小麦增产效果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氮肥利用率低,是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过去主要通过施肥技术来提高氮肥利用率,而忽略了对肥料本身的增值提效开发。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可以通过作物品种筛选、土壤改良、平衡施肥技术等来实现[1-6]。聚天门冬氨酸是一种水溶性仿生聚合物,在农业上作为植物养分吸收促进剂,可有效地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肥、药流失导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体污染;它可与农药、肥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1份超甜玉米自交系产量和食味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个分属于Reid、Lancaster类群超甜玉米自交系为母本,3个唐四平头类群超甜玉米自交系为父本,采用NCⅡ设计方法,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24个杂交组合,对超甜玉米鲜食种皮厚度、鲜食甜度、煮食种皮厚度、煮食甜度及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H6048对子代籽粒5个性状均表现为正遗传效应,12H6004对子代籽粒5个性状均表现为负遗传效应;12HZ46-48鲜食与煮食甜度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12H351的5个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均最低;每种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组合均是由一般配合力效应值高或中的自交系组配,至少也要有一个亲本是高或中等水平的一般配合力组配而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曲面法优化鲜切铁棍山药的烫漂工艺研究
《食品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鲜切铁棍山药为研究对象,在真空脱氧充氮条件下,采用烫漂处理,研究不同烫漂条件对山药酶活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对烫漂时间、温度和真空度进行了优化,通过测定烫漂后山药片的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结果表明,真空脱氧充氮烫漂处理鲜切铁棍山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烫漂时间69.66 s,烫漂温度为60℃,真空度为0.03 MPa。研究结果为鲜切铁棍山药的无硫防褐变加工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信阳烟区适宜移栽期筛选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确定信阳烟区适宜的烤烟移栽期,为提高信阳烤烟产量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信阳市平桥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不同移栽期试验。[结果]在移栽后45、75 d时,株高以处理T4最高,但其其他指标较低,成熟期以处理T2、T3农艺性状综合最优;烟叶烤后外观质量以处理T3最优,处理T2次之;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以处理T4表现最低,但其全氮、烟碱含量偏高;感官评吸质量以处理T3得分最高,处理T4得分最低。[结论]信阳烟区最适合的移栽期是4月20日~4月30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水乙醇萃取联合氧化铝柱层析制备高纯磷脂酰胆碱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豆粉末磷脂为原料,采用无水乙醇萃取和氧化铝柱色谱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了高纯度磷脂酰胆碱的制备方法。乙醇萃取后磷脂酰胆碱的纯度为62.00%,得率为31.94%。主要考察了柱层析过程中的固定相、洗脱液浓度、上样量、料液比及洗脱液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定相为100~200目三氧化二铝、洗脱液为90%乙醇、上样量为1 g/30 g、料液比为1∶12(g/m L)、洗脱液流速为3.0 m L/min时,磷脂酰胆碱的纯度可达到94.52%,回收率为83.71%。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工业化制备磷脂酰胆碱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归纳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花生遗传转化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诱导效率和转化效果,概括了花生转基因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常用的花生转基因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基因枪法转化胚性组织,二是农杆菌介导转化子叶(节),三是农杆菌介导转化茎尖(非组培)。花生基因工程转化的目的基因主要包括提高对病毒、真菌、干旱、除草剂等抗性的相关基因,在降低花生过敏原、提高油酸含量等品质改良和生物反应器生产免疫产品等方面也开展了探索性研究。花生体细胞胚诱导及再生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日渐成熟,但花生的遗传转化体系仍存在转化效率低、受体基因型范围窄、后代遗传不稳定等问题,建立稳定、高效的转化平台是实现花生基因工程潜在价值的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草对梨园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生草年限对梨园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以清耕为对照,研究冀中生草4a和生草8a梨园,在0—30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保水和排水能力及团聚体含量等土壤物理特性,比较不同生草年限梨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草处理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和排水能力显著增加,对0—10cm土层物理特性的影响最大,与清耕相比较,生草8a和生草4a处理,土壤容重分别降低7.18%和4.26%,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44.77%和11.54%,土壤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109.62%和32.91%,排水能力分别增加了56.62%和21.98%;生草处理显著降低了0—10cm土层粒径>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粒径>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了0—20cm土层粒径0.25~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生草8a显著增加了0—30cm土层粒径0.25~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短期生草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保水性改善明显,对水稳性团聚体影响较小,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梨园土壤物理性状愈趋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豆科饲用植物资源研究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河南省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植物区系研究具有独特的地理学意义。为了有效开发利用该区域豆科饲用植物资源,通过物种调查统计,对区域豆科饲用植物的资源现状、属种组成、植物区系和地理分布及饲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豆科饲用植物共有41属136种。其中优势属和少种属占区域豆科植物区系属种的主体,分别占总属数60.97%和总种数的81.62%;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和热带为主要分布型,反映了河南豆科饲用植物区系分布与其处于过渡气候相适应的特征。河南豆科饲用植物的饲用价值总体较高,优良和中等豆科饲用植物种数占总种数的89.71%,下等和毒草占总种数的10.29%,并对其开发利用方式提出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白化复绿突变体白784的生理特性分析及基因精细定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水稻白化复绿突变体白784的生理特性和相关遗传机制,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下白784的表型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白化表型受温度控制,20、22、24℃低温处理使白784叶片的色素合成不同程度受阻,叶片呈白化表型;与对照相比,白784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20℃处理(10 d)白784叶绿素a、叶绿素b较对照分别下降95.18%(P<0.01)、86.86%(P<0.01);22℃处理(14 d)白784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较对照分别下降96.19%(P<0.01)、93.25%(P<0.01)、92.76%(P<0.01);24℃处理(12 d)白784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较对照分别下降86.17%(P<0.05)、91.67%(P<0.01)、95.30%(P<0.01);26℃处理(12 d)白784叶色绿化,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分别下降27.63%、25.70%、27.17%(P>0.05);28℃处理(12 d)白784叶色与正常无异,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差异不显著;表明24~26℃是白784叶色白化的敏感温度。同时构建F2作图群体(白784×郑州早粳),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温敏白化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424个SSR分子标记将Abt6初步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位于标记RM5988~RM6071,与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4、9.7 c M;进一步扩大F2群体,在F2、F3群体白化单株中寻找目标区段发生重组的个体,利用In Del标记分析目标区段杂合单株的标记基因型,将Abt6定位在In Del标记Y15420~Y15648,标记间物理距离约278 k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