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灰色关联度分析和DTOPSIS法在贵州威宁引进苹果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苹果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品质优良的品种(系),为贵州省威宁县苹果品种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引进贵州省威宁县种植的10个苹果品种(系)(编号Z1~Z10)果实的单果重(T1)、果形指数(T2)、去皮硬度(T3)、可溶性固形物(T4)、可滴定酸(T5)、固酸比(T6)和果实色泽[L*(T7)、a*(T8)、b*(T9)]9项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联合DTOPSIS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苹果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10个苹果品种(系)中,单果重、去皮硬度和固酸比指标最小均为Z9(16-112),但其可滴定酸含量最高,为0.60%;单果重、果形指数、去皮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和L*值最大分别为Z3(2-14)、Z1(东71-31)、Z5(秦脆)、Z8(8-31)、Z5(秦脆)和Z9(16-112).9项果实品质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为可溶性固形物>去皮硬度>固酸比>果形指数>单果重=a*>可滴定酸>L*=b*.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灰色评判值(Gi)排序为:Z5(秦脆)>Z2(南39-66)>Z1(东71-31)>Z4(147)>Z7(39-134)>Z8(8-31)>Z10(92)>Z3(2-14)>Z6(秦蜜)>Z9(16-112).DTOPSIS法分析结果显示,与理想品种接近度(Ci)排序为:Z5>Z2>Z1>Z10>Z3>Z7>Z4>Z6>Z8>Z9.2种评价方法排名趋势线吻合度较高,在分析过程中均涵盖9项果实品质指标信息,具有可靠的统计学基础,其中Ci值差异大于Gi值差异;通过2种方法的比较建立苹果品质评价预测模型:Y=0.09T1+0.11T2+0.17T3+0.19T4+0.08T5+0.15T6+0.06T7+0.09T8+0.06T9.[结论]DTOPSIS法对苹果品质的综合评价效果较好,通过权重系数建立的评价模型可用于苹果品质的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度分析联合DTOPSIS法评价结果排序前三均为秦脆、南39-66和东71-31,可作为优化项目区苹果品种结构的重点品种(系).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 DTOPSIS法 苹果 果实品质 综合评价


十二个茶树品种对茶棍蓟马、茶小绿叶蝉抗性表现及抗性成分初步鉴定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贵州主栽茶树品种对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抗性表现及相关抗性生化因子,利用为期1年的田间调查明确12个茶树品种抗性表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茶树中的咖啡碱、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等27种生化成分,用相关性分析判断生化含量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茶树品种中,乌牛早、金观音和中茶108为茶棍蓟马高感品种,苔选0310和黔辐4号为茶棍蓟马高抗品种;福鼎大白茶为茶小绿叶蝉高感品种,黔湄601为茶小绿叶蝉高抗品种.咖啡碱含量与茶棍蓟马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大部分氨基酸含量与茶棍蓟马及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正相关,其中精氨酸含量与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除表没食子儿茶素外的5个儿茶素单体含量与茶棍蓟马及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负相关,其中儿茶素含量与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


茶树资源的品质及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种子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惠水地方鸟王种茶树资源,对49份鸟王种茶树资源的6种生化成分和10种农艺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惠水县茶树资源类型丰富,变异系数在3.76%~24.05%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5.63;前6个主成分代表了49份资源和1个对照73.18%的多样性信息;49份资源可依据鲜叶产量分为三大类群;初步筛选出优异鸟王种茶树资源亲本材料3份,具有较大利用潜力材料11份.
关键词: 惠水;茶树资源;多样性分析


茶鲜叶萎凋时期乙烯利溶液对游离氨基酸组分的影响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萎凋过程中乙烯利溶液对离体茶鲜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贵州省自主培育品种"黔茶1号"为试材,设置对照组、喷施乙烯利组及喷施乙烯抑制剂组.采用邻苯二甲醛(o-phthalaldehyde,OPA)法、9-芴甲基氯甲酸酯(9-fluorenylmethyl chloroformate,FMOC)法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在线衍生检测游离氨基酸.结果表明,鲜爽味氨基酸含量随萎凋时间延长而减少,甜味、苦味氨基酸含量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3类呈味氨基酸含量在萎凋期间对喷施乙烯处理响应不同.萎凋期间,鲜味氨基酸含量受乙烯诱导上调,差异显著发生在4、8 h;甜味氨基酸含量在各处理间总体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苦味氨基酸含量在4、8 h无显著变化,12、20、24 h含量有所下降,差异不显著.鲜味氨基酸以茶氨酸为主,除谷氨酸含量在4 h时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外,茶氨酸、天冬氨酸及谷氨酸含量受乙烯诱导上调.甜味氨基酸中丝氨酸、脯氨酸含量不受乙烯调控,甘氨酸含量受乙烯诱导上调,丙氨酸含量不完全受乙烯调控.苦味氨基酸中组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及亮氨酸含量受乙烯诱导上调.因此,萎凋期间喷施乙烯利溶液可以显著提高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


贵州100份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及聚类分析
《种子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贵州省内收集到的100份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材料进行田间种植鉴定,并对12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1.73%~42.73%之间,其中第一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长度、分枝有效角果数、分枝习性、种皮颜色等遗传变异较为丰富,角果长度、每角粒数、千粒重多样性较差。相关性分析显示,12个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中前5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69.29%。通过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油菜种质资源被分为两个大类、8个簇,具有较好的多样性。


叶面喷施聚磷酸铵对辣椒产量、品质及吸收转运Cd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Cd安全利用类耕地辣椒安全生产与叶面磷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选取Cd安全利用类土壤与青红元帅朝天椒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0、0.1、0.2、0.5 g/L聚磷酸铵(以CK、T1、T2、T3表示)对辣椒产量、品质与吸收转运C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叶面喷施聚磷酸铵浓度的增加,辣椒果实产量呈增加趋势,与CK相比,T3处理鲜果与干果产量增幅分别为11.11%与11.53%;T3处理辣椒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氨基酸、维生素C(Vc)与辣椒碱含量均显著高于CK;辣椒不同部位Cd含量(干质量)表现为主茎上叶>根>果实>叉茎上叶>叉茎>主茎;辣椒对土壤Cd的富集系数(BCF)达193.77%~351.82%,BCF随叶面喷施聚磷酸铵浓度的增加而降低,T3处理比CK降低了 158.05个百分点;辣椒果实Cd含量随叶面喷施聚磷酸铵浓度的增加而降低,T3处理辣椒果实Cd含量显著低于CK,鲜果与干果降幅分别为16.67%、11.8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质量稀释"与叶面喷施聚磷酸铵增大辣椒叉茎上叶与主茎上叶对Cd的富集固持能力可能是果实Cd含量降低的2个主要原因.综上,叶面喷施0.5 g/L聚磷酸铵对辣椒果实产量与品质提升及降Cd效果最好.


野生香菇黔香筛5号菌丝的生物学特性及抗氧化活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香菇黔香筛5号菌丝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添加物发酵对菌丝体中香菇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高活力菌种的制备及功能性产品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体和液体培养方式,以菌落直径和菌丝体干重作为主要考察指标,结合培养过程中菌丝的生长性状,研究香菇黔香筛5号菌丝的生物学特性及在不同碳氮源、培养温度、初始pH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测定该菌株经添加皇竹草(HLNT)和中药渣(ZLNT)浸煮汁液体发酵后其香菇多糖(LNT)对DPPH、ABTS及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母种培养基的最佳碳氮源为葡萄糖和硫酸铵,最适培养温度25~30,初始pH 4.0~6.0;菌丝体生长液体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硫酸铵或蛋白胨,培养温度25℃,接种量3%(V/V),pH 6.0.ZLNT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具有显著清除作用,当浓度为5mg/mL时,清除率分别达86.7%和73.5%;HLNT对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浓度为5 mg/mL时的清除率为75.5%.[结论]初步筛选出适宜于香菇黔香筛5号菌丝生长的营养需求及培养条件,该菌株表现出较好的副产物适料性,添加浸煮汁可促进发酵物抗氧化活性.


贵州茶叶斑点病病原系统发育学分析与生物学特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贵州省部分茶区发生的茶叶斑点病病原是否一致,本研究结合病原显微结构特征图像采集、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验证等方法对分离于4个茶区的18株茶叶斑点病病原菌株(QLC3A,QLC4,QLC5m,QLC6,QLC15-1,QLC15-2,QLC16,DS1,DS6,YQ10,AS3A,AS6B,CYX1,CYX1A,CYX4B,CY2B,CY7A和CY12)开展了系统发育学分析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18株病原菌均为Didymella segeticola,其中代表菌株DS6的最适培养碳源为麦芽糖,最适培养氮源为亮氨酸,最适培养pH值为7,最适培养温度为25℃;35℃生长停滞,40℃致死,在MEA中生长速度最快,与PDA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贵州茶叶斑点病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叶斑点病 显微形态特征 系统发育分析 柯赫氏法则 生物学特性


西南喀斯特山区120种野生牧草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聚类分析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野生牧草资源科学利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草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双赢,本研究采集了西南喀斯特山区有代表性的120种野生牧草,进行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测定,并根据营养价值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喀斯特山区14种野生豆科牧草粗蛋白质(CP)含量在9.93%~27.17%,粗脂肪(EE)、粗灰分(CF)、中性洗涤纤维(NDF)、钙(Ca)、磷(P)含量分别在 1.44%~10.38%、13.93%~38.03%、24.44%~66.68%、1.07%~2.64%、0.09%~0.85%;27 种野生禾本科牧草 CP、EE、CF、NDF、Ca、P 含量分别在 3.68%~22.70%、0.51%~5.18%、28.18%~47.50%、46.21%~77.87%、0.62%~2.66%、0.08%~0.40%,CP 含量与 CF 含量呈负相关(P<0.01),与P含量呈正相关(P<0.01),二元相关方程为y=22.30-0.44x1+23.49x2(x1=CF含量,x2=P含量;r2=0.85);79种其他科野生牧草CP、EE、CF、NDF、Ca、P含量分别在4.40%~29.02%、0.56%~6.84%、11.74%~51.63%、20.60%~87.51%、0.25%~5.00%、0.06%~1.22%,CP含量与CF含量呈负相关(P<0.01),与P含量呈正相关(P<0.01),二元相关方程为y=21.45-0.36x1+7.17x2(x1=CF含量,x2=P含量;r2=0.72).120种野生牧草CP含量与CF含量呈负相关(P<0.01),与P含量呈正相关(P<0.01),二元相关方程为y=21.86-0.36x1+8.06x2(x1=CF含量,x2=P含量;r2=0.62).本研究得出,西南喀斯特山区14种豆科野生牧草中,优等以上牧草有6种,占42.86%;27种禾本科野生牧草中,优等以上牧草有9种,占34.62%;79种其他科野生牧草中,优等以上牧草有65种,占82.28%;120种野生牧草中,鸡树条、稀莶、葛藤、黄花槐、水花生、竹节草、木贼、冬青、蔊菜、多花木兰这10种野生牧草营养价值相似,与其他牧草距离较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