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拟穴青蟹Na~+/H~+-exchanger基因克隆及其在盐度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海洋渔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隆了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Na~+/H~+-exchanger基因,其cDNA序列全长3 624 bp,开放阅读框(ORF)长2 886 bp,可编码96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10.8 kDa和7.42,具有信号肽和典型的Na~+/H~+-exchanger蛋白结构域,含12个跨膜α螺旋.拟穴青蟹Na~+/H~+-exchanger的氨基酸序列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一致度最高,达到84.9%;该基因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精巢、鳃等;该基因在受精卵时期表达水平最高,大眼幼体时期次之.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在低盐(盐度7和17)胁迫过程中,Na~+/H~+-exchanger基因在20 min表达水平最高,之后基本恢复到正常表达水平;在高盐(盐度37)胁迫(20 min~2 h)期间,该基因表达水平先下降再逐渐上升.Na~+/H~+-exchanger基因在拟穴青蟹大眼幼体阶段盐度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低盐显著诱导Na~+/H~+-exchanger基因的高表达,推测拟穴青蟹Na~+/H~+-exchanger基因在低盐环境下发挥重要的渗透调节功能.

关键词: 拟穴青蟹 Na~+/H~+-exchanger 盐度胁迫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概述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为了能改善水质、渔业增殖和修复生态环境,EM菌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EM菌的定义及来源,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阐述了影响EM菌作用效果的因素等;发现EM菌在调控微生物生态结构、降低水环境中有害物质、提高免疫、增重增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但EM菌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且生产技术及应用过程等还存在着不足。因此今后应提高生产技术,建立和提高筛选系统,并开发EM菌在水产养殖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为水产养殖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并为可持续养殖提供可能。

关键词: EM菌 水产养殖 水生环境 微生物菌群 作用机理 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参"3.15"事件解读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科学养鱼 202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模式

中国水产 2020

摘要:一、技术模式概述传统多品种混养是基于立体利用养殖水体,按照养殖动物生活空间不同进行搭配,如淡水池塘养殖按照上层鱼、中层鱼、底层鱼进行搭配,达到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提高养殖产量的目的.近年出现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幼鱼异亮氨酸营养需求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异亮氨酸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蛋白质利用及血清和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异亮氨酸的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晶体异亮氨酸制成6组等氮等脂饲料,各组异亮氨酸的实际水平分别为1. 23%、1. 47%、1.61%、1.98%、2.17%、2.31%,对初始体重为(29.00±0.01) 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进行10周的饲养试验,每种饲料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结果表明:随饲料中异亮氨酸水平升高,蛋白质沉积率(PPV)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1.98%及2.17%组较高,显著高于1.23%组(P<0.05);鱼体粗蛋白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61%、1.98%及2.17%组较高,显著高于1.23%组(P<0.05);血清游离异亮氨酸含量随饲料异亮氨酸水平升高呈现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肌肉游离异亮氨酸含量随着饲料异亮氨酸水平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饲料中异亮氨酸水平升高,各组间生长率、饲料效率、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蛋白质沉积率、鱼体粗蛋白质含量及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根据二次回归曲线得到,红鳍东方鲀幼鱼对异亮氨酸需求量为1.83%~1.96%。

关键词: 异亮氨酸 红鳍东方鲀 蛋白质沉积率 需要量 鱼体粗蛋白质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密度养殖模式下中国明对虾社会交互效应的遗传分析

水产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低密度养殖模式下中国明对虾收获体质量和眼球磨损性状的直接遗传效应(DGE)和间接遗传效应(IGE)进行了估计.为了准确估计中国明对虾收获体质量及眼球磨损性状的遗传参数,将来自G8和G9代的178个被标记的家系(G8代88个全同胞家系,G9代90个全同胞家系),共计6 408尾中国明对虾,每个家系分成3组(每组12尾),随机放入3个不同的圆缸(半径100 cm),其中,G8代88个圆缸,G9代90个圆缸.每个圆缸包含3个不同的家系,1个家系共与其他6个家系进行组合,生长测试80 d后对体质量及眼球磨损性状进行测量和评估.结果显示,使用传统的动物模型获得收获体质量的遗传力为0.11±0.05,属低遗传力水平.似然比检验结果表明,需要将IGE效应包含在模型中(LRT=5.26).利用包含IGE的扩展动物模型估计得到的总遗传方差由DGE方差(43%)、DGE-IGE协方差(24%)和IGE方差(33%)组成,占表型方差的24%,是传统动物模型获得的遗传力的2倍多(11%).由DGE-IGE协方差估计出收获体质量的DGEIGE相关系数为0.32±0.45,属中度正相关,表明由于养殖密度较低,组内个体间社会交互形式为非竞争行为.利用不包含IGE的logit模型获得眼球磨损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为0.05±0.03,属低遗传力水平.包含IGE的总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值(T 2)为2.75,显著大于1,是不包含IGE的logit模型获得的遗传力的58倍多(0.05).上述结果表明,社会交互行为对中国明对虾收获体质量产生了更多可利用的遗传变异.与收获体质量相比,眼球磨损性状更易受个体间社会交互行为的影响,可将眼球是否磨损作为个体间社会交互行为结果的一个性状.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低密度 间接遗传效应 遗传相关 眼球磨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照周期对日本囊对虾生长、蜕皮和糖代谢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光照周期(全黑暗D、光照:黑暗10L:14D、光照:黑暗14L:10D、全光照L)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as)生长、蜕皮和糖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日本囊对虾的存活率(SR)、特定生长率(SGR)和蜕皮率(MF)逐渐降低,到第49天时,L组日本囊对虾死亡率达100%.实验结束时,D组SR、SGR和MF显著高于10L:14D组和14L:10D组(P<0.05),分别为(60.000±2.722)%、(6.966±0.686)%/d和(4.667±0.363)%/d,但10L:14D组和14L:10D组间的SR、SGR和MF差异不显著.不同光照周期对日本囊对虾体内蜕皮抑制激素(MIH)和蜕皮激素(EH)浓度有显著影响.第30天时,D组MIH浓度显著低于10L:14D、14L:10D和L组(P<0.05),10L:14D和14L:10D组MIH浓度显著低于L组(P<0.05),10L:14D和14L:10D组间差异不显著;第60天时,D组MIH浓度显著低于10L:14D和14L:10D组(P<0.05),但2组间差异不显著;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日本囊对虾体内EH浓度不断降低,第30天时,D组EH浓度显著高于10L:14D、14L:10D和L组(P<0.05),10L:14D、14L:10D和L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第60天时,D组EH浓度显著高于10L:14D和14L:10D组(P<0.05),但2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光照周期显著影响日本囊对虾的糖代谢,不同处理组血清中的5-羟色胺(5-HT)、高血糖激素(CHH)和肝胰腺中的糖原磷酸化酶(GP)的变化趋势与上述MIH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而肝胰腺中糖原合酶(GS)的变化趋势与MIH浓度变化趋势相反.研究表明,日本囊对虾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为全黑暗状态.

关键词: 日本囊对虾 光照周期 生长 蜕皮 糖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现状与未来绿色高质量发展思考(下)

科学养鱼 202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胆汁酸对红鳍东方鲀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红鳍东方鲀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鱼油为主要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饲料,对初始体质量为14 g的红鳍东方鲀进行为期56 d的投喂养殖实验.设置适宜脂肪含量(8%)的对照组,并在对照组添加0.02%及0.10%的胆汁酸,分别获得低胆汁酸添加组(BA组)和高胆汁酸组(HBA组).另设一高脂组(脂肪含量12.5%,HL组)及高脂+0.02%胆汁酸组(HLBA组).结果表明,添加胆汁酸的处理组肌肉和肝脏MUFA均低于对照组,其中HB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n-6PUFA含量在HLBA组和HL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在适宜脂肪含量的3个处理组间,肝脏中的C20∶0、C16∶1n-7、C18∶1n-9、C18∶2n-6、C20∶4n-6、C18∶3n-3、C18∶4n-3、C20∶5n-3和C22∶6n-3都呈现随着胆汁酸添加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有随着胆汁酸添加而升高的趋势,且在高脂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对照组显著高于其他组,而BA组氧化还原酶1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高脂组添加胆汁酸显著升高了过氧化氢酶的基因表达量.综上所述,饲料中胆汁酸的添加降低了饲料及鱼体组织中一系列长链脂肪酸的含量,胆汁酸对血清抗氧化蛋白活性的影响与其对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不一致.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胆汁酸 脂肪酸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幼鱼昼夜摄食节律及胃排空模型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septentrionalis)幼鱼昼夜摄食节律及胃排空模型,分别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8个时段,分别为06:00、09:00、12:00、15:00、18:00、21:00、00:00和03:00,每个时段作1个处理,每天每个处理饱食投喂1次)和分段式连续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与一次饱食投喂法相同的8个时段,每天每个实验桶连续投喂8次)两种方法研究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实验持续7 d。此外,分别测定绿鳍马面鲀幼鱼[体重为(4.28±0.46) g]饱食后0、2、4、6、8、10、12、14、16、20、24和28h时的胃内容物湿重,并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3种数学模型拟合了绿鳍马面鲀幼鱼的胃排空率。结果显示,(1)在两种投喂方式下,实验鱼均表现为24 h一周期的摄食节律。在分段式连续投喂方式下,摄食率在03:00、06:00、09:00和12:00无显著差异,在15:00达到峰值后急速降低(P<0.05),并在00:00达到最低值;饲料效率与一次饱食投喂方式下的03:00、06:00、15:00和18:00投喂组无显著差异,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一次饱食投喂(P<0.05)。(2)在一次饱食投喂方式下,实验鱼在18:00后摄食率急速降低(P<0.05),并在00:00达到最低值;实验鱼在09:00和12:00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一天中的其他时间(P<0.05),每天09:00~12:00时间段投喂绿鳍马面鲀幼鱼可显著提高其生长和饲料效率。(3)3种模型中,胃排空率用平方根模型拟合得最好,方程为y0.5=2.802-0.204t(R2=0.987);根据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饱食投喂10 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80%胃排空时间为6 h。综合上述指标,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每天09:00~15:00时间段饱食投喂绿鳍马面鲀幼鱼3次,每次间隔3 h。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摄食节律 饲料效率 特定生长率 胃排空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