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绿盲蝽热激蛋白AlHSP90表达的影响
《棉花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盲蝽热激蛋白90基因AlHSP90是绿盲蝽体内重要的抗逆基因,参与绿盲蝽耐受高温、杀虫剂等胁迫反应。为了明晰绿盲蝽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其体内抗逆基因的表达特征,本试验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杂交技术,重点分析AlHSP90基因及其蛋白在绿盲蝽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的表达谱。结果表明:绿盲蝽雌、雄成虫取食Bt棉、常规棉后,AlHSP90表达量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植物(P<0.01);与对照四季豆相比,取食茼蒿之后AlHSP90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雌成虫取食Bt棉、常规棉后,AlHSP90表达量分别比对照上升了1.77、1.74倍;而雄成虫取食Bt棉、常规棉后,AlHSP90表达量则分别比对照上升了1.98、1.94倍。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之后,AlHSP90蛋白的表达谱结果与其基因的表达谱结果高度相似。绿盲蝽雌、雄成虫取食Bt棉、常规棉后,AlHSP90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植物(P<0.01);而取食茼蒿之后,AlHSP90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AlHSP90基因是绿盲蝽适应棉花取食过程中重要的抗逆基因,并在绿盲蝽寄主转换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突变系高秆1号的生物学特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陆地棉突变系高秆1号和正常株高野生型N089为试验材料,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测量其株高、节间长、节间数、第一果枝节位高等表型性状。由结果推测,决定高秆突变系的株高主要是较高的第一果枝节位与较长的节间长度与节间数无特别关联。酶联免疫法分别测量高秆突变体和正常株高棉花棉籽中的激素含量,发现高秆1号的种胚中3种与促进生长有关的激素赤霉素(GA3)、生长素(IAA)、玉米素(ZR)含量都极显著高于正常株高的野生型N089,分别是其含量的236.8%、167.7%、279.1%,而生长抑制型激素脱落酸(ABA)含量则极显著地低于野生型,只有野生型的76.0%。对高秆1号和野生型倒3节间横、纵切片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高秆1号纵向切面的细胞长度及细胞数目极显著地多于野生型,而横向切面细胞直径的大小在突变系与野生型之间并无明显差异。这从细胞学角度证明了高秆突变体植株的高秆化,是茎秆纵向区间细胞长度明显变长的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果蔬中多效唑残留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果蔬中多效唑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快速提取,NaCl和无水MgSO4除水后,经PSA和石墨炭黑净化,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定性离子对为m/z 294.2/70.0、294.2/125.0,采用m/z 294.2/70.0进行定量分析。在0.05、0.5、1 mg/kg添加水平下,样品平均回收率为79.6%~94.9%;相对标准偏差为3.6%~11.4%;在梨、苹果、桃、西红柿和黄瓜中的检出限分别为0.4、0.5、0.4、0.4、0.5μg/kg。结果表明:本方法简便、快速、安全、价格低廉,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果蔬样品中多效唑残留的快速确证检测。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 多效唑 水果 蔬菜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不同农区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江苏省耕地地力的保持和培育提供基础数据,以分布于江苏全省的297个土壤监测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江苏省域不同农区土壤碳氮分布,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农区分布、施肥类型及施肥量、种植制度和还田秸秆量对土壤碳氮分布具有重要影响:(1)水稻土、黄棕壤、砂姜黑土、潮土、棕壤、潮盐土的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依次减少。(2)在水稻土中,徐淮、里下河、沿江等农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较高,而太湖和丘陵农区次之,沿海农区最低;潮土中徐淮、里下河和丘陵农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较高,而太湖农区、沿江农区次之,沿海农区最低;黄棕壤中太湖农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较高,而丘陵农区较低;潮盐土中徐淮农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最高,里下河农区次之,沿江农区最低。(3)同一种土壤中,有机肥施用量高的土壤碳氮含量较高。(4)在同一种土壤中,种植蔬菜、大量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等)、块根旱作作物(马铃薯等)、茶叶等的土壤碳氮含量依次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血清及山羊卵丘细胞共培养对猪胚胎体外发育的促进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完善猪胚胎体外发育系统,以孤雌激活胚胎为研究对象,依次对胚胎培养液种类、培养期间血清添加方式、卵丘细胞共培养体系进行筛选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的PZM3培养液相比,CR1aa并不适合猪胚胎的体外发育;猪胚胎在PZM3中培养4d后添加10%胎牛血清培养至第6天,体外发育能力得到显著改善,卵裂率、囊胚率、囊胚孵化率、囊胚细胞数分别达到95.1%、56.5%、27.3%、79.3;在此基础上,利用山羊卵丘细胞与猪胚胎进行共培养,将囊胚孵化率进一步提高至36.6%,初步建立了一套高效稳定的猪胚胎体外发育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籼稻叶夹角新基因的激素敏感性分析和基因定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一个叶夹角变小、叶片短而直立的突变体ser(Short and erect)进行了植物激素敏感性试验和基因定位。激素试验结果表明,ser对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敏感而对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敏感性降低。遗传分析结果表明,ser的直立叶性状受1对隐性单基因ser控制。在ser×08CR578 F2群体中,利用分子标记将ser基因定位在水稻第5染色体长臂上的标记RM3437与RM5454之间,ser基因距离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3c M和1.5 c M;在ser×L604 F2群体中,ser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上标记RM18504与RM1237之间,距离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5 c M和2.1 c M。在2个群体中,ser基因均与标记RM18532共分离。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与克隆ser基因奠定了基础,也为解析水稻叶夹角变化机制及选育高产理想株型水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基因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稻瘟病广谱抗病新等位基因pi21t的鉴定及其抗性应用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不断发掘和鉴定新的抗性基因,从而克隆和利用广谱持久抗性基因,选育水稻广谱抗稻瘟病新品种,解决稻瘟病危害。根据已克隆的水稻稻瘟病广谱抗病隐性等位基因pi21的序列设计分子标记Pi21-1,对育种上高频率使用的广亲和品种02428进行PCR扩增,测序比较分析发现了新的等位基因类型,同时对广亲和品种02428进行田间稻瘟病接种鉴定,苗期鉴定结果为免疫,从而鉴定了一个广谱抗稻瘟病的新等位基因pi21t,为水稻广谱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有利资源。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能够快速明确目标品种中所携带目标基因的等位基因型,从而加快水稻广谱抗稻瘟病育种的进程,提高抗病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冻干甜玉米粒贮藏过程中玉米黄质稳定性分析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冻干甜玉米粒真空包装和普通包装后置于4、20、37℃条件下贮藏12周,考察包装方式和贮藏条件对冻干甜玉米粒中玉米黄质稳定性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玉米黄质含量。结果表明:普通包装、高温和见光均可加速玉米黄质降解,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不同条件反应速率不同,真空包装4℃避光贮藏玉米黄质降解速率常数最小,普通包装37℃见光贮藏降解速率常数最大,且普通包装见光贮藏对玉米黄质热敏感性影响最大。贮藏过程中玉米黄质会发生顺反异构化,真空包装避光和见光时温度越高生成的顺式异构体越多;同一温度条件下,真空包装见光比避光更易发生反式向顺式结构的转变;普通包装避光或见光贮藏时玉米黄质以降解反应为主,异构化反应不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薄膜包装对冷藏空心菜采后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薄膜包装对空心菜采后品质的影响,文中以‘竹叶’空心菜为试验材料,在(5±1)℃贮藏条件下(90%~95%RH),研究了3种不同厚度薄膜(CK,32.70μm带孔聚乙烯袋;P1,32.70μm聚乙烯袋;P2,12.75μm聚乙烯袋)包装对空心菜(茎、叶)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薄膜包装可有效提高空心菜品质,延缓其黄化进程,维持空心菜较高的生理活性,其中P1组的效果最为理想。相比P2及对照,P1组可显著延缓空心菜叶绿素分解,促进可滴定酸积累,维持其较高的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P1可有效维持采后空心菜的品质,这与其包装袋微环境中的高CO2浓度(1.6%~2.1%)和低O2浓度(14.8%~17.5%)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秸秆还田和施钾对棉花产量与养分吸收的效应
《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长江流域麦棉两熟制条件下,以Bt转基因抗虫棉为材料,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4500 kg hm–2和9000 kg hm–2,即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与施钾量(K2O,150 kg hm–2和300 kg hm–2)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棉花产量和主要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及其与化肥钾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与对照相比,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还田第2年和第3年产量增长率分别达143.5%和93.7%;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时期尤其是吐絮期生物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延缓了棉花衰老。秸秆还田对钾吸收的促进效应大于氮磷,还田第3年棉株钾累积总量较对照增加335.1%,每生产100 kg皮棉钾吸收比例增大112.1%。秸秆全量还田处理(K2O,约折合150 kg hm–2)促进养分吸收、防止早衰及增产效应均显著大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但显著低于施钾量(K2O)300 kg hm–2处理,与施钾量(K2O)150 kg hm–2处理的增产效果相当,但养分吸收量较150 kg K2O hm–2处理下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