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薯潜隐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抗血清的制备
《植物病理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报道的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外壳蛋白(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合成引物,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SPLV河南分离物(SPLV-HN)的CP基因及部分3′端非编码区序列,序列分析表明,SPLV-HN CP基因由879个核苷酸组成(GenBank登录号为DQ399862),编码293个氨基酸残基。与GenBank中SPLV-CH(X84011)和SPLV-T(X84012)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8%和93.0%;与日本分离物(E15420)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3.6%。将CP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SDS-PAGE分析表明,经IPTG诱导,CP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得到了高效表达。以表达的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了SPLV外壳蛋白的特异性抗血清。ACP-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抗血清可用于田间甘薯样品的检测。
关键词: 甘薯潜隐病毒 外壳蛋白基因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 抗血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0%壬菌铜ME防治烟草花叶病药效试验
《河南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30%壬菌铜微乳剂(ME)对烟草花叶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 500 mL/hm2,1 875 mL/hm2,2 250 mL/hm2的防效依次为59.6%,59.0%,55%,防治后的烟叶内黄瓜花叶病毒(CMV)浓度分别降低45.9%,45.2%,43.2%,持效期长达20 d以上,同20%病毒A WP 1 500 g/hm2效果相当。
关键词: 30%壬菌铜 烟草花叶病(CMV)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磷加植酸酶日粮不同钙磷比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选择90头初始体重20~30 kg的长×大二元杂交猪,随机分为5个处理(4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公母各占一半,研究低磷加植酸酶日粮不同钙磷比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钙总磷比值在1.4~1.0∶1时,生长猪的生产性能效果最好,日增重、日采食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8.4%,10.8%,统计分析差异显著(P<0.05);钙总磷比为1.4∶1时血清学指标最佳。
关键词: 玉米-豆粕-鱼粉型日粮 生长猪 植酸酶 钙磷比 生产性能 血清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模式对麦蚜及主要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群落生态学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小麦与油菜、荷兰豆间作和单作麦田3种栽培模式条件下对麦田麦蚜及主要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性天敌的丰盛度和昆虫群落的稳定性,麦套荷兰豆最高,其次为麦套油菜田、单作麦田最低;麦套荷兰豆田麦蚜亚群落稳定性较好,单作麦田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稳定性较好。麦蚜亚群落主要特征值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为:麦套荷兰豆>单作麦田>麦套油菜,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为:麦套油菜>单作麦田>麦套荷兰豆;主要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为:单作麦田>麦套油菜>麦套荷兰豆,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为:麦套荷兰豆田>麦套油菜田>单作麦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Glu-A3和Glu-B3位点对小麦面筋强度和烘焙特性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是小麦谷蛋白亚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淮麦区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对品质的效应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SDS-PAGE方法,鉴定了黄淮麦区42个小麦品种的Glu-A3位点和Glu-B3位点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了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对小麦面筋强度和烘烤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Glu-A3位点,对面筋强度和面包烘焙品质正向效应为:d,b>a,e;在Glu-B3位点,对面筋强度正效应为:h,d>f>g,b,j,对面包烘焙品质正向效应为:h>f,d>g,b,j。Glu-A3d/Glu-B3h亚基组合具有较好的面筋强度和烘焙品质。就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单个变异位点对品质综合效应而言,Glu-B3位点对品质作用比较大,与Glu-B1位点相近,同时,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之间存在着互作效应,以Glu-B1/Glu-A3和Glu-D1/Glu-B3位点的互作效应比较显著。Glu-A3和Glu-B3位点及其所编码的不同亚基种类对品质的效应差异显著,并且与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位点存在互作,对不同位点优质亚基的聚合将有助于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
关键词: 小麦 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 面筋强度 面包烘焙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壤丘陵区坡地降雨壤中流产流过程试验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红壤丘陵区,对自然降雨条件下坡地(上层0~40 cm,下层40~110 cm)降雨壤中流产流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油茶林壤中流产流量大于同层恢复区;壤中流峰值流量恢复区大于同层油茶林;油茶林壤中流产流过程较恢复区开始早、结束晚。随着土层加深,滞后时间延长。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产流量、峰值流量、滞后和拖尾均为上层小于下层。壤中流对降雨及地表径流的响应均为上层快于下层。不同的降雨类型,壤中流产流机理不同。峰值型降雨壤中流产流过程滞后时间较小,壤中流产流类型多为驱赶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小麦增产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可以增加小麦穗长和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从而提高小麦产量。不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可增产8.42%~22.75%,以60 kg/hm2和45 kg/hm2处理较好;灌一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可增产10.86%~19.86%,以45 kg/hm2处理最好;灌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可增产10.79%~18.42%。水分利用率在不同处理间也有很大差异,不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降水利用率分别提高1.11~2.99kg/(mm.hm2),以60 kg/hm2处理提高最多;灌一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时灌水利用率分别增加0.063~0.206 kg/m3,以30kg/hm2处理最高;灌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灌水利用率分别增加0.029~0.192 kg/m3,以90 kg/hm2处理提高最多。说明保水剂对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效果,并表现为水分匮乏时显著,充分时减弱的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