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181条记录
石灰性潮土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根际无机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长期定位施肥的基础上,采用网室盆栽试验,研究了石灰性潮土中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无机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供试土壤无机磷组分均以磷酸钙盐为主,平均占无机磷总量的73.9%,其它组分占26.1%。不施磷肥的各处理(CK、N、NK)中,小麦生物量和吸磷量均较低,小麦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无机磷总量变化不大,Ca2-P和Ca8-P在各处理的根际土壤中含量均很低。在施用磷肥的各处理(NP、PK、NPK)中,NP和NPK处理小麦的生物量和吸磷量均显著高于PK处理,而PK处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无机磷各组分的增幅明显高于NP和NPK处理。磷肥和有机肥处理,均显著提高小麦的吸磷量和生物学产量,各处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无机磷组分含量和总量增加的幅度以1.5(M+NPK)处理最高。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小麦根际各无机磷形态及其与土壤速效磷间的相关分析表明,Ca2-P与土壤速效磷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Ca8-P、Al-P、Fe-P达显著水平,O-P、Ca10-P不显著。

关键词: 石灰性潮土 施肥 根际 无机磷组分 有效性 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囊尾蚴循环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研究进展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囊尾蚴病是由带科(Taeniidae)带属(Taenia)的猪带绦虫(有钩绦虫)(Taenia solium)的幼虫-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俗称囊虫病。该病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拮抗菌对土传病害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菌株和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植物病理实验室保存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拮抗测定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筛选出对棉花红腐病菌和辣椒根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12株。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这12种菌株中,菌株H×20对棉花红腐病和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别为68%和77%,菌株Y41对棉花红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1%,菌株棉根Ⅰ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为70%。

关键词: 棉花红腐病 辣椒根腐病 拮抗菌 土传病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拮抗菌96-79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河南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以拮抗菌96-79为试验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基的研究,比较不同碳、氮源对苹果褐斑病菌抑菌效果的影响,以便优化发酵培养基,降低发酵成本。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碳氮组合进行优化,得到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8 g/L、玉米粉15 g/L,黄豆饼粉15 g/L,发酵成本降低了33.7%,适合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 拮抗菌 培养基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分离世代的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个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垦C1为父本,与2个不同来源的保持系配置杂交种F1,并构建了F2和F2∶3家系,对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在分离世代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对2个群体杂交种F1两年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角果总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等具有显著的正向杂种优势。在单株产量的3个构成因素中,单株角果总数杂种优势最强,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年份结果一致;每角粒数、千粒重的优势较小,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年份结果一致。对F2和F2∶3家系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如单株产量、小区产量、单株角果总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等比杂种F1杂种优势显著降低,出现严重的分离现象。另一方面,各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同样存在丰富的变异,最大值与最小值间相差显著。在分离群体中还出现了超优亲现象,这为育种选择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材料。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农艺性状 杂种优势 F2∶3家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色灯对小菜蛾成虫生物学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室内条件下黄色灯对小菜蛾成虫产卵量、产卵前期、产卵历期和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施以黄色灯照射,小菜蛾群体和单管配对后成虫的产卵量均显著降低。同时,单管配对后成虫产卵率由对照组的70%下降到40%;小菜蛾雌成虫的产卵历期和寿命均缩短了2 d,而对其雄成虫的寿命影响不大。

关键词: 小菜蛾 黄色灯 产卵量 成虫寿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高热病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河南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从2006~2007年河南省发生猪高热病的65家猪场196份病料中分离到6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通过培养特性试验和生化试验初步怀疑为副猪嗜血杆菌,将其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为副猪嗜血杆菌。对6株分离株进行小鼠毒力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6株分离菌能致死小鼠,对头孢他啶、头孢噻呋、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多西环素、痢特灵敏感。

关键词: 猪高热病 副猪嗜血杆菌 分离 鉴定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风沙土水稳性团聚体改良效果及机理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AM、β-环糊精、沃特保水剂、腐殖酸等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通过室内土柱培养,以研究其对风沙土有效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均可促进>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在低浓度(0.05%~0.1%)下其趋势为:沃特保水剂>β-环糊精>PAM>腐殖酸,在高浓度(0.2%~0.4%)下趋势为:PAM>β-环糊精>沃特保水剂>腐殖酸。4种改良剂在浓度为0.05%~0.4%时,均可有效地降低风沙土团聚体的分形维数,改善风沙土结构,尤其沃特保水剂改良效果最明显。在低浓度下,4种改良剂均可有效地降低土壤容重。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沃特保水剂主要作用于5~1 mm粒径的团聚体,其适宜浓度为0.05%左右。

关键词: 土壤结构改良剂 风沙土 水稳性团聚体 容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钾方式对抗虫杂交棉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和‘鲁棉研15号’为材料,研究了育苗移栽种植条件下施钾方式对其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施钾肥相比,在棉苗移栽期和初花期分2次或移栽期一次性施入氯化钾225kg/hm2,能提高棉花LAI、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和ФPSⅡ,加大叶片Gs,提高叶片Pn;棉花总成铃数、铃重和衣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皮棉产量显著增加;并改善了棉纤维2.5%跨距长度、比强度和整齐度等品质性状。表明于棉花移栽期和初花期分2次施入钾肥比移栽期一次性施入效果更好,平均籽棉和皮棉产量分别增加4.43%和5.87%。

关键词: 抗虫杂交棉 施钾方式 光合特性 产量 纤维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子叶及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以芝麻子叶、下胚轴为外植体,接种到不同激素含量的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不同激素对芝麻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不同。单一激素对子叶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较差,而对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效果好,并随着激素水平的增加,诱导率提高,但激素水平过高对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产生抑制作用。在以MS为基本培养基的条件下,NAA含量0.5~1.0mg/L时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97.06%~100.0%;IAA含量为0.1~0.5mg/L、6-BA含量为2.0mg/L时可使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84.39%~96.43%。

关键词: 芝麻 愈伤组织 子叶 下胚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