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698条记录
抗稻瘟病突变品种的筛选及其利用研究

核农学报 1996 CSCD

摘要:应用软 X 射线辐射诱变选育而成的高抗稻瘟病突变新品种申香粳4号,矮秆、抗病、优质。在所测的88个菌株中,能抗87个菌株,抗菌株率达98.86%。稻米品质优良,具爆玉米花香型香味。

关键词: 稻瘟病 软 X 射线 突变 申香粳4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M微生物用于鸡粪除臭的试验

上海环境科学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new EM微生物对平养鸡舍鸡粪进行了除臭试验。结果表明,EM微生物对垫料粪中的NH_4~+-N产生了硝化、反硝化和微生物固氮作用,从而减少了NH_3的挥发,达到了除臭目的,改善了鸡群饲养环境,促进了鸡群良好生长发育。同时,还提高了垫料粪肥效养份。

关键词: 固氮 消除 臭气 EM微生物 鸡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游离花粉培养的高频率再生植株

实验生物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二个水稻栽培品种(Oryza sativa L Sub.japonica.)中花11号和盐粳的花粉处于单核靠边期的花药,经低温处理10—20天,在无糖培养基中预培养2—4天后游离花粉进行培养。培养基为KM8P,附加1mg/L 2,4-D,100mg/L脯氨酸,500mg/L水解酪蛋白,9%蔗糖。培养5天,花粉进行一次分裂,10天后分裂频率为21.3%,21天可见小愈伤组织形成。随即将直径为0.5—1.0mm的愈伤组织移至分化培养基上,2—4星期后得到绿苗,频率为70%。并从许多花粉诱导的愈伤组织克隆中筛选出高频率再生绿苗的花粉细胞悬浮系。

关键词: 水稻 游离花粉 再生植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子束对大麦诱变效应研究Ⅱ诱发突变体M_3和M_4表现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电子束100~300Gy辐照处理4个大麦品种(系)。M3得到9个表现稳定一致的突变株系。M4大麦品系鉴定结果,9个突变系中,其中有3个突变系产量超过原品种(比对照增产3.0%~17.8%),3个为矮秆突变系(比对照矮17~33cm),3个为千粒重显著增加的突变系(比对照高21.0%~26.4%)。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9个突变系中有4个酶带发生变化,其中3个增加1条酶带,1个增加2条酶带

关键词: 电子束,大麦,诱变育种,同工酶分析,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小麦赤霉病微生物菌株的筛选与利用

植物保护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微营养培养分离拮抗菌和淀粉发酵法分离营养竞争性菌株,共分离到139个菌株,其中拮抗性菌株123个(118个细菌,5个放线菌),营养竞争性菌株16个(3个酵母菌,13个细菌)。通过离体试验,30个拮抗菌仍表现出明显的防治效果,占总数的21.6%。经温室试验测定,9个菌株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达70%以上,占总数的6.5%。经大田小区试验只有YN1、GJ6、Y—12等3个菌株分别表现出67.6%、64.9%和56.8%的防治效果,占总数的2.2%。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生物防治 微生物菌株 筛选与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监测及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80年代以来,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bner)在上海市郊菜区曾多次大发生,严重为害十字花科蔬菜。80年代后期,市郊菜农普遍反映,使用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杀虫剂,其浓度远比80年代初期高,而效果却明显下降。作者从1981—1992年,对当地蔬菜上常用的杀虫剂进行抗性监测,并寻找有效药剂开展防治试验。结果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供试杀虫剂均为已知准确含量的制剂或原药;供试虫采自上海华漕地区甘蓝上至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的原生质体DON敏感性鉴定法研究初报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于1990年报道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产生的毒素主要组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具有类生长激素活性,而且DON对小麦的类生长激素活性受小麦基因型的抗赤霉病性制约:小麦基因型的抗赤霉病性越强,DON的作用越弱,反之,小麦基因型的抗赤霉病性越弱,DON的作用越强。DON对小麦各种生理过程的作用都呈现类生长激素作用。尤其以DON对原生质体生活力的影响最为敏感。因此,把小麦叶肉原生质体对DON的敏感性反应作为品种赤霉病抗性的鉴定指标最为可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双单倍体克服籼粳交的不亲和性初探

作物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籼粳交F_1体细胞愈伤组织的秋水仙素处理和四倍体花药培养,建成了水稻四倍体诱导及双单倍体分解系统。应用这一系统获得了44个籼粳交组合的双单倍体及其自交后代。对这些双单倍体及其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籼粳交育性可能受寡基因控制,双单倍体途径通过改变正常的世代交替过程,能部分克服籼粳交的不育性及倾籼或倾粳的偏态分离,并具有比F_2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双单倍体一代群体中,育性正常的植株约占40%,这是F_1所没有的类型。大多数育性正常的双单倍体一代植株,其自交后代仍将保持正常而稳定的育性。在双单倍体后代中,有45.06%的株系倾粳,35.80%的株系倾籼,19.14%的株系属中间型。籼粳双单倍体综合性状的稳定与常规育种相似,需较长时间。

关键词: 籼粳杂交 双单倍体 不亲和性 育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粗壮螺旋线虫对棉花的致病力及其与棉枯萎病的复合症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温室测定结果:拟粗壮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pseudorobusius)接种量在每100cm~3土壤100~1000条的条件下,接种30天后棉苗生长量比无线虫对照苗显著降低(P<0.05)。抗枯萎品种86—1在单接枯萎菌无线虫处理中不发生枯萎病,在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接种量为每克土7.5×10~5孢子和线虫(每100cm~3±500~1000条)组合处理中发病,棉苗枯萎病情指数与线虫接种量之间呈正相关(γ=0.97)。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治线虫和枯萎病复合症用薰蒸剂棉隆每m~28~14g处理土壤比用非薰蒸性杀线虫剂克百威(呋哺丹),丙线磷(益收宝)和克线磷的效果更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源三倍体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作物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利用二倍体栽培稻(Oryza sativa L.)品种8204,染色体组型为AA,2n=24作为母本,四倍体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染色体组型为BBCC,2n=4x=48作父本杂交,获得异源三倍体杂交种,染色体组型为ABC.F_1根尖检查,染色体数目为2n=3X=36.用该异源三倍体杂交种的幼穗诱导愈伤组织,经长期继代培养进行原生质体游离,获得了再生植株白化苗.试验结果表明,用琼脂糖包埋法可促进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用玉米素、激动素和6—卞基嘌呤三种细胞分裂素处理,6—卞基嘌呤表现出促进芽和根的分化的作用.基本培养基N_6比MS更为有效地促进植株再生而得到白化苗.本文旨在利用野生稻资源改良水稻栽培种的性状与培育新品种方法探索一条新的途径并为稻属种间细胞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异源三倍体 悬浮培养 琼脂糖包埋 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